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国际关系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相关政策研究部门以及广大从业人员的公开信
——辉煌九十年、风云六十载——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回顾与展望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中国愿同各国加强协调与合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实现一个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的世界做出积极的努力。 ———中国外交部
今年,2009年,无论是对国际关系学这一新兴学科来说还是对中国而言,注定都将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年份。2009年,国际关系学将迎来它建学90周年的生日,而中国也将迎来建国六十周年的庆祝日。因而,无论对国际关系学者来说,还是对中国人来讲,都将是一个喜庆的、值得隆重纪念的年份。为此,我们有意筹办一个大型的国际关系学术论坛活动,以回顾并总结国际关系学诞生九十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新中国建国六十年来的风云外交史和辉煌的国际关系伟大实践。
我们特此发出以下倡议:倡议举办一次大型的国际关系学界论坛及相关活动,回顾国际关系学九十年以来的辉煌发展史、新中国建国六十年以来的风云外交史和辉煌的国际关系伟大实践史、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发展等一系列活动,从国际关系学科理论建设到外交及国际关系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总结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等;希望此次论坛及相关活动有助于广大学界及相关从业人员相互间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中国国际关系的学科建设及其理论创新、中国学派的发展以及中国外交实务及国际关系实践的进步与发展。
希望国际关系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及其政府机构相关的政策研究部门等相关部门及其广大从业人员积极支持并参与此次年度重大的论坛及其相关活动。本次论坛及其相关活动暂且将主题确定为 “ 辉煌九十年、风云六十载——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回顾与展望”,其最终主题视情况在后续敲定,暂且先围绕着本主题开展系列讨论活动,内容涵盖:国际关系的历史回顾、前景展望,理论创新、学科建设、政策制定、新闻传播,以及全球化与区域化、大国关系、外交实务、裁军及军控等方方面面,其最终内容视情况在后续敲定,敬请有意者做好相关方面的安排和准备;本次论坛及其相关活动的具体地方及其时间安排根据此倡议事件的反响情况在具体进行安排和部署;根据此倡议事件的反响情况,随后确定此次活动的筹备委员会及其相关人员以及事务安排。
敬请广大同仁及相关从业人员积极支持和参与,您的支持和参与将是对本次论坛活动的极大贡献,同时也是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与发展以及中国外交实务及国际关系实践的进步与发展的极大贡献。
本倡仪书由“盛世中国”(网名)起草,不妥之处敬请海涵。
联系方式:E-mail:ychaoliu2003@163.com QQ:289735100
附注:以下是本人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的 国际关系九十年发展史上的重大成就以及新中国六十年外交史和国际关系的伟大实践史上的部分理论成果和重大事件。
国际关系学九十年辉煌发展史
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标志着国际关系学这一新兴学科的诞生。在此后的九十年里,国际关系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的主要发展阶段并在每个发展阶段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和理论建树。
一、1919-1948年是国际关系理论初创与理想主义主导时期,源于对一战的深刻反思,理想主义谋求实现一个想象中的和平世界。
1、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他的理想主义思想,标志着理想主义的诞生。
2、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一书的出版,该书矛头直指威尔逊理想主义。卡尔认为,在国际关系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是乌托邦主义,即威尔逊理想主义,一种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出现了重大的"断裂",为战后现实主义的兴起做出了重要的铺垫。
二、从二战到1979年是现实主义的主导时期,以二战和冷战为背景,摩根索建立起现实主义理论框架,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与突破。
1、1948年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书问世。如果说卡尔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是界定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并突出了现实主义理论的话,那么,摩根索则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系统表述了现实主义的整体思想、基本原则和运用方式。因此,摩根索被称为"战后现实主义之父"。
2、1979年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出版。它以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为基本前提,将以主要国家实力分配为基本内容的体系结构视为国际政治的核心变量,形成了以国际体系结构解释国家行为的严谨理论体系,简称"结构选择"。以自然科学理论标准衡量,此书至今仍是国际关系理论界最严谨、最简约的著作。
三、1979-1992年是自由主义复兴时期,新自由制度主义成为理论化程度最高的自由主义流派,与新现实主义比肩而立。
1、1977年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出版了著名的《权力与相互依赖》,对国家作为单位提出了质疑,否定了现实主义的三个基本假定,虽然由于第二轮冷战开始的政治大背景,该书没有立刻掀起理论论战,但它揭开了自由主义全面复兴的序曲。
2、1984年基欧汉出版了《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作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作,该书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比较完整地提出了需求学派的制度理论,也使新自由制度主义成为了众多自由主义流派中理论化程度最高的理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成。
四、1992年至今强调观念和认同的建构主义兴起,逐渐与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形成三足鼎立。
1、1987年亚历山大•温特在《国际组织》上发表了一篇以行动者和结构的关系为内容的文章《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结构问题》,开始探讨国际政治的社会因素。1992年,温特发表了《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立刻引起轰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开始得到广泛关注,标志着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1999年温特出版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这部著作与新现实主义大作《国际政治理论》形成鲜明对照,被公认为是20世纪国际关系学最后一本最重要的著作。
新中国六十年风云外交史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毛**提出了 “一边倒”的战略以及确定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并于次年6月在同印、缅两国的联合声明中都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
2、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推动了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了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为加强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3、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抗美援朝的胜利表明,新中国已成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 六十年代初,面对两个超级大国的不利局面,毛**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也即依靠第一中间地带,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1、中国大力加强了同亚非拉国家和人民的团结合作,并与许多亚非拉国家纷纷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中法建交标志着中国加强同西欧国家关系的一个重大突破。
