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0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人外交家李肇星:用一个苹果俘获妻子芳心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17 09:0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pan style="FONT-SIZE: 12px">“外交家们应该庆幸,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位诗人,他们独特的生活才得以光彩地展示给世人;诗人们应该庆幸,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位外交家,诗的天地才出现如此一块高贵而迷人的空间。”—冯骥才 <br /><br /><br /><br />作为外交官,李肇星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与世界的种种风云变幻,并被媒体誉为“铁嘴钢牙”。同时,李肇星还是一位激扬、豪放、热情的诗人,由他作词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歌曲,已被众人所传唱。<br /><br />“铁嘴钢牙”的外交官<br /><br />在众多的中国官员中,现任外交部长李肇星算得上是一位“明星”,不论在什么场合,只要李肇星一出现,就会成为记者追访的目标。因为他讲的话既 幽默又犀利,总能成为新闻“卖点”。<br /><br />2006年全国“两会”上,有台湾记者问李肇星,“如果有机会当面对陈水扁讲话,你最想和他讲什么?”李肇星立即非常气愤地回答:“我凭什么当面对他讲话,他是谁?”这一机智的回答,把记者们逗乐了。 <br /><br />又有记者追问:“日本媒体传您即将引退的消息是否属实?”李肇星不改其“剽悍”作风,反问记者:“你信日本人的,还是信我的?如果信他的,不用来问我。”面对李外长犀利的词锋,提问的记者只好连忙说“我信你的,我信你的。” <br /><br />在外交场合,李肇星以幽默健谈和反应敏捷出名,他总是能机智、巧妙地回答记者提出的一些尖刻的问题,赢得了国内外外交专家与新闻媒体的钦佩和尊重。 <br /><br />有一次,有报道说美国在中国购买的飞机上安了窃听器。一位美国学者见到李肇星,不停地问他的态度。李肇星回答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花这么多钱买这样一架飞机不容易。我希望我们花钱要求装的东西一样不能少,但我们没花钱的东西,就请不要‘送’给我们。”这位学者听了如此风趣的回答很是佩服,非常诚恳地说,“您的这个回答可以编进外交学教科书了”。 <br /><br />“事实上,一个人的爱国感情、维护祖国利益的决心和摆事实讲道理的态度是会得到大多数人敬重的,尽管他不见得同意你的观点。”李肇星对此有着深刻的感受。<br /><br />时任中国驻美大使的李肇星,一次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演讲时,一个老太太问他:“你们为什么要‘侵略’西藏?”李肇星一改往日之态,没有直接反击,在得知老太太是得克萨斯州人后,他说:你们得克萨斯州1845年才加入美国,而早在13世纪中叶,西藏已纳入中国版图。您瞧,您的胳膊本来就是您身体的一部分,您能说您的身体侵略了您的胳膊吗?老太太一听就乐了,她热烈地拥抱住李肇星,连声说:“谢谢您,谢谢您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真相。” <br /><br />外交生涯从北大开始<br /><br />1940年10月,李肇星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县(现为胶南市)大珠山脚下的王家村。少年时的李肇星是有名的书呆子,平时少言寡语,见了熟人咧嘴一笑就算是打了招呼了。<br /><br />那时,李肇星家里并不富裕,他能够把书一年一年地读下来,全靠爷爷的支持。小学毕业后,李肇星背着干粮,来到胶南县城,在胶南一中度过了5年的中学时光。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中学时期的李肇星依然利用一切时间学习,外语和语文成绩尤其突出。<br /><br />1959年夏,李肇星高中毕业,开始向大学冲刺。李肇星报考的第一志愿是 北京大学中文系,第二志愿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北大以他的第二志愿录取了他,尽管他师从鼎鼎大名的许国璋等教授,但多多少少还是为没能读成中文系而感到失落,在此后的外交生涯中,李肇星一直在为圆自己的文学梦而努力,并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诗人外交家。 <br /><br />1964年秋天,李肇星被分配到外交部,这时他没有马上投身外交事务,而是去了外交部委托北京外语学院(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的翻译进修班(相当于研究生)。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李肇星的英语水平让人刮目相看。 <br /><br />据当时接近他的朋友说,李肇星结业时已能相当轻松地观看用古典英语演出的莎士比亚戏剧,而在英美等国,这通常是英语专家一级的人员才能具备的水准。