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 代以来, 全球化的新浪潮再一次唤起了人类“地球村”的梦想。巴尼特和卡瓦纳夫就是
两个主要的编梦人。他们认为, 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 传真机、国际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电子
信箱和通讯卫星等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 把全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紧紧地联在了一起, 使
地球变得愈来愈小。国际贸易、经济投资的相互依赖, 文化、政治的相互交流、相互渗透, 使国家
与国家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的接触与了解日益加深。全球性问题的出现, 如人口爆炸、环境污
染、水源短缺、温室效应、难民流动以及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等, 需要
全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所有这些全球化的特征都在加速地球村的形成。他们指出:
“在新世纪的最初几十年, 政治的根本冲突将不是国家之间, 甚至不是贸易集团之间的冲突, 而
是全球化的促动者与地方化的维护者之间的冲突。”②
里斯顿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他说:“全球化正在使我们走进一个全球社区, 不管我们是否
有此准备。”“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穷人和富人、北方和南方、东方和西方、城市和乡村, 于同一时
间在全球电子网络**同分享同样的信息, 彼此紧密相连。”③
公允地说,“地球村”模式在指出信息革命、经贸交往和生态环境给全球带来的变化, 亦即
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这一点上是相当有道理的。世界上的许多问题确实需要世界各国的齐心
协力才有可能得到解决。但是, 仅仅根据信息技术革命和跨国公司的世界网络组织就断言国家
统治将宣告结束或国家主权将不再重要似乎是缺少事实根据的。实际上, 各个国家在制定其外
交政策时, 很少按照“地球村”模式行事。即使跨入了21 世纪, 国家利益也仍旧是各国制定外交
政策的主要考量因素。如果说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正在使全球逐步走向村庄化,
那么这个村庄也只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层面上具有意义, 而在世界秩序的层面上, 它则只不过是
一个村民之间继续你争我夺, 彼此并不十分和睦的所在。
因此, 对“地球村”模式持反对态度的大有人在。例如, 莫伊雷就将“全球村”斥为“乌托邦”。
他说, 国际互联网以及信息全球化尽管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但它决不是“全球村”梦
想变成现实的象征,“信息全球村依然只是个神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