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新兴大国的崛起与现有大国的战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3 09:4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世纪初,以中、俄、印、巴(BRICs)为代表的新兴大国正在迅速崛起。新兴大国历史性的迅速崛起必然冲击现有国际格局,导致一场改变世界力量版图的革命。这注定要激起现有大国的反应,特别是那个惟一超级大国定会予以遏制。崛起和遏制崛起将是国际社会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的主要矛盾之一。本文重点研究并揭示世界格局中的现有大国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对新兴大国崛起采取的不同战略及其战略背景。这是影响新兴大国选择崛起模式和道路、并决定其能否崛起的重要因素。

一、新兴大国的崛起

  2003年10月,美国高盛公司的经济分析和投资计划专家小组撰写了题为《与BRICs共同梦想——通往2050年之路》的报告书。“BRICs”是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开头字母,现成了国际关系研究中使用的新造词。报告描绘的BRICs的前景让人吃惊,到2050年,这四国将全部进入到世界经济前六强之中。无疑,四国的发展之路仍然存在变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四个崛起中的大国正通过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拥有了改变全球力量对比的能力,因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它们也被赋予了崛起中“新兴大国”的称号。

  (一)新兴大国的界定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国之所以称为新兴大国,主要是基于以下一些标准。

  1国土面积、人口、资源和市场规模

  首先,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均为幅员辽阔的大国。四国国土面积都在200万平方公里以上,其中俄罗斯、中国、巴西的国土面积均在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六国之列。其次是人口规模,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而巴西和俄罗斯的人口规模分别达到了1745百万(2002年)和1441百万(2002年)。[1]此外,四国均为资源种类较齐全的国家,俄罗斯和巴西还是世界上某些重要矿产资源的主要供给国。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此这四国现在的市场规模和潜在的市场规模相当可观。

  2地区大国和地区影响

  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均为地区大国。其中,巴西位于南美、中国位于东亚、印度位于南亚、俄罗斯则横跨亚欧两洲。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取得经济上的成功,都将带动其周边国家的发展。相反,如果它们陷入经济危机,也有可能将邻国拖入困境。除了经济影响外,作为地区大国,这四国均为地区政治稳定及地区安全的关键因素。

  3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BRICs四国除了作为地区大国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发挥作用以外,它们都还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和俄罗斯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和巴西也都在积极争取安理会新常任理事国的地位。目前四国已经迅速并且积极融入全球生产链及整个世界经济中,并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中,由印度和巴西为首的21国集团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最近的日内瓦会议上积极推动WTO成员就多哈回合达成框架协议。

  4经济改革开放和强烈的国家振兴欲望

  BRICs四国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地区或世界大国,有着重新崛起或者说是“振兴”的强烈欲望。中国曾是东方封建时代世界经济的王者,俄罗斯曾是二战后两极霸权之一苏联的主体,巴西和印度也都是南美和南亚地区最大和最重要的国家。因此,一方面,目前四国都致力于经济改革,开放国内经济,加快经济增长,并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另一方面,四国在经济“起飞”的同时,都以实现振兴、谋求地区或世界大国地位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

  5强劲而持续的经济增长态势

  普京上台后,俄复兴进程加快,2003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达到73%。中国实现了连续2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4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印度在2003年经济增长率达到7%,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900亿美元,强劲发展的农业生产和坚实的宏观经济基础使印度经济发展迎来“黄金时代”。巴西的对外贸易量过去10年已经翻了一番,其国内生产总值也突破5000亿美元。[2]

  6世界经济中新的上升力量

  最后一个确定新兴大国的依据是这些国家都是世界经济中新的上升力量。根据高盛公司的预测,在今后50年内巴西将保持年均增长36%;俄罗斯比巴西发展得还要快;中国将保持现在每年8%左右的经济增长率,逐渐降至5%;印度将一直保持5%— 6%的增长率,到2050年印度的人均收入将为目前的35倍。

