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其本土人为旧石器时代从大陆南北从东海、渤海等陆桥进入日本,约 一万年前,冰河时期结束,陆桥中断,这也是日本语存在归属问题的原因。
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倭小国分立。在中国隋朝前,日本最大的势力 大和 (大王家今奈良) 对大陆的朝廷恭敬有加,入贡和献生口(奴隶),并以大陆朝廷的赏赐作为炫耀,如铜镜等青铜器,并接受印授和册封。所以有日本从旧石器时期直接过渡到青铜器与铁器时期的说法。东晋至隋前(413 --478)的大陆内乱时期,大批大陆人到达日本,称归化人。
350 年前后,大和统一全国,倭军在 369 年向朝鲜南部扩张领土设 任那 (562 年被新罗灭)。此后的 1000 多年间,发生多次对朝鲜半岛南部的经济和军事的入侵,分别与百济、新罗、高句丽政权发生战争。其原因是因为贸易来往知道朝鲜有很多日本没有的东西,以及朝鲜半岛政权的腐败。所以,日本对海外的领土要求不是近代这 100 多年的事情,有历史了。
在隋代 607 年,天皇谴使小野妹子赴隋,即知会隋炀帝要平等邦交,第二年隋也派使节裴世情回访大和。此后从唐朝时期起,属于国与国的交往,从唐末起不再派遣唐使,并开始创立自己的文化 -- 国风,而以后时期主要以经济贸易为主。
对于西方文化,幕府与藩府与荷兰商人保持为较密切的关系。1609 年荷兰在平户开设商馆,因荷兰商人保证只做生意不传基督教,在1644 年 -- 1858 年间,每次来日都带来‘荷兰风说书’报告海外情况,即主要以西方国家与社会的变化为多,所以从 18 世纪创立了‘荷兰学’,日本的西医学、化学就是这样开始的。1871 年设立 文部省,公布了学制,规定了统一的学校组织。
当日本北朝天皇重新获得正统后的 1401 年,以臣下之礼与明朝建立邦交,这是与隋炀帝对等关系以来的第一次。1404 年与明朝签定《勘合贸易》协定,以区别政府和民间商船,由幕府和有实力的大名控制。因为‘臣下之礼’是为日本之耻和争夺贸易权的缘故,日本国内屡屡发生内斗贸易几经起伏,1551 年勘合贸易断绝,新海盗又起。
在大陆明朝后期,丰臣秀吉一直向明朝提出恢复贸易,并先命令对马岛的宗氏要求朝鲜人贡,遭拒绝。1592 年以九州为大本营,派 15 万军队入侵朝鲜,其一部侵入大陆东北,称‘长禄之役’,因明朝派兵及朝鲜义军兴起与日军形成僵持状态。随即丰臣提出要明朝投降及割让半个朝鲜半岛主权的要求。而明朝答复:封汝为日本国王,准许朝贡。秀吉大怒,于 1597 年再次派 14 万军队入朝,称为‘庆长之役’,此役日军失利,秀吉于1598 年病亡。
为此明朝也受到重创,46 年后明灭清立。日本新军阀发动这次战争的主要原因是在国内的争霸战争取得胜利,以及西方向海外发展要求其开港对日本朝野有刺激作用。
对于明代倭寇海盗问题,明朝廷忧虑甚大,数次谴使日本交涉协力禁海盗。《明史.日本传》称,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海盗系武装的商人集团,贸易不顺利时从事掠夺,其根据地在九州的松浦以及对马、壹岐等岛屿。一直到 16 世纪末为丰臣秀吉所禁止,同时与明朝(中国大陆政治)开始公开抗礼。
大陆政权是轮流坐庄换皇帝,日本则不是。天皇有 2500 余年历史,除 1335 --1392 年出现南北朝大的***时期外,皇权思想与体制始终能够稳固支撑民族国家体统,尽管往往没有实权。
明治维新的起因与成果:
在 1633 年德川幕府锁国时期只容许荷兰和大陆商人来往贸易。在 18 世纪起西方海上列强威逼日本开放贸易与文化传播(宗教)到 19 世纪中期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 1840 年抵抗英国失败的消息很快传到日本,朝野震惊。他们(幕府体制)中的一些集团终于明白,这些外来势力阻挡不住,不如合流。
1. 清政府 1840 年抵抗英国失败的消息很快传到日本,朝野震惊;
2. 德川家统治已有 280 余年且锁国,地方大名不服,农民时有****,呼吁天皇及朝廷主政的势力有所增长;
3. 英、法在日有不同利益,支持不同派别,最终英占上风,包括对幕府使用武力;
4. 地方大名与西人也有贸易,长州大名还可造西式火枪,在倒德川家时与天皇派保持默契;
5. 1866 年德川家将军家茂死,1867 年孝明天皇薨,同年底明治继位,1868 年明治元年开始,可谓众望所归;
6. 最终实现了英帝国、地方藩府、大名、天皇希望恢复以天皇为中心的雄藩联合政权来统治国家的历史性选择。
7. 1869 年版籍奉还,王政复古。
8. 1885 年制定内阁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日本明治时期官产出售的国有资产改革(1874 -- 1896)。摘自《日本经济史大系》
以出售 26 家官营半官营 (幕府和藩府)产业为例:
官产投入 (1885 年末止): 15,329,594 日圆;
财产估价 (1895 年 6 月底): 4,156,678 日圆;
出售价格 : 9,679,857 日圆。
收买价格是 官营投入资本的 : 0. 63 倍;
收买价格是 财产估价的 : 2. 33 倍 。
其中有煤矿和矿铁路,金、银、铜、铁矿,造船、农具制造厂,玻璃、水泥厂,丝、纺厂,葡萄园、制糖所。
高于官方投入的有一家,新町纺织所由三井公司收买;
低于官方投入和估价的有一家,大葛铁矿由阿部潜收买。