3、这一时期,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出现了第二次建交高潮,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五十个。中国已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1973年毛**在会见基辛格时提出联合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 “一条线” 战略。 1974年2月毛**提出著名的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决反对超级大国的扩张主义政策,对美国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侧重打击苏联霸权主义,有效地牵制了苏联的扩张主义势力。
1、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大通过了联合国历史上著名的联大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从政治上、法律上、程序上公正彻底地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标志着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政策的彻底失败。
2、1972年2月28日,中美正式发表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联合公报;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中美两国自即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就分步骤直到最后彻底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了联合公报,即“八•一七公报”。
四、 八十年代,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开创了新时期我国处理国内与国际关系的历史新局面,是新时期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总方针。
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了分析,毅然决定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个重要转变”的战略思想:第一、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从而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第二、改变了“一条线”战略,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邓小平指出,“这是两个重要的转变,只有坚持这样的判断和这样的政策,我们就能放胆一心一意地搞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他强调,“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他还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搞好改革和开放,在国内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根据这个情况提出了我们的对外政策。那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早在1988年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需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也需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这种新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是时代的要求,是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应当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作为指导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在邓小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我国坚持独立自主,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也不支持它们一方反对另一方。对于所有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全面贯彻外交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不断加强经济外交。外交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五、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关系打开了新局面,开创了新格局,迎来了中国国际关系的历史新时代。
1、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92年底实现了中俄两国关系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1994年9月中俄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25日,中俄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第三个《中俄联合声明》,双方正式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1996年7月我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国后,于1997年2月成立中国-东盟联合委员会,确立包括五个平行机制的总体对话框架。1997年12月,江**出席首次中国-东盟非正式首脑会晤,双方确定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中国同南亚国家的关系继续发展。
3、1994年底,欧盟正式取消对华制裁;1995年,欧盟发表对华关系长期政策文件;1996年提出对华合作新战略; 1996年11月,中德两国关系重新回到正常发展的道路;1997年5月,中法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决定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1997年7月1日,中英实现了香港政权的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中英关系出现新的开端;1998年 4月初,朱鎔基出席亚欧会议期间同欧盟领导人举行首次会晤,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强调中欧愿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健康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并决定建立年度领导人会晤机制。1998年,欧洲多国首脑先后访华;所有这些都进一步推动了中欧关系的新发展。
4、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是对世界和平与进步的重要贡献。
5、1997年10月,江**访问美国,双方发表《中美联合声明》,决定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美两国将致力于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6、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7、1999年11月15日,经过艰苦谈判,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北京达成双边协议,这意味着中国与美国就此正式结束双边谈判。中美两国签署上述协议是一个双嬴的结果,有利于加快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有利于促进中美经贸合作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并将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8、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成功召开,决定建立中非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9、2001年6月14日,“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 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15日,6国元首举行了首次会晤,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告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10、2003年8月27日—29日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这标志着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11、2008年8月8日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同年12月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的伟大时刻。
12、2009年10月中国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的伟大历史时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