<br /><br />可以说,北京大学是李肇星外交生涯的起点,北大不仅给了他宽阔的视野和渊博的知识,就连他的夫人秦小梅,也是他的同班同学。后来两人又一起分到外交部,李肇星在新闻司,秦小梅在国际司。<br /><br />有情有义的大孝子<br /><br />在李肇星身上, 存留着太多山东人朴实的秉性。<br /><br />李肇星参加工作后,每次回到家乡胶南,都会竭尽全力向父母尽自己的孝心。1995年,辛劳一辈子的母亲去世了。当时,李肇星正在拉美访问,没有机会赶回家为母亲送葬。事后,他怀着对母亲的深情写了一篇《送娘远行》的文章,发表在《青岛日报》上。<br /><br />2003年12月23日,李肇星以外交部长的身份在外交部网站“中国外交论坛”与网民进行了105分钟的交流。有网友问:如果别人说你的长相不敢恭维,你怎么想?李肇星回答说:我的母亲不会同意这种看法,她是山东农村的一个普通女性,曾给八路军做过鞋。她为我的长相感到自豪。我在美国俄亥俄大学演讲时,近3000学生曾起立给我3分钟的鼓掌,如果我的工作使外国人认为我的祖国是美好的,就是我的幸福和荣耀。这正如美国有句谚语:天使能够飞翔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很轻。<br /><br />早年贫寒的生活形成了李肇星性格中朴实、执着的部分。而作为诗人外交家,李肇星又是个情感丰富的性情中人。<br /><br />李肇星小的时候,母亲的奶水少,就背着他在村里乡亲的帮助下,找奶娘喂养。可他长大后,满世界奔走,难得回乡见奶娘一面。2000年1月,作为中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的李肇星从美国回来省亲,他特意去胶南老家看望了50多年前曾用奶汁哺育过自己的奶娘。那次见面,他看到奶娘的生活并不好。他非常自责地写下一首诗《奶娘》:“又惊又喜的相见/上上下下的打量/抚着你干瘦、冰凉的手/我为什么有些慌张/我搬进了现代商楼/你还住简陋的矮房/我用上了VCD和电脑/你没听过电话铃响/你的炕席怎么又粗又黑/电灯只有油灯的光亮??”<br /><br />2001年7月,李肇星的父亲又离他而去。他再次回到生养他的故土,悲痛,深沉厚重。他在父亲的墓旁栽了两株黄花,在回北京的路上,写下这样十行字—<br /><br />枝叶的华诞/根须的阵痛/枝繁/是根的宽容/叶茂/是根的深情/山海谆谆/逝者静静/不忘根须的缠绵/师从泥土的厚重。</span>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02:01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2px">外交家的诗性人生 <br /><br />李肇星从小热爱文学,1950年代他发表在《少年文艺》上的文章《越活越年轻的爷爷》,曾经在当地轰动一时。在从事外交工作的多年中,他并没有因为工作繁忙而荒废写作,一直坚持业余时间的创作,因此赢得了“诗人部长”的美誉。<br /><br /><br /><br />1984年,在非洲国家莱索托工作时,李肇星为国内的少年读者写了一本散文集《彩色的土地—肯尼亚游记》。后来,李肇星又陆续出版了两本诗集《青春中国》和《李肇星诗选》,还与“莎翁研究专家”郑土生等人一起主编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全集》,并亲自改写了其中《麦克佩斯故事》一章。2004年,智利驻华大使卡夫雷拉代表智利总统拉戈斯向李肇星颁发了聂鲁达百年诞辰“总统荣誉勋章”,称赞他既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家,也是一名出色的诗人。<br /><br />作为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的高材生,李肇星讲话时喜欢引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原文,被一些外交界和新闻界人士奉为“从革命家转为职业外交家的当代中国外交官的典型”。<br /><br />“万千佳丽中/惟有你不施脂粉/一片纯情/光采照人??/你是青春/百十山岳间/惟有你天开地阔/平等中寻觅挚友/以诚实营造自我??/你是中国!” <br /><br />这是李肇星在国外思念祖国时写下的一首深情的诗,诗的标题就叫“青春中国”。这也是他外交生涯中以诚信待人的真实写照。<br /><br />1998年6月,他在为香港回归祖国一周年而写的那首诗中写道:在昨日的创伤里/在今日的求索中/我触到了博大的根茎/我是炎黄/炎黄是我/我是赤子之火/我是灿烂的紫荆/中国铸成我的灵魂/中国赐予我生命。 <br /><br />也许正如作家冯骥才所说:“外交家们应该庆幸,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位诗人,他们独特的生活才得以光彩地展示给世人;诗人们应该庆幸,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位外交家,诗的天地才出现如此一块高贵而迷人的空间。”<br /><br />当好丈夫也当好父亲<br /><br />李肇星笑谈在北大读书时,用一个 苹果俘获了当时的同学、后来的妻子秦小梅的芳心。对于这段姻缘,秦小梅说:“我在大学期间始终坚持学习阶段应认真学习,不谈恋爱,后来,也许是缘分的安排,我和李肇星又同时分配到外交部。”<br /><br />李肇星之所以能够吸引秦小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心地特别善良,是个热心、有责任感的男人。