出售官营产业一是因为与西方贸易连年入超使国内财政困难,二是削弱 幕藩 残余实力,维新政府需要培植一批大资产阶级,不再向产业直接投资,只给税收优惠。
由于新的国家体制保留和保护了社会的各个强力集团,又引进了德国宪法文本体系(当时德国还没有施行),新生的知识分子首先接受的是资本主义的国家理念 -- 宪政制度和经济自由主义,社会的上中层应当还是乐于接受的。因为有地方讲话,可以公开去获得利益和机会。同时,维新也对旧势力的土地制度做了一些限制,虽然旧势力的阻力大致使成效不大,毕竟有了一些进步,向平民让了一小步。
维新成功后,各藩的旧贵族的政治、经济势力、维新派人物进入国家体系。1884 年天皇发布‘华族令’,这些势力被册封为‘华族’。华族和士族继续给予俸禄,但数额有所减少,对推动‘王政复古’的有功者发放‘赏典禄’。当国家经济有困难的时候,这些俸禄被强制买成国家债券。可见维新不仅统一了国家,而且有了权威。关于明治维新成功的背景,可以简单地说与当时日本国内外局势有关是客观的,也是大和民族的幸运。
除了天皇与朝廷(公家)是这个国家的象征之外,内外的决策权与执行权在军人政府(幕府也称武家),由幕府与(地方)藩府组成幕藩体制,他们都有大量的家臣和上下级武士以及土地。年俸禄在 1 万石以上为‘大名’,以及一批浪人(因主子没有继嗣、或被消灭、或被剥夺世袭权利 -- ‘称做改易’的武士)。在这个体制里虽然登记森严, 却也时常发生‘下克上’的事变,家臣废弃主子,下级(武士)军官围困皇宫杀首相杀大臣并不罕见。
鉴于这种民族国家的体制根深蒂固,特别是地方藩府的武装势力强大,所以农民因为佃租、粮荒的起义几乎没有成功过。1871 年制定户籍法1873 年日本人口 3330 万人,华族有 2829 人,不足总人口 1 %(平民占 93.4 %,其他为士族(中上级武士)、卒(下级武士)、僧侣和神官) 。
日本列岛的工业化与现代科技是从维新前的地方军阀 -- 藩府开始的。当维新向工业化发展,其民族资本与国家权利逐步强大,破产农民进入工商业以工资谋生,这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重大进步。上层集团由来已久向外扩张的欲望此时更加强烈,不仅需要海外的经济市场,更需要海外的资源市场,这在不能受辱的国家耻感意识状态发生重大变革后变的尤为强烈。其民族主义高涨的情绪大于从业者被剥削的情绪,其国民对经济利益的关心大于对政治主义利益的关心,特别是在海外作战的几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日本国民对国家的信心,如此社会环境会有多少人去投身政治革命?所以,在那里是有人革命,但没有成功,说明他的国家机器很有效果,维新之后他们没有发生再国内战争,这也是日本上下的幸运。
当中国在 20 世纪中前叶因为意识形态博奕之时,也是日本皇室与政府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大加压制之时,而国家机器健全与地方官僚和民族资本强大是日本没有发生社会主义思潮成功的根本原因。产生这个原因的因素是至少在中国的唐末起日本就不再以学习中华文化为本,而是创立自己的‘国风文化’为本。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日本的社会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在维新后一直没有间断过,却没有成功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遵循等级森严的社会,士(武士)农工商是世袭,如果没有大的社会动乱很难改变家族属性。除了这种社会职业等级还有不入流的‘贱人’,据说虽然法律取消了这个‘贱人’称呼,实际上在社会工作和生活里还是存在的。
综观日本体制上下 2000 年,类似于大陆的西周之春秋,他是这样一个几乎纯粹的单纯民族国家,而中日的纠葛是地缘民族性差异的问题,需要反省并且改变的只能是大陆民族,安全的周边环境依靠的是国家实力,而不是民族道德。
事实证明,通过不断地谈判和扩张,在中国问题上日本与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合流了。从击败北洋水师到击败俄国远东舰队或者还有击败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至少得到了英国的默许,同时西方列强强加在日本头上的不平等条约随之消散,太平洋上的小笠原诸岛等岛群美、英也不和日本争了,用这些换取在美、英在东亚与日本共同的利益,毕竟他们离远东太远。
如此这样,日本会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吗?当然不会,所以日本不会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他也不是内敛的民族。
大陆吃亏,问题出在大陆,主要责任在大陆的精英 -- 统治者和文化人。日本同样受到西方列强不平等条约的掠夺,为什么他能早早解脱出来成为掠夺者呢?大陆政权骨子里总是以大自居,以多自豪,以悠久自得,真所谓尺短寸长。而从地缘的观点看,季风使得大陆容易丰衣足食,容易不思进取,最容易被征服,最容易融合,也最容易木呐,所以诸多发明才没有形成持续的民族生产力。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1.出口初级产品,进口轻工业产品阶段;2.出口轻工业产品,进口重工业产品和原材料阶段;3.出口重工业产品,进口原材料阶段。但是是个日本不愿意出口技术知识和科学知识民族国家。
