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铆足了劲头重拾"入常"梦 国内外阻力依旧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19 14:1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本外务省拾起了2005年支离破碎的“入常”梦,再次铆足了劲头准备冲刺
  2月19日,联合国将首次就安理会改革问题展开政府间交涉。众所周知,日本在2005年“闯关”失败。但是,战后一直视“入常”为夙愿的日本,并没有丝毫放弃之意,反而越挫越勇,把这次政府间交涉看成了“雪耻”和“再挑战”的战场。
  将采取新的折中方案
  2月19日召开的首轮交涉,只不过是请各加盟国提交关于交涉顺序等内容的计划书,就具体实质性问题的“真刀真枪”激战要等到3月以后。尽管如此,日本已经就这个第一轮的政府间交涉做足了充分准备。
  据共同社报道,联合国将主要就安理会扩大规模、常任理事国及非常任理事国数量、地理分配、否决权和安理会手续简化等5个问题展开讨论。那么,日本在这些问题的立场上可能会有哪些变化?
  首先,在安理会规模扩大问题上,日本会积极拉拢非洲各国。G4决议草案(日本、德国、巴西和印度四国集团联合“入常”)当年为什么失败?日本外务省将其归结于未得到非洲大票田的支持。正因此,日本在2005年后展开了积极的非洲外交,其巅峰为去年5月在横滨召开了“非洲开发会议”。会上,日本政府宣布大幅增加对非洲的援助。这些努力被视为日本在为“入常”铺路。
  其次,在常任理事国和准常任理事国的区分上,日本或将采取“暧昧”态度,即后者也可以接受。日本等国提出的G4案中原本未涉及“准常任理事国”,这一概念是前秘书长安南在2005年3月提交的安理会改革方案B案中出现的。具体内容为:“保持原5大常任理事国不变,增加8个准常任理事国,任期4年,可连任”。
  日本外务省在公开场合并没有发表过支持B案的意见。但是《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去年12月参加了日本一位前驻联合国大使的演讲,他在会上透露了日本对B案的看法。“日本也有可能接受这个折中案。因为,如果任期是4年的话,日本能连任3期就是12年。届时如果日本做得好,就会得到各加盟国的广泛认可。那么,从准常任‘升格’为常任将是大势所趋。”
  此外,在否决权问题上,日本也将使用“弹性”战略。日本的本意是希望拥有否决权,但是考虑到盟国美国坚决反对,日本也就一直没敢大声主张。2005年时,G4曾因为这个问题与非盟发生分歧。非盟提案中明确要求给予新常任理事国否决权。在今后的交涉中,日本如何在保持日美同盟和拉拢非盟中寻找新的平衡,值得关注。
  国内外阻力依旧多
  日本舆论纷纷分析日本新一轮“入常”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日媒认为,日本在这次“入常”交涉中占了两个天时的优势。其一是日本去年10月第10次被选为非常任理事国,任期从2009年到2010年。此外,本月安理会议长正好轮到了日本驻联合国大使高须幸雄。
  但也有分析人士说,日本此番交涉依然困难重重。
  摆在眼前最棘手的难题是意大利、韩国、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国领导的“尊重多数意见集团”的反对。意大利等国一贯反对G4提出的常任理事国扩大案,只提议扩大非常任理事国数量和抑制常任理事国实行否决权。日本媒体预测,19日召开的政府间交涉中,在G4与意大利为代表的集团间将展开“激烈攻防”。但也有日媒分析,意大利针对的焦点是德国,而非日本。
  除了上述集团的反对外,日本在入常上还面临“亚洲的不信任”、“非洲的不领情”和“国内的不统一”等问题。具体来说,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部分国家担心日本入常不会给亚洲带来福音,只会扩大美国在亚洲的利益。而非洲各国虽然接受了日本的大量援助,但各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明确支持日本入常的国家未见大幅增加。另据一位日本外交资深人士分析,目前面临大动荡的日本政局也不会为日本“入常”打造良好的环境。

  本月3日,新就任安理会议长的日本联合国大使为每位安理会成员国大使送去了日本产的精工牌桌上摆钟。“精工”在日语的发音与“成功”同音。不知道这些小小的馈赠能否为日本带来“入常”的成功?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9-9 22:0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