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新布什主义”概括起来就是布什政府在第二任期内将通过进攻性外交、军事、经济等手段向全球推广“民主”、“自由”来“保卫”和扩大美国全球霸权的一种战略。它在本质上和第一任期的“布什主义”是一致的,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获得美国内的认同和争取国际支持。由于“布什主义”造成的高成本和对国际格局冲击太大,“新布什主义”的推行也同样会遇到多方面的制约。
关键词:新布什主义;美国;国际战略;外交
布什第二任期以来,美国政府大肆宣传“民主外交”,发誓要将“民主”在全球推行到底。阿富汗、伊拉克在美国的大力推动下,进行了全国性“民主”选举,中亚国家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不流血的民主革命”,中东各国也出现了若隐若现的民主选举势头。一时间,以对外推行“民主”为核心的“新布什主义”成了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代名词。
一、“新布什主义”的提出和实践
布什第一任期内,因肆意推行单边主义,其外交政策被贴上“布什主义”的标签。目前,布什第二任期刚刚启动几个月,“布什主义”的标签已经不能概括美国不断变化的外交政策,于是“新布什主义”粉墨登场。据美国国内新保守主义者及布什的忠实支持者称,“新布什主义”已经在中东、中亚、南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所谓“新布什主义”,就是布什政府的“全球民主化”战略,即美国通过进攻性的外交、军事、经济等手段向全球推广“民主”、“自由”,以此来保卫和扩大美国在全世界的利益。
布什总统和新任国务卿赖斯在今年1 月首次明确提出“新布什主义”蓝图。2005 年1 月20 日布什在第二任期就职演说中宣布:“我们获取和平的最佳途径就是把自由扩散到全世界各个角落。”①布什的演讲长约17 分钟,全文不过1800 个字,却有42 次提到“自由”一词,可谓史无前例。此前两天,赖斯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提名审查听证会上也提出,传播自由与民主是布什总统为美国设定的“世界使命”,也是“美国今日外交的伟大任务”。赖斯在听证会上还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即所谓的“暴政前哨国”,包括古巴、缅甸、朝鲜、伊朗、白俄罗斯和津巴布韦这6 个国家,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攻坚目标。2 月2 日,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又继续点明这一主题:“我们共同肩负着一项伟大使命:拓展我国的自由前景,弘扬捍卫我们的自由的价值观,传播自由带来的和平。”②这些言论传递的一个核心信息是,布什新外交的首要任务是“推广自由与民主”。至此,“新布什主义”的宣言算是正式出笼。
此后,布什在其欧洲之行和赖斯的三次出访中将“新布什主义”带上国际舞台。布什在布鲁塞尔发表演讲说:“这种战略不是美国的战略、欧洲的战略或者是西方的战略。为了和平而拓展自由是整个人类的使命。换言之,美国是在代替全人类执行神圣的使命。”③布什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特别提出美国对俄罗斯人权的“关注”。赖斯在其3 月的亚洲之行中,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说:“布什总统的就职演说有一个重点,即民主和有关民主的讨论必须成为美国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之间的外交议题。”伴随着“新布什主义”的提出,美国特别关注的中东、中亚地区真的出现了“民主革命”的浪潮。在中东,伊拉克“民主选举”结束后,整个阿拉伯世界都有所触动,随之而来的是巴勒斯坦选举、沙特地方选举、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宣布同意多党选举,以及黎巴嫩爆发主张民主的街头抗议。在中亚,继格鲁吉亚2003 年的“玫瑰革命”后,乌克兰去年底有了“橙色革命”,而吉尔吉斯斯坦则正在进行“郁金香革命”。
美国国内新保守主义和布什的支持者都将上述形势视为“新布什主义”的巨大成就,以此证明美国从外部推进他国“民主革命”的政策是正确的。美国国内的自由主义者则认为,这股浪潮是国际大气候与国内小气候的结合,既是中东、中亚地区固有民主进程的延续,也不能排除美国推动的效果。美国前国务卿、美国民主党国际问题学会会长奥尔布赖特说:“我不支持伊拉克战争。但我确实认为,伊拉克选举意义重大,对伊拉克人民来说是一场胜利。布什总统可以以此居功。”④尽管人们对“新布什主义”在这一波“民主革命”中的影响程度尚有争议,但美国的作用力无疑是存在的。
二、“新布什主义”的背后意图
布什第一任期的外交政策,可以概括为“在反恐的旗帜下维护与扩大美国的国家利益”,而布什第二任期的外交则可概括为“在民主的旗帜下维护和扩大美国的利益”。布什为何在此时此刻高举自由主义的外交旗帜呢?