  (二)新兴大国经济崛起的前景

  高盛公司的报告预测了未来50年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个国家赶超G6[3]的前景。这份报告的问世立刻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而BRICs也迅速成为达沃斯全球经济和政府领导人年会的主题。根据高盛对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中国的经济总量(以GDP衡量)将在2005年以前超过英国,2010年以前超过德国,2020年以前超过日本,2045年以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印度将在2015—2025年之间连续超过意大利、FaGuo和德国,2035年以前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经济体;到2030年,俄罗斯将超过意大利、FaGuo和德国,进入世界经济前六强;巴西则要到2040年左右超过德国进入世界经济前六强。若把四个新兴大国看成一个组,将G6看成另外一个组,则到2040年左右,BRICs作为一个整体其GDP总量将超过G6。而在2002年,BRICs作为一个整体,其GDP总量只有25028亿美元,而G6同期的GDP总量达到201732亿美元。当然,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并非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即使到2050年BRICs都已经跃居世界经济前六强的时候,其人均GDP水平仍与G6有不小的差距。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高盛公司的观点并非一家之言。2000年,美国情报委员会就对2015年的全球形势做出过判断。报告名为《2015年的全球趋势:与非政府专家关于未来的对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莫过于对2015年主要大国经济情况的预测。根据其预测,到2015年,四个新兴大国的GDP都将有一倍以上的增长幅度,其中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表现将更加突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00年,中国和印度两国的GDP总量已经相当于世界GDP总量的1/6,到2015年,这一比例将会继续扩大;到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可以与美国、欧盟分庭抗礼;印度的经济总量已经与日本不相上下;巴西、俄罗斯的表现虽然不如中印两国那么耀眼,但与它们各自在2000年经济实力相比较,其增长幅度也非常显著。

  日本东洋经济统计月报2004年1月也刊文分析2050年世界经济构图。文章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不仅要依靠“人口”增长,还要通过“资本”和“技术”的积累来实现增长。这三种因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使经济实力得到增强。据此,文章指出过去的50年是美欧日经济发展强劲的50年。今后50年,假设美国继续保持上世纪90年代的平均增长水平,日欧在今后1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与美国同等的增长水平,并在此后能够保持这种水平,而中国和印度以上世纪50—70年代的速度追赶,那么50年后,中国和印度的经济规模将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美欧经济的相对地位下降,日本则无法避免小国化的命运。

二、现有大国对新兴大国崛起的战略和策略

  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罗伯特·吉尔平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出发,指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循环过程。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经济强国必然要利用发展起来的经济力量要求获得政治上相应的权力,而衰微的强国必然利用旧的制度权力阻止新兴大国的崛起,其结果就是系统的‘结构性战争’和新的国际权力体制的建立”。[4]以吉尔平的观点推论,在新兴大国崛起过程中,“新兴大国的想要崛起和必将崛起”与“现有大国想方设法地遏制崛起和延缓崛起”将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

  (一)美国对新兴大国崛起的战略

  作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成了世界的霸主。美国的全球战略是维持并加强其霸主地位,为此,它不允许任何挑战其霸主地位的竞争对手出现。为了实现其成为世界“永久帝国”的梦想,新旧世纪之交,美国制定了“新帝国大战略”,加快构筑其理想中的单极世界体系,以确保21世纪再次成为“美国世纪”。于是,美国推行了半个多世纪的"遏制威慑"战略发生了重大改变,已被“先发制人”的进攻性战略所取代;战后美国的国家安全理论基础已从战略威慑的安全理论转为战略上先发制人的安全理论。此后,美国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全方位地、放手地推行其力图主宰新世纪的全球战略。

  根据这一战略,美国对于四个新兴大国崛起的战略方针必然是双重的,即对它所认定的所谓民主国家,即对其不构成威胁,并且在意识形态、制度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其相近的国家采取有条件的扶植和支持战略,使之为己服务,以保持和强化其“盟主”地位;而对那些它所认定的所谓专制国家,即在意识形态、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宗教等方面与其相距甚远、并自认为可能对其构成威胁的新兴大国则采取遏制和打击战略。

  巴西作为南美洲的地区大国,美国越来越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美国希望拉拢巴西,以巩固拉美作为其“经济政治后院”的地位。但巴西崛起的战略选择是试图摆脱美国而成为本地区大国,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损及美国在拉美的地位和利益,从而招致美国对巴西实施某种程度的打压。总之,面对巴西的崛起,美国的战略选择必然是拉打兼施。

