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江沛
内容提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陆民国史学界对发生在1946年春天的反苏运动及其性质的认识上,一直持否定态度或讳莫如深。在解读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在系统阐述这一运动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就以往学界认为国民党操纵运动、运动中的**口号及《新华日报》被砸事件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反苏运动的性质及主流做出了重新评价。
1946年2月11日,苏、美、英同时正式披露了三国于一年前秘密签订的、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由此在中国引发了一场以维护国家主权为主题的声势浩大的反苏护权运动。这场运动以青年学生的大游*为主体,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短时间内遍及大半个中国。运动的直接影响,是迫使国民政府通过外交努力加速苏联撤军东北。从运动主流来看,这是一场捍卫领土主权完整的正义运动。
由于当时复杂的国内外政治背景,出于对国民党政治斗争的现实考虑,**舆论多次指斥这场运动是由国民党指使、为其张目的“**”与“排外”行动,应该说,这是在特定条件下具有宣传性质的结论。20世纪50年代后,民国史学界对这一事件讳莫如深,评价也简单沿用50多年前的结论,致使这一史实清晰、效果明显、无可争议的爱国运动得不到应有的历史地位。本文拟在全面、系统地阐述1946年2月反苏运动发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其性质提出新的认识,敬请方家指正。
密约与苏军延撤激起民愤
1946年2月的反苏大游*,是在国民政府对苏外交妥协、中国西北、东北部边疆危机四伏的背景下,由青年学生激于爱国情绪自发掀起的。
根据秘密的《雅尔塔协定》,1945年8月9日,苏军突然对盘踞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不宣而战,一周内击溃日本关东军并占领东北全境,大大加快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速度。为防止日本东山再起和美国势力北上,斯大林奉行扩大领土、控制周边国家和地区以确保苏联安全的国防政策,试图建立一个西起新疆、中经外蒙、东北、东达千岛群岛的“安全圈”。在苏联支持下,外****势难扭转;新疆“三区革命”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为使新疆、东北成为独占的势力范围,苏联对华政策一度与美国协调一致,即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参照法共和意共的参政模式,压迫**放弃武装斗争、参加国民政府以实现国内和平1。
对于国民政府而言,苏军如长期占领东北或将东北交予率先进入该地区的**军队,2东北或将步外蒙古后尘从中国分离,或将成为**力量发展壮大的新根据地。若新疆有失,整个西北地区将不得安宁。无奈之下的国民党高层,不得不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希望以承认外****,换取苏联对中国在东北、新疆地区主权的认可并停止插手支持新疆“三区革命”和保证不将东北交给**军队。为实现既定的安全策略,苏联也同意向国民政府作出让步。
8月14日,中苏签定《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苏联出兵东北,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开大连为自由港,所有港口工事及设备的一半无偿租与苏联,港务主任由苏联人担任,期限30年;中苏共同使用旅顺口海军基地,并设中苏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由苏联人担任,期限30年;中东铁路及南满铁路合并为中国长春铁路,由中苏共同所有、共同经营,由苏联到旅顺、大连的往返货物免征关税,期限30年;战后在外蒙古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其独立与否。苏联则保证支持国民政府,尊重中国对东北地区的完全主权,并无意干涉新疆内部事务;战胜日本三个月后,苏军全部从东北撤退。这些规定基本上是对《雅尔塔协定》有关中国部分的再认定。
