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ong>第四节.雅尔塔体系</strong><span><br /></span><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一.</font>??????? </font><font size="3">战后初期大国势力对比</font></p><p><font size="3">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式。这既是雅尔塔体系得以确立的背景,又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舞台上几个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战前国际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的英,美,德,意和苏联七国在战后其地位发生变化。战后初期,德,日,意战败而不再是国际舞台上的主角;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反法西斯盟国成为左右国际局势力量,但胜利的盟国由于战争的影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力量消长。在资本主义世界中,西欧各国的力量普遍削弱。英国虽然获得了战胜国的桂冠,却输尽了财富,它在战争中损失兵力<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0</font></span>万,消耗大量资金,外贸濒于停顿,黄金储备几乎枯竭,海外投资也大部分变卖。战争结束债台高筑。</font></p><p><font size="3">FaGuo在二战中沦亡,元气大伤。尽管戴高乐将军领导“自由FaGuo”运动,组建军队,建立FaGuo政权,但它的力量不被盟国重视,直到战争结束才依靠盟国的力量恢复了作为大国的政治地位,但经济濒于瓦解,殖民帝国趋于崩溃。实际上二战后的英法已降到二流国家的地位。</font></p><p><font size="3">二战后的英法不仅不能再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欧洲和世界舞台上指手画脚,而且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都不得不依附于美国,唯美国马首是瞻。</font></p><p><font size="3">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衰落的同时,美国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军事上,<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45</font></span>年美国军队人数达<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00</font></span>多万,拥有<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font></span>艘航空母舰,战后初期,美国在全世界<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0</font></span>多个国家建立了近<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00</font></span>多个军事基地。此外,还垄断了原子弹。美国军事跃居世界第一。在经济上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总产量的<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span>,黄金储备的<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9%</font></span>,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美国凭借巨大经济优势,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握了国际金融控制权。通过《关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font></p><p><font size="3">在社会主义世界,苏联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战争的胜利,使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政治威望空前提高,到<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45</font></span>年,苏联拥有军队<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40</font></span>万人,军事工业仅次于美国。战争使苏联扩大了领土面积,建立起“东方战线”,西部邻国的一些地区先后划入苏联版图。在亚洲,苏军进驻中国东北和北朝鲜,占领了日本北方四岛。在苏欧影响和帮助下,东欧和亚洲一系列国家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以上可以看出苏联国际政治力量的强大。但苏联在战时损失惨重,战后苏联希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并振兴经济。</font></p><span><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span><span><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span><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二.</font>??????? </font><font size="3">两大阵营的形成,对峙,使两极政治格局成为现实</font></p><p><font size="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结果是打破了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局面,美国一跃为世界的头号强国。美国依仗经济军事势力试图独霸世界,美国独霸世界的障碍主要来自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美国改变了战时与苏联合作的政策,转而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font></p><p><font size="3">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激烈对抗的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对峙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冷战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社会主义国家采用除直接的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47</font></span>年,美国提出“复兴欧洲”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进一步实现同西欧结盟,遏制苏联。<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49</font></span>年,美国又提出“第四点计划”,实质是利用援助的方式对不发达国家进行渗透来控制不发达国家,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之后,美国又拼凑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等组织,形成了美国控制下的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49</font></span>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span>月,美国等<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span>国签定了《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组织打着集体防御和维护北大西洋区域安全的旗号,实际上一个旨在遏制苏联的军事集团。</font></p><p><font size="3">面对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孤立和敌视,意识形态上的攻击与污蔑,经济上的制裁与封锁,军事上的包围与威胁,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不得不奋起自卫。<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47</font></span>年成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49</font></span>年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50</font></span>年,中苏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纷纷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联成了一片。<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55</font></span>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span>月<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span>日联邦德国正式加入了北约,<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55</font></span>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span>月<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4</font></span>日华沙条约组织成立。</font></p><p><font size="3">至此,在欧洲就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就出现了帝国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局面,世界政治形成了两极格局。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font></p><p><font size="3">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这一格局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社会主义阵营高举和平,民主的大旗,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进行了坚决斗争。在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帝国主义阵营企图通过经济封锁的手段来扼杀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进行反封锁的斗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并注意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友好的关系。军事上的斗争主要表现为“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以及柏林危机等。意识形态上的斗争也十分激烈,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帝国主义希望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一代“和平演变”,社会主义阵营保持着高度的警惕。</font></p><span><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span><span><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span><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三.</font>??????? </font><font size="3">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font></p><p><font size="3"><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span>实际<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span>年代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和帝国主义阵营内部矛盾的加剧,两大阵营的对峙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争霸。