关于日本在二战后国力恢复的原因:
美军将韩战和越战中作战的装备维修和一部分军需制造的机会交给日本,促使日本迅速经济复苏。1952 年美军解除对日本的军事管制。当然,美国依然是日本在经济、军事、政治上的靠山,否则不会那么甘心地参与“广场协议”事件。保护你支持你但不能不时常均衡你,总之你不能威慑我。
从1952 -- 1971 年日本 GDP 以年均 10.5 %的高速连续增长。其后 10 余年的增长也是其他西方国家的一倍以上。
这就是日本 经济实力恢复和增长的外部原因。其内部原因是他的教育、科技、制造能力以及人才在战争中损失不大,根深蒂固的民族国家体系和宪政制度并没有崩溃。
1970 年代初贸易顺差招致日本金融受挫:
1968年前后,针对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并出现贸易顺差的时候,美国的金融家悄悄地盯上了日本的金融和外汇法律制度。到1970年8月止日本的外汇储备为35亿美元,而从10月起开始出现外汇大幅增长的现象,每月结余出现增加2亿,4亿,6亿...,1971年8月甚至结余46亿,是战后25年以来总和的1.31倍。在这一年里日本的外汇储备从35亿增加到129亿,最高达到150亿。美国金融家不惜以10%的利率融资,利用日本政府[外汇预付制度]的漏洞,大量向日本企业签约,把美圆折成日圆付给日本商人,此时就等汇率的变化。
当储备达到129亿时,日本政府警觉起来,于1971年8月31日停止原定外汇支付制度,限额每天兑换1万美圆,但为时晚矣,美国商人的流动资金基本出手。
当储备到了150亿美圆时,日本政府宣布日圆升值。由360日圆兑换1美圆,提到308日圆兑换一美圆。事后的粗略估计,日本政府损失高达4500亿日圆,人均负担5000日圆。美国的金融家的每一美圆赚了52日圆,赢利率高达17%,除去借贷利率,还净得7%。
20 年前“广场协议”引发日本泡沫经济:
1985年9月22日,美、日、法、英、联邦德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签署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协议。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和增加产品出口竞争力问题,称为“广场协议”。当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下跌到1美元兑200日元左右,跌幅20%。最低曾跌到1美元兑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了50%,即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
但也有专家认为,日元大幅升值为日本企业走向世界、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扩张提供了良机,也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最终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健康发展,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不应该全部归罪于日元升值。
一般认为,日本是以追赶发达国家为目标的发展模式的代表。制造业在日本战后经济发展中担当了增长的发动机, 通商产业省为钢铁、石化、汽车、工业机械、电子机械等重工业部门制订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工业目标战略。采用以牺牲工资消费(wage goods,指依赖工资收入的消费)为代价,即工资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大部分用来为私营部门(如运输、培训等)提供公共财产,而不对社会工资和公共服务(如住宅、福利、娱乐)进行投资。以此剩余价值作为利润提高了对未来进行投资的比例,向生产投资部门和出口“倾斜”的发展策略仍然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特征。
从战后直到80年代的大部分发展是由重工业方面的投资来推动的。这些部门的巨大规模阻止了中小资本的进入。呈现由少数几个大型集团如三井、三菱、住友操纵的高度垄断的一种等级森严的工业经济社会控制模式。与中小企业实行转包合同体制。中小企业占全部劳动力的80%左右,但对生产力的贡献却很低,估计不到大公司的一半,日本工业显示出二元特征。同样国家金融由大藏省和日本银行控制,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官僚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以天皇为民族中心,以半独*独*为国家中心的二元制是日本的根本特征。
左右矛盾 遁入中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