  俄罗斯是曾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苏联的主体,尽管它目前面临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问题,但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俄罗斯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军事强国,拥有足以摧毁美国的战略核力量。因此,美国从来没有放松对俄罗斯的警惕。对于俄罗斯这个正在振兴的大国,美国的战略意图和政策目标是:在实施经济引诱、力图改变其政权性质的同时,尽可能地遏制其振兴,防止其重新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布什政府上台以来,十分重视印度的经济潜力及其在地缘政治和亚太安全中的作用,称印度为美国的“天然盟友”,美印关系迅速发展。从战略角度看,美国政府希望进一步拉近与印度的关系,从而为自己在全球及亚太战略中建立又一个新支点。另一方面,美国对印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把印拉入美国的势力轨道,并不时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干涉印度的内政,必然引起争当世界大国的印度的DIZHI。由于两国的战略取向和国家利益存在着矛盾和歧异,美国对印度政策意图难以如愿。但总的看,美国从地缘战略利益出发,其南亚政策会继续向印度倾斜。美、印将加速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双边交往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美国认为日渐崛起的中国势必威胁美国的霸权地位,对中国坚持遏制和以压促变战略。布热津斯基曾在其著作《大棋局》中指出:“在欧亚大陆的远东地区,中国可能将越来越重要。除非美中两国能成功地就地缘战略达成共识,否则美国在亚洲大陆将失去政治立足点。既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前所未有的实力势必减弱,那么当务之急必须是以不威胁到美国在全球的首要地位的方式处理好其他地区大国的崛起问题。”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历史的必然,但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而不威胁任何人,因为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是维护正义与和平的力量。但美国一些人不这样看。对于中国强调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实现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繁荣的主张,米尔斯海默在其新著《大国政治的悲剧》中说,“那只是中国现在还没有足够的发展和强大,所以中国需要这么做。如果将来中国强大了,一定会控制这些国家,限制它们的发展,这也符合中国的利益。”这如果不是对中国的诬蔑,就是对中国的误解。但这种对中国的成见和偏见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美国统治集团的看法。因此,对中国的遏制就成了美国的既定政策。同时,同中国避免对抗,实行合作也是美国利益之所在。这就需要同中国进行接触和合作。遏制加接触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两个基本面。而防范和促变中国是其对华政策的本质。

  (二)欧盟对新兴大国崛起的战略

  冷战的结束使西欧摆脱了美苏争霸的夹缝地位,一体化后的欧洲在世界新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冷战一结束,欧洲各国就发表声明,指出“欧洲人不仅负有区域性责任,而且担负着全球责任。”由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制约,欧盟并不像美国那样试图主导世界,但它也不愿由美国决定所有世界事务。对于新兴大国的崛起,欧盟战略选择的基点是积极支持。欧盟力图利用新兴大国崛起的战略机遇,改变世界力量结构,以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建立多极均衡的国际新秩序。FaGuo总统希拉克指出:“我国现在和将来都为一个多极世界而辩护,因为在任何社会都需要均衡和规则,这样才有利于各国的充分发展”,“欧洲应当成为未来均衡世界的主要极之一”。[5]

  欧盟在近50年的一体化实践中,不仅造就了一个崭新的国际实体,而且也形成了一套具有欧洲特色的整合方式。欧盟尤其重视在国与国之间通过接触、对话与合作来扩大共识和解决分歧。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欧盟十分重视并寄希望于“多边主义”,强调共同利益、权力分享和遵守有约束力的共同游戏规则等。近年来,欧盟利用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在发展欧亚关系、巩固非加太传统关系、援助发展中国家以及环境、人权、地区稳定等一系列国际事务中日益改变美国“冷战小兄弟”形象,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

  巴西是南美洲的地区大国,欧盟逐渐认识到巴西对其实现推动世界多极化目标的重要性。欧盟与巴西关系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南方共同市场”进行的。1995年12月,欧盟与南共市签署了《区域性合作框架协议》,决定2005年建成跨洲自由贸易区。欧盟与巴西的双边关系也不断加强,2003年双方贸易额达300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了10%。2003年4月,欧盟与巴西达成协议,欧盟进口巴西农产品特别是大豆、橙汁、蔬菜、水果的化学残留新标准将延迟到2005年元月执行,[6]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欧盟和巴西双边贸易的发展。

  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脉、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的欧洲"是欧洲政治家们多年来的梦想。促进和维护欧洲整体安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欧盟越来越意识到,在政治和安全方面,欧洲离不开俄罗斯,俄罗斯的参与是构筑欧洲整体安全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欧盟也希望通过与俄罗斯的接触与合作,来制约美国的政治霸权,从而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减少对美国依赖、发挥自己的独立作用。在这方面,俄罗斯也愿与欧盟联手,营造有利于发展本国经济的安全环境。从经济方面看,欧盟需要俄罗斯巨大的商品市场和能源,俄罗斯则需要欧盟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欧盟新一轮扩大将加强双方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