从历史上看,意识形态或理想主义始终是美国外交的重要特色。在新大陆建立新社会是美国建国者执着理想,因此,“开放”、“多元化”、“言论自由”就成为美国的基本信条,美国人认为建立在这些基本信条之上的新国家是人类的“灯塔”。全世界像美国这样的国家越多,战争就越少,向全球推广美式民主才符合美国的利益,“民主和平论”在美国有非常深的基础。在国内外条件允许时,美国政府往往采取“进攻性”的外交政策推广“民主”;而当国内外条件不允许时,就采取孤立主义外交,让美国仅仅发挥“灯塔”的作用。
就当前的国际形势而言,“新布什主义”有助于弥合美国与盟国间因反恐而产生的分歧,重新凝聚国际支持力量。“9•11”事件后,美国在反恐的旗帜下推翻了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算是“师出有名”,因而美国国内支持者不少,国际社会上也是赞同的。然而,2003 年春美国在反恐的名义下发动伊拉克战争,美国政府指责萨达姆与恐怖主义有关联,并最终推翻了萨达姆政权。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显然是“指鹿为马”,强词夺理,既得不到国内广大民众的支持,国际上也只有极少数国家响应,美欧之间因此产生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分歧。弥合欧美分歧是布什第二任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共同促进“全球民主化”从原则上讲又是欧美可以取得一致认识的战略目标,于是布什想在这一口号下重振美欧的政治合作。布什今年2 月21 日访问欧洲前夕,在广播讲话中宣称:“美国和欧洲是‘自由世界’的支柱,大西洋两岸的领导人都认识到世界和平的希望取决于自由国家的继续团结。”其目的就在于此。赖斯所列举的六个“暴政前哨”国家,无论在美国人眼中,还是在欧洲人心里,恐怕都算不上是民主国家。最近在中亚、东欧、中东发生的“民主革命”,在美欧之间也基本没有分歧。
从美国内政的角度看,“新布什主义”便于更好地动员国内资源。美国是一个社会多元化、政治上三权分立的国家,任何一项重大国家行动都必须考虑能否动员全国人民的士气。美国历史上,任何重大外交行动都必须兼具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内涵,即兼顾“民主价值”和“国家利益”。当两者目标一致时,外交政策就能得到国内持久的支持;而当两者相冲突时,国内支持往往难以持久。作为美国总统,最关心的当然是“国家利益”,但是单以国家利益为理由,是不足以说服民众支持政府的外交政策的,因而将“国家利益”加以“推广自由”的外包装就显得很必要了。在布什看来,美国外交目前就处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目标相一致的良好时期。美国政府提出的六个“暴政前哨”国家,在美国人的眼中确实都是“专制”的国家,因而是“推广民主”的对象。
三、" 新布什主义" 的潜规则
“新布什主义”的目标是全球民主化,理论上说任何一个被美国认为不民主的国家都是它的“民主化”目标。实际上,布什政府决不会将这个完全理想主义的目标作为政策来执行,而是要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在执行中放进一些不便明说的潜规则。
“推广民主”、“暴政前哨”等说法只是一些煸动性词语,并非真的要发动一场全球民主化运动。在具体外交实践中美国还是会区别对待不同事件、不同国家。在大国关系上,“新布什主义”发挥不了作用,权力政治仍将是重要准则。目前,布什政府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恢复因伊拉克战争而受损的美欧关系,进一步加强美日、美韩、美澳等传统双边关系,共同对付那些全球性的问题。与此同时,用更细腻的手法处理美俄、美中关系,服务于美国利益。赖斯在国会作证中谈到中美关系时就坦言:“我们正在同中国发展一种坦诚、合作、建设性的关系,既肯定我们的共同利益,也认识到我们在价值观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中、俄两国在世界事务中举足轻重,即使美国认为它们还不是民主国家,也不会轻易对它们挑战,而倾向于玩弄“权力游戏规则”。例如,当美国与俄罗斯、中国谈人权问题时,大多数时候是虚多实少。