《条约》公布后,国内一些报刊也指出:中国损失巨大,国民政府“签字断送者,实为命脉所系。外****为多年来中国所拒绝承认。中国抗日战事即起因于东九省,意在将日本驱出东北,但因中苏条约之结果,日本去而苏联来,东九省仍鹊巢鸠占”3,令人 “至感失望”4。认为“中国已照付了他最大的代价”5,“希望此为我国最后之牺牲,万一对方对于我们这种条约尚不能遵守,甚或更有进一步之要求,我们誓不予以承认”。由于苏军出兵东北加速了中日战争早日结束,且苏军在东北驻军尚未超期;外蒙古事实上的自治已有30余年,在此情况下,国内舆论和民众对《条约》多“忍痛默认”6。但是中国民众的心理损伤,也为日后发生反苏运动埋下了伏笔。
按照条约,苏军应在日本战败后三个月内即最迟于1945年12月3日前撤出中国东北。8月27日,斯大林曾向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表示,苏军准备依约撤退。10月1日,苏联政府通知中国政府,苏军将从10月下旬开始撤退,11月底撤退完毕7。然而,当苏联得知应国民政府之请运送国民党军队接收东北的美舰将于10月10日在大连登陆,苏联认为美国意在染指苏联势力范围、有中美联手抗苏之嫌,立即决定延期撤军并开始支持**军队在东北发展。此后,苏军让**军队进占营口、葫芦岛两个港口并拒绝美舰在大连登陆8,几经周折,美舰才在五个星期后于秦皇岛靠岸,11月中旬国民党军尚未能进入东北。11月17日,国民政府将东北行营撤至关内,宣布东北接收失败,使苏联处于违背《雅尔塔协定》、非法占领东北的不利局面。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除政治与外交目的外,苏联也希望在东北的经济开发中获得好处。1945年10月开始的中苏关于东北经济合作的谈判,由于苏联坚持在东北地区的资源开发与工业建设中保持垄断性的合作地位陷入僵局;苏联要求撤军与经合协议一并解决,国民政府则坚持先撤军后达成协议,双方立场迥异。11月19日,经美国协调,国民政府外交部正式向苏联提议延缓撤兵,苏联同意延期至1946年1月3日撤兵,以利国民党军接收东北9。由于美中联手抗苏局面未有改观,苏方到期仍未践约。
与此同时,在“三国四方”复杂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力量,利用苏、美和国民党间的矛盾,实施“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林彪、陈云等率10万余人开赴东北,10月后,东北人民自治军快速发展,年底即达20余万人;11月上旬,东北人民自治军在沈阳、安东、本溪、旅大等城市建立了市政府,在铁路沿线开辟大片解放区,令国民党高层忧心忡忡。12月初,国民政府外交部再次致函苏方,希望苏军延缓撤退,逐步与到达东北的国民党军换防,撤军期限展延至1946年2月1日10,1946年1月,东北苏军协助国民党军先后接管了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大城市及辽北、松江和嫩江各省的行政。由于中苏经济合作谈判进展缓慢和担心美国插手中国事务,苏联以对东北地区的事实占领相要挟,撤军不见迹象,引起了中国民众和国际舆论的强烈不安。
苏联出兵东北之后,中国各界人士就有苏联拒不归还东北之忧,而撤军一再推迟,似乎在不断印证着这种担心。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1945年十月革命节上视旅顺港及大连港区域、满洲铁路权益为“新的苏维埃领土”的讲话,让国内舆论深感震惊,认为是从早期苏俄对华立场上的一次大倒退11。苏军拆运东北厂房、机器的事实屡被披露报端,苏联对东北经济独占性要求、支持外****以及苏军一再延缓撤退等消息广为流传,苏联支持新疆一些地区独立的事件一再发生,社会各界对苏联的忧虑与不满情绪日趋强烈。
1946年1月16日,国民政府派往东北地区进行“接收”的经济部东北行营工矿处副处长张莘夫等8人,在接收抚顺煤矿后返回沈阳途中被已脱离东北民主联军的散兵游勇所害。《中央日报》等舆论称:张莘夫等人是在苏军保护下被占领抚顺的东北民主联军所害12。一时间张莘夫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就在此时,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正式对外公布,犹如火上浇油,成为引发大规模反苏运动的导火线。