  欧盟与印度的关系也发展。双方从对话与合作发展到伙伴关系的转变始于2000年。当时双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召开欧盟—印度首次首脑会议和建立政府官员、决策者、智囊人士和民间组织之间更为广泛的联系,以加强双边关系。特别是双方形成的峰会机制标志着欧盟和印度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欧盟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的潜力和重要性。欧中有良好的发展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双方互不构成威胁,也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中国和欧盟在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方面有许多共识,都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单极化;强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诉诸武力;要求加强和发挥联合国作用等。在不少国际问题上,双方的立场也比较一致。欧盟支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支持中国经济及社会改革的措施,支持中国成为一个建立在法治和尊重人权基础上的开放社会。欧盟正通过与中国开展政治对话、经贸往来及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等事务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密切相互关系。

  但勿庸置疑,欧盟对中国的态度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一方面因为其所受到的主要来自美国的外部的压力,同时也由于其成员国利益的不同诉求。这集中表现在是否取消对华军售禁令问题上,主张解控和继续控制的两种意见始终不能达成一致;在欧中贸易关系中,欧盟对中国的贸易壁垒也是十分严厉的。同时,意识形态问题仍是制约中欧关系深入发展的一个因素。

  (三)日本对新兴大国崛起的战略

  作为亚洲的现有大国,日本对新兴大国的崛起采用两手战略。一方面追随和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以确保自己成为美国主导下的世界要角,抑制其他大国的崛起,另一方面又要利用和借重其他大国,来确保本国的安全和经济利益。

  对中国,日本除了配合美国的制华政策外,还有较重的“瑜亮情节”,就是抑制中国,使其在亚洲独大。但从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出发,日本又不得不重视与中国的合作。日本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民间、文化各方面的交流非常广泛,近年来更是形成了“没有首脑互访的关系发展”的局面。这就表明,日本一些领导人的意志虽然可能给两国关系带来负面影响,但中日关系的良性发展是客观必然的趋势。

  日本同美国一样,把俄罗斯看作对其安全的潜在威胁,日又与俄有北方四岛之争,防范和遏阻俄罗斯是日本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取向。同时,为了其安全利益、收复北方四岛,特别是经济上对俄能源的倚重,日本又需同俄建立良好关系和加强合作。

  印度是日本在新兴大国中借重和拉拢的主要对象。出于对印度战略地位的重视和打“印度牌”遏制中国的需要,近年来日本提升了与印度的关系。2000年8月,时任日本首相的森喜郎访印,双方建立了全球性伙伴关系。此后,日本和印度在政治、安全和经济领域的合作明显加强。2004年,日本政府在决定削减对华经援的同时,大幅提高了对印贷款数额,使之高达1200亿日元,其中不难看出日本拉印抑华的心态。

三、结束语

  新兴大国的崛起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但是其崛起将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按照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学派的逻辑,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会构成对现有大国的威胁;而现有强国则必然对前者采取遏制的战略和政策。如“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在其新著《大国政治的悲剧》中指出:“国际体系是一个险恶而残忍的角斗场,要想在其中生存,国家别无选择,只能为权力而相互竞争”。这种理论实际上承袭了旧的国际学说所谓“列强并起必然导致列强争霸”的陈旧观念。这种理论业已过时,不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和历史条件。当代新兴大国的崛起是对惟一超级大国图谋独霸世界战略的有力遏制,有利于国际政治力量的均衡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然而,也无庸讳言,新兴大国的崛起也将加剧各国特别是大国和主要力量中心围绕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7]将成为当今世界各种矛盾包括东西矛盾、南北矛盾、西西矛盾的交汇点。因此,对于新兴大国而言,认清自身所处的国际环境及国际竞争形势,清醒地认识现有大国所采取的战略策略至关重要。这将决定新兴大国能否正确制定自己的国际战略,较好地处理和化解各种矛盾以顺利实现崛起。目前,中国是世界瞩目的崛起中新兴大国的领头雁,受到的挑战和压力也最大。中国选择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极为明智,对中国、对世界都是一个福音。



注 释:

  宋玉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姚建农,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1]数据来源:the World Bank Group。

  [2]同注释[1]。

  [3]指现有的GDP超过一万亿美元、7国集团中除了加拿大外的6个大国。

  [4]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第三章“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动力”,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5]FaGuo《国防杂志》2001年第11期,第17页。

  [6]根据化学残留新标准,欧盟进口巴西农产品化学残留须减少100倍。新标准的实施,将严重影响巴西农产品出口欧盟。巴西曾在2002年11月向世界贸易组织递交报告要求调解,称欧盟的标准太苛刻,有违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实际上是搞技术壁垒向巴西封闭农产品市场。

  [7]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文版前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4 23:27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