美国在世界各地还有一些重要的中小盟国,“新布什主义”也不适用于它们。中东的沙特阿拉伯、南亚的巴基斯坦既都是美国重要盟国,也是美国新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指责的“不民主国家”,但美国在谈到促进这些国家的“民主问题”时非常谨慎。在这一类国家里,美国没有采取支持、鼓动反对派的激进办法,而是极为温和地劝说其领导人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而且把这些国家当政者承诺将采取的民主改革方案都视为成果。
真正受“新布什主义”冲击的主要有两类国家。一类是赖斯所指的“暴政前哨”国家。不管美国扣的是“邪恶轴心”、“失败国家”、“流氓国家”还是别的什么帽子,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未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处于关键的战略位置,可能对美国的全球地位和利益形成不对称挑战。即使在对待这些国家时,美国也将会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应对手段,如美国对伊拉克、伊朗、朝鲜用的就是三种完全不同的方法。另一类是虽不会挑战美国的地位,但处在大国争霸的关键位置,或位于能源交通的要冲,总而言之是对美国有重要现实利益而尚未纳入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国家。目前,中亚、中东等地区受“新布什主义”关注的国家大多属于这一类。
四、“新布什主义”的限度
尽管美国可能把“新布什主义”的实施对象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通过改变别国的政权来促进美国利益毕竟是一种极端的对外政策,其直接后果就是成本过高、对国际格局的冲击太大及后果难以预料。“新布什主义”能够推行到什么程度,会波及多少国家,取决于美国愿支付的成本、国际社会的支持力度、国内的支持程度等因素。
美国的有限实力将是最大制约因素。“新布什主义”催生的“民主国家”因为不是自然成熟的,故需要美国置于“保温箱”中输送营养。单单是美国通过军事手段扶植的两个“民主样板”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目前虽然已经投入3,000 多亿美元和10 多万的军队,但前景依然难以预料,没有人能预料这两个国家什么时候能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政治体制,美国还要在那里投入多少资金。当前,美国财政赤字居高不下,2005 年财政年度的财政赤字将达到4,270 亿美元,连续4 年呈持续上升之势,再次创下历史新高。还有,布什政府目前正在大力推动社会保险改革,要求至少部分社会保险私人化。如果政府开设个人保险帐号,预计在未来20 年内,这项开销可能达到1 万亿到2 万亿美元。此外,如果布什的减税计划顺利推行,在5 年内固然不会对赤字产生大的影响,但10 年后将带来1.8 万亿美元的赤字增长。在美国财政状况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军事预算的压力很大,即使花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安全和重建方面的经费逐步减少,10 年后军事开支仍将达到6,000 亿美元。这样,在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地区安全吃紧的情况下,很难想象美国还有更多的精力用来推行“新布什主义”。最近几个月局势发生变化的乌克兰、吉尔吉斯、黎巴嫩都是国内政治局势已发展得相当“成熟”的国家,国内的反对派和执政者势均力敌,美国不需过多投入。在这些所谓的“颜色革命”中,美国没有一兵一卒的人员投入,资金投入也微不足道,只是通过一些民间渠道鼓动反对派就可以了。未来,世界上哪个地区,特别是对美国国家利益比较重要的地区,如果“民主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只要加上最后一根稻草就可以大功告成的话,美国当然会迫不争待地去收割这样的“成果”。如果某个地区的“民主革命”需要美国投入数千亿美元,或是需要美国派出数万大军,除非这个地区对美国生死攸关,美国是不可能采用真正意义上的“新布什主义”的。
