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悟空本是一只“混血猴”(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0 18:4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孙悟空本是一只“混血猴”(图)   (2009-01-09 16:49:55)
   
                                    
                              
                                   孙悟空本是一只“混血猴”

    《西游记》中降妖伏魔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无疑是人见人爱的大英雄。有关孙悟空的“血统”,即他的原型与出身地问题,近现代颇多争议,连鲁迅、胡适、陈寅恪等大师级人物也见仁见智。争议的焦点是:孙悟空究竟是一只“中国猴”,还是玄奘取经时带回的一只“印度猴”?笔者赞同孙悟空是杂取各种神话形象而混成的一只“混血猴”。
     鲁迅先生曾提出孙悟空源自淮涡水神无支祁,应该是一只中国本土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魏晋以来,渐译释籍,天竺(印度)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使之,遂蜕化为国有……”具体到孙悟空的人物形象,鲁迅则认为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其原型可能是淮涡水神“无支祁”。无支祁是古代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而且力大无穷,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大禹治淮水时,擒获住无支祁,用大铁索将其锁住并镇于淮阴龟山脚下。无支祁的形象与镇于山下的传说,无疑与孙悟空有很多近似之处。

                              

                                   古代神话中的“无支祁”

    胡适先生却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1923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一文中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哈奴曼由风神与母猴所生,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曾解救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之妻悉多王妃,在与罗刹恶魔罗波那的大战中,他智能非凡,力能排山倒海,善于腾云驾雾,变幻形象多次救助罗摩王子,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梵文版史诗《罗摩衍那》赞颂的便是神猴“哈奴曼”义勇与法力。胡适还举证说明,伴随佛教的东传中国,《罗摩衍那》记载的“楞伽城大战”中哈奴曼大闹无忧园的情节,便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原型。

                              

                                     印度神猴“哈奴曼”

    陈寅恪、郑振铎似也认同“哈奴曼”说。郑振铎先生在1934年出版的文集中曾提出“孙悟空的本身似便是印度猴中之强的哈奴曼的化身”。熟悉佛经的陈寅恪则不仅论证孙悟空原型即哈奴曼,而且从另一部译经《贤愚经》中发现,“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来源自两个绝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时佛经传播者有意无意地将二者合而为一。陈寅恪说:“讲说者并合闹天宫与猿猴故事为一,遂成猿猴闹天宫”,“此《西游记》孙行者大闹天宫之起源也”。

                             

                                印度神庙中的“哈奴曼”

    孙悟空的原型,另有唐代高僧“释悟空”说,胡僧石磐陀说,等等。其实,孙悟空的形象经历由唐末至宋元明几代的演绎。孙悟空形象在宋元之际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叫“猴行者”,取经故事至迟在元代已经基本定型。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是推陈出新的产物,其用意是影射明朝嘉靖、万历二朝厂卫横行、民不聊生的社会黑暗。孙悟空与玉皇大帝的抗争,正是代表着大众百姓与封建皇帝的抗争。因而孙悟空的形象脱胎于吴承恩当年能搜集到的所有古代神怪传说,如禹的儿子启裂石而生“人面猴身能言”,禹锁镇无支祁于龟山下,印度神猴哈奴曼勇战恶魔,都成为塑造孙悟空形象的原始素材。
     孙悟空应该是一只集众神之魂于一身的“混血猴”。               (转载于新浪博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9-1-12 15:2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1-13 17:26:59 | 只看该作者
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5 21:53:33 | 只看该作者
神话传说的多重传播,确实有些可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31 00:3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