近代以来,中国屡次成为大国间秘密外交的牺牲品,“一战”结束后中国在山东问题上的外交失败,可谓殷鉴不远。抗日战争的尾声,当中国付出死伤数千万人代价、历十数年之久即将收复失地之际,《雅尔塔协定》的公布及苏军一再延缓从东北撤退,不仅使国人看到国际政治的利益本质,也是许多人对东北归属极为担心。国民党元老邹鲁也指出:“这种事例一开瑞,流弊所及,必致演成强国干涉弱国,或侵略弱国,和强国分赃的现象,于真正维持国际和平之旨,成为南辕北辙。”13
在这一背景下,积郁国人心头已久的无奈与愤怒情绪骤然爆发了。
学生示*引发各界抗议
1946年2月中旬开始的反苏运动中,学生示*游*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社会各界也对时局纷纷发表意见,以示声援。纵观这一运动,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946年2月16日至21日为运动发起阶段;2月22日至26日运动达到高潮;2月27日以后运动逐渐平息。
2月16日,针对苏军拒不按期撤退及在东北抢劫工业设备的行为,流亡重庆的东北籍人士2000余名,在重庆青年馆举行同乡大会后前往国民政府请愿,并在大街上散发宣言及传单,要求苏军按时撤退、停止掠夺东北财产14。19日,南京临时大学补习班5000余名学生发表国是宣言提出:“要求友邦军队依约撤退”、“雅尔塔秘密协定里有损中国主权的部分,我们坚决反对”、“请求政府查究张莘夫被害真相,缉凶严办”、“边疆不容割裂”、“请求政府彻底执行政治协商会决议案”、“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彻底执行停战命令,迅速恢复交通”15。次日晚,他们举行示*游*,对苏联拒绝撤军表示抗议。上述两次游*,成为反苏运动的先声。20日,重庆学生委员会吁请全国学生参加示*,反对苏联在东九省之行动,并宣布将于22日展开大游*16。上述活动,拉开了全国性反苏运动的帷幕。
不少知识界人士也慷慨陈言,为反苏运动推波助澜。2月21日,国立中央大学教授会及助教会共同发表通电,向苏美英三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希望中国政府能“坚定不移,勿作现行条约范围以外之任何让步”17。22日,傅斯年、陈衡哲、楼光来、宗白华、储安平、罗承烈、钱歌川、任鸿雋、王云五、吴世昌、赵超构、任美锷等文化界名流联名撰文申明态度:“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抗战的时间最久,所受的损害最重,不意美苏英三国竟订立这样的秘密协定,侵犯他们盟邦中国的领土主权,破坏了自华盛顿九国公约以迄开罗会议尊重中国领土主权的庄严诺言。这一秘密协定,违背了联合国共同作战的理想和目标,开创了今后强力政治外交秘密外交的恶例,影响所及,足以破坏今后世界的和平,重踏人类罪恶的覆辙。这一秘密协定,实为近代外交史上最失道义的一个记录。”他们要求国际社会维护国际正义;要求国民政府公开对外交涉经过,“不得再有任何丧失国家主权及利益的行为”18。
以2月22日的重庆学生反苏大游*为标志,反苏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月22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中央工业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四川省省立重庆女子职业学校、国立重庆大学、湘雅医学院、南开中学、交通大学等26所大中学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等两万余人于晨6时在沙坪坝、小龙坎集合,展开大游*。游*队伍7时出发进城,下午3时返校。师生沿途高呼“苏军必须立即退出东北”、“苏联应切实履行中苏友好条约”、“苏联应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之完整”、“拥护政府采取强硬外交”、“苏联必须归还在东北抢夺的物资”、“绝对拥护政府接收东北”、“反对苏联一切新要求”、“DADAO新帝国主义”等口号19,并散发了《告全国同胞书》、《告全世界人士书》20、《慰问东北同胞书》、《对苏联抗议书》等宣言。途中,一些不明身份的人冲砸了位于民生路的《新华日报》营业部和林森路的《民主报》营业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