美国国内的反对力量能发挥关键作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这样说:“越南战争不是在越南的战场上输掉的。它是在国会大厅中、在大报和电视网的编辑室里、在杰出大学的课堂上输掉的。”⑤这说明,在美国国内反对力量足够强大时,总统的既定政策完全可能改变。奥尔布赖特近日接受英国媒体访谈时说,布什的“民主化”战略强制输出民主,将会带来非常复杂的局面。如果“新布什主义”真的引发地区动荡,美国维护地区稳定的成本不断增加,美国国内反对伊拉克战争的力量完全可能重新聚合,迫使布什调整政策。从美国历史传统看,在基本价值观上,国内各党各派固然都在国际上支持推行“美国式的民主”,但是对于美国应当卷入的程度和为此付出的代价,党派之间的争议却很大。美国在攻打伊拉克之前,不仅民主党强烈反对,而且共和党内的温和派也不支持,著名共和党政治人物如基辛格、斯考克罗夫特都明确反对。最终,美国各派政治势力在“9•11 事件”的恐惧中,在布什政府所谓“情报失误”的诱导下同意出兵伊拉克。尽管多数美国人都承认萨达姆政权是独*政权,美国出兵伊拉克铲除了一个独*体制,但是,直到今天美国国内对布什政府出兵伊拉克的动机和成效都有很多质疑。这说明,如果不是为了明显的国家利益,而单单出于推广“民主”的需要,企图再次动用国家机器到别国创建“民主体制”,美国内大多数政治家和民众可能会投反对票。简单而言,美国公众支持“民主”,但并不支持美国无端卷入别国事务,甚至是替代别国去创造“民主”。
国际社会的反弹不可忽视。中东、中亚地区处在欧、俄、中三大力量之间,美国在这里挑动政治变革势必引起大国间的角力。俄罗斯在中东地区有传统影响,中亚国家大多是俄罗斯的前共和国,美国利用“民主革命”在这些国家扶植亲美政权,大大压缩了俄罗斯的势力范围。这个地区也涉及到有中国和周边国家参加的“上海合作组织”,美国势力的介入必然使该组织的内部情况复杂化。俄罗斯对美国的步步紧逼已经非常不满,如果美国继续不顾俄罗斯的感受,俄罗斯将会使用自己拥有的反击能力。目前,在美国比较关注的伊朗核问题、伊拉克重建和朝鲜核问题上,都离不开欧盟、俄罗斯和中国支持与协作。如果美国推行“新布什主义”过了头,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不安,这些大国可能会在美国关注的诸多国际议题上制约美国。这种情况在美国攻打伊拉克之前就出现过,令美国在国际舞台上非常被动,迫使美国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主动花大力气来改善美欧关系和美俄关系,美国是绝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的。虽然美国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有能力在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反对的情况下采取单边主义的行动,但是美国在采取行动之前一定会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分析。美国政要经常强调,在涉及美国核心利益的情况下,美国将不惜采取单边主义行为。反过来说,在多数情况下,国际制约对美国是非常关键的。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注:
①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ese/2005/01/20050120- 5.html
②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ese/2005/02/20050202- 11.html
③阿纳托尔•利芬:“布什的抉择:信念至上还是现实主义?”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网站。
④泰国《曼谷邮报》2005 年3 月13 日。
⑤王缉思:“美国民族主义与霸权思想的膨胀”,http://news.xinhuanet.com/wold/2003- 10/14/content_1122283.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