</font></p><p><font size="3">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font></p><p><font size="3"><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span>世纪<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0</font></span>年代中期至<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span>年代末期,苏联竭力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同时利用民族解放运动作为同美国争夺的筹码,妄图实现美苏两家合作主宰世界,波匈事件,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苏联提出的“戴维营精神”等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美国在<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62</font></span>年的古巴时间中迫使苏联不得不从古巴撤退,说明苏联的势力还没有达到与美国势均力敌的程度,美国对苏联尚处于攻势。</font></p><p><font size="3"><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span>世纪<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span>年代苏联在军事力量方面大大改变了美国占优势的局面,<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72</font></span>年苏联的军费超过了美国。<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75</font></span>年欧安会正式承认战后雅尔塔体系所规定的苏联疆界,承认饿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75</font></span>年以后,苏联更大规模地在第三世界扩张,特别是<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79</font></span>年竟公然直接出兵入侵阿富汗,使其侵略扩张的行经达到了顶峰。<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span>年代,苏联咄咄逼人,美国处于守势,广阔的中间地带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双方争夺的重点领域是核优势地位。美苏争霸处于苏攻美守的阶段。</font></p><p><font size="3"><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span>世纪<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span>年代,美国采取了攻势,苏联处于守势。<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span>年代,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战略进攻态势,美国改变<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span>年代初期开始实行的战略收缩政策,重新采取强硬姿态,同苏联展开全面争夺。<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span>年代,苏联争霸的包袱越来越重,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在军事方面的不断扩军备战和不断的军备竞赛升级,几乎拖跨了苏联。<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5</font></span>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改革与新思维”,开始放弃同美国对抗的政策,这成为两极格局终结的先声。</font></p><p><font size="3"><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5</font></span>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span>月,美苏两国首脑举行日内瓦会晤,美苏关系从紧张转向缓和。此后到<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0</font></span>年赫尔辛基首脑会晤为止,美苏两国首脑会晤了<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span>次,达成了包括中导条约在内的一系列协议。其中<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9</font></span>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span>月的马耳他会晤被认为是冷战结束的标志。</font></p><p><font size="3"><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span>世纪<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0</font></span>年代中期至<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span>年代末,社会主义阵营因中苏关系破裂而解体。<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56</font></span>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span>月苏共二十大,中苏两党在和平过度等理论问题上和如何评价斯大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58</font></span>年以后,苏共把中苏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来。<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62</font></span>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span>月<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font></span>日—<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64</font></span>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span>月<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4</font></span>日,中苏展开大论战。<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65</font></span>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span>月—<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span>月,苏共一手操纵的莫斯科会议的召开,表明国际共产主义内部从政治路线,理论观点的分歧发展为组织上的***,从此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中国***和中国政府不屈服于苏联的压力,坚持独立自主,维护了自己的国家主权和正当的民族利益。</font></p><p><font size="3">与此同时,资本主义阵营因美国,日本,西欧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对各自利益的考虑,也四分五裂。</font></p><p><font size="3">战后初期受到美国控制的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出现独立自主的倾向。<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58</font></span>年FaGuo戴高乐重新上台执政,在对外政策上推行“戴高乐主义”,反对一味追随美国的做法,坚持恢复FaGuo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和独立自主的方针。他主张建立FaGuo独立的核力量,努力促进法德谅解,消除宿怨,以实现法德合作,作为西欧联合的轴心。在与美国的关系上,反对美国充当欧洲霸主,要求在北约组织内与美国平分秋色。当美国拒绝后,FaGuo毅然推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维护FaGuo的国防独立。对苏实行和解政策。不顾美国的反对,在西方大国中率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69</font></span>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新东方主义”。积极主张同苏联和东欧各国实行缓和和关系正常化的政策,正式承认民主德国,从<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70</font></span>年起先后同苏联,波兰,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建立外交关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奉行更符合德国利益的外交政策。</font></p><p><font size="3">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政治上也提出响应的要求。早在<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span>世纪<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0</font></span>年代末,日本就要求修改日美安全条约以增强自己的独立地位。<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span>年代日本开始提“亚洲自主外交”,表明日美关系中日本地位的增强。同时,日本通过持久谈判收回由美国占领的琉球及小笠原诸岛。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两极格局。</font></p><p><font size="3"><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span>世纪<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span>年代<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span>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span>年代初至<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span>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这首先是因为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其次,日本在田中内阁上台后,于<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72</font></span>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span>月提出以“对美国协调为主轴”,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span>世纪<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span>年代初日本更是踌躇满志地要求从经济大国而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追求“政治大国”目标成为日本政府的主要国策。再次,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span>实际<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span>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最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出现,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在斗争中成立的各种各样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fon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