当年,在北京大学西语系读书的时候,李肇星是班长,他对班里的每一个人都非常好。比如,第二天就要考试了,前一天晚上他还在帮成绩稍差的同学补习功课。“如果他光对我一个人好,我肯定会拒绝他。” <br /><br />秦小梅表示,她这一生颇感欣慰的是成就了两个比较出色的男人,一个是丈夫李肇星,另一个就是她引以为荣的儿子李禾禾。<br /><br />李肇星为了让儿子记住自己是庄稼人的后代,爱自己的故土,所以为他取名叫禾禾。2000年5月,当李禾禾还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留学时,李肇星曾以一首诗表达对儿子的嘱托:别忘了你是谁/你是朋友的朋友/你是亲人的亲人/你是祖国的儿子/这是一切的根。 <br /><br />李禾禾曾在美国一家大型计算机公司工作。2003年12月与网友畅谈中国外交时,李肇星提到了他的儿子:“我的儿子和我不一样,他可能将来就愿意干他自己的事情,不大可能当 公务员了,我想他兴趣不在这儿。” <br /><br />有网友问:现在不少家庭花不少钱把孩子送到国外搞洋插队,你怎么看? <br /><br />李肇星回答说,送孩子到国外上学不一定都是娇生惯养。据我观察,中国的孩子送到外国,才真正受了苦,锻炼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外国并不是天堂。 <br /><br />李肇星的夫人秦小梅讲述了儿子在美国所经历的挫折。她说,“9·11”事件后,美国的经济很不景气,禾禾所在的公司也大批地裁员。一天晚上,儿子打电话给她说:“妈妈,很对不起你们,我被公司裁员了!”听得出来,当时儿子的心情很沮丧。禾禾在美国读书,工作期间,没有任何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她知道,儿子是想凭真本领证明自己。他一直很优秀,但现在遭遇挫折,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励和肯定。<br /><br />在父母的鼓励下,禾禾重拾信心。没过多久,又听到了他找到工作的好消息。2004年,禾禾报考了美国哈佛大学,被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录取。<br /><br />有人曾用“鹰爪”来形容李肇星的外交艺术,但对儿子的添犊之爱再次坦露出他的内心充满了诗意和柔情。<br /><br />李肇星简历<br /><br />1940年10月出生,山东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br /><br />1964年?1967年 北京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班进修; <br /><br />1967年?1968年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科员; <br /><br />1968年?1970年 在山西离石、江西上高等地的干校和广州军区牛田洋农场劳动锻炼; <br /><br />1970年?1977年 中国驻肯尼亚共和国大使馆职员、随员; <br /><br />1977年?1983年 外交部新闻司科员、副处长; <br /><br />1983年?1985年 中国驻莱索托王国大使馆一秘; <br /><br />1985年?1990年 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司长,外交部发言人; <br /><br />1990年?1993年 外交部部长助理; <br /><br />1993年?1995年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 <br /><br />1995年?1998年 外交部副部长; <br /><br />1998年?2001年 中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 <br /><br />2001年?2003年 外交部副部长; <br /><br />2003年?至今外交部部长。<br /><br />素有“诗人外交家”之称,出版有诗集《青春中国》和《李肇星诗选》。 </span>
3#
发表于 2006-8-17 19:40:39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嘛?? 偶以为...
桫罗双树 该用户已被删除
4#
发表于 2006-8-17 20:06:0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
发表于 2006-8-17 20:52:49 | 只看该作者
莫须有吧
6#
 楼主| 发表于 2006-8-18 14:44:02 | 只看该作者
<p>李鸿章是个伟人</p><p>我一直人为</p><p></p>
NO.1 该用户已被删除
7#
发表于 2006-8-23 17:32:5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
 楼主| 发表于 2006-8-23 20:49:42 | 只看该作者
<p>那下界外交部长</p><p>谁最看好</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 07:41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