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耳光”与“百家”,阎崇年其实是代人被扇耳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25 22:5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阎崇年无锡签字售书遭遇了“耳光”事件。不管理由如何,打人无论如何肯定是不对的,有理、有话、有不同见地本可以讲出来;阎崇年做为学者讲述自己的学术本无过错,阎崇年只是讲了自己的学术而已,且大都是百年前的事。事情似乎就是这么简单,但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不妨先从如下两个视角看去:
    1、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军入关直至鸦片战争再到辛亥革命,中国的东西南北曾发生过一系列的大规模战事和军事行动。仅海上重大军事行动和战争就有两次,从收复台湾到甲午战争,从虎门消烟雾到义和团运动,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中从尼布楚条约到马关条约,…… 因此清史不仅在中国封建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近代史(公元1840-1949年) 中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近代中国许多重大事件的背景中,都可从清史中找到因果和史鉴,……
    2、多数人认识阎崇年是因CCTV的“百家讲坛”。“百家讲坛”办的很好收视率颇高,且业绩可观又出碟又出书,还有连带效应的外延节目。CCTV因此丰富多彩,学者、讲者也因此有了宣讲大众的机会,皆大欢喜且皆大收获。

看似简单的不简单其实就在这里:
    对历史的不同看法,特别是对历史意义的不同看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即便是在研究清史的专业学者中,也未必完全一致,即使是多数学者一致的内容或许也会有少数学者有所保留。普通大众对清史的了解要远高于清以前,这是一个非常客观的现象,普通大众对清史中的某些争议同样很正常。学者也好大众也好,争议也好研究也好,都是以确认清史中绝大部分历史脉络为基础,其实都是有好处的好事。所谓“百家”,即很多家、很多学派、很多人。“百家讲坛”,无非两种解释,一是百家的讲坛,二是讲述百家的讲坛。CCTV“百家讲坛”是以贴近大众,以通俗的方式讲述学术,且是历史学术。这是一种学术贴近大众的好方式,而且“百家”这个名字起的非常好,亦有海纳博采的意思。
    学者们在“百家讲坛”,不可能像做学术演讲那样,他们有的时候近似于“讲历史故事”,甚至会穿插些有益讲演内容的小笑话。其中自然有各自历史情感和认识的流露,但却与严肃的学术研究存在距离。这种情形下如何突出“百家”就非常重要,即要突出“百家”又要避免搞成“辩论会”,这本身是需要水平的。有些遗憾的是,对某些有争议的历史情感或历史争议,恰恰只有阎崇年一家(原因不在阎崇年先生本人)。而不同声音却没有发声的机会和场合,因此也就有了阎先生不承认的“阎崇年语录”(责任同样不在阎崇年先生本人)。
    如前所述,学者也好大众也好,争议也好研究也好,都是以确认清史中绝大部分历史脉络为基础的。但对存有争议的那部分却只见一家,而且这一家又是出碟又是出书,还有各种访谈红红火火,其他的显然发不出声来,…… 恰恰持不同的人又是非常严肃的看待不同,提起那些刀光血影的历史是不易让人平静的,试想一肚子话却讲不出来的人会是什么感觉,……
    所以,阎崇年讲自己的话,即使不被全部接受也无大错,他其实是代人被扇耳光。如果“百家讲坛”真的百家了,真的海纳博采了,或许就没有“耳光”事件了,如果都像易中天那样尽可能的把其他家的看法也顺便讲一讲,或许就没有“耳光”事件了。(写于10:40 2008-10-13 )
     系统分类: 杂谈  个人分类: 国内
   本文只代表博友个人观点。本文版权归作者和新华网共同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8-12-26 16:09:27 | 只看该作者
可是打人...
只是学术立场不同而已 总之这样的事情总给人滑稽和残忍的无奈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5 22:23:04 | 只看该作者
思想观点的不同绝对不能违反和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行使行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4 10:0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