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石板底下的小草只能弯曲地长(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27 12:0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石板底下的小草只能弯曲地长(上) 
——记轰动一时的80后“玉女写手”诞生始末     

       仅在一年前,曾因为小说《今夜,我们颂扬爱情》而红透大江南北的“玉女写手”而今何在?她看起来那么年轻单纯,是否就是这部文笔隽永、底蕴深厚、故事凄美动人的文艺作品的真正作者?为什么后来突然又销声匿迹?此文披露了过去从未见诸任何网络及报刊媒体的绝对内幕……
   
       长篇小说《今夜,我们颂扬爱情》共计22万字。它是我大约两年前春末夏初一个风和日丽的黄昏,应朋友之邀,在重庆美丽的南滨路听他讲述自己真实的情感经历之后,才开始策划创作的。当时参与谈话的共有三人,除了我和讲述者夏先生(真实的他并不姓夏),另有一人是川外年轻漂亮的自考生杨杨,即后来因这部尚未完成的拙稿而在网络上轰动一时的80后“玉女写手”。

        我们三人坐在长江边上的一家咖啡馆里。这家咖啡馆颇具规模,其别具一格的装修环境充满了浪漫和温馨的情调。它是夏先生自己投资开办的。由于平时单位公务繁忙的缘故,他并不亲自介入这儿的具体经营。夏先生一直沉溺在失恋的痛苦情绪中。他不仅希望自己的故事将来可以著述成册,顺利出版,而且还期盼它能在市场上窜红,成为一部畅销书,争取让曾经的女友(即文中的辛婕)有机会读到它,而后彻底明了他的心思,重新与他言归于好。
        他很早之前就认识我,尽管我们彼此都很忙,见面的时候并不多,但每次谈话都相当投缘。记得那时我还是一个在众多朋友的口碑中颇有成就的商人,当年从国企辞职,后来经过不少波折,才终于发展到历任几家民营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和总经理等职务,其中包括期货经纪、产权交易、建筑装饰集团、商业贸易等大中型公司。由于家族股东间那令人痛心疾首的阋墙突变,我被迫从充满血雨腥风的商场上溃退下来,于2005年将所有公司个人股份清盘,决定弃商从文。于是他便找到了我,想委托我来创作这部书。
        当时我为了试笔,曾在一家北方刊物上发表了两个中短篇小说,并在当地报刊上连载过一篇几万字的记实散文。我并非名家,而且功底有限,因此这些东西尽管曾耗费了极大心血,但仍然如同写在水面一般,根本就留不下任何痕迹。然而他还是将它们拿去认真读了,想不到评价还可以。多年前他曾被称为涂山诗人,据说还担任过一家什么地区综合性刊物的副主编,因此在文字鉴赏力方面肯定颇见功底,能得到他的认同其实也相当不易,这令我非常鼓舞。
        我听了他的故事,尽管只有前半部,但仍然被他多年来对爱情坚韧不拔的执著精神,以及文中女主人公辛婕的原型人物那段不幸的婚姻遭遇所感动,于是便开始动笔写。我吸取了过去埋头耕耘不问收获的经验教训,决定追随时下快乐至上的社会风潮,像娱乐经纪通常所做的那样,找一个美女来充当代言人,企图改变自己曾经遭遇的那种与大多数无名作者一样,即使文章出类拔萃,也只能长期接受被漠视的不公平待遇。恰如鲁迅先生所说,石板底下的小草只能弯曲地长。
        为了吸引广大读者的眼球,我不仅将代言人所提供的一些真实有趣的生活经历当作小说的原始素材,更重要的是借助她年轻的名义以及靓丽的容颜在网络上宣传打造自己的作品。我有意在文章的段落之间穿插了一些她曾去北京、青岛、桂林等地旅游的靓照,并配合照片撰写了若干条言简意赅的说明文字,从一个阳光女孩的视角来重新看待眼前这个灰色的世界,抒发对祖国名山大川的赞美之情。这位代言人就是我在本文开头所提到过的那位后来竟一度变得大名鼎鼎的杨杨。
        众多网络读者看了她的照片,都理所当然地将她当作该部小说的原创作者,甚至认为小说中虚构的励志型女主角杨杨就是她本人的真实写照,大家因此非常喜爱她,而且显然由于习惯和粗心的缘故,许多人都往往将她的名字误读成杨柳。我对此也一概不加以任何辩解,只希望能借机将作品炒得更红。我发觉,人们普遍的思维习惯都差不多,总是喜欢将任何事物都想象得尽善尽美,一个作者如果写出了不俗的作品,那么大家就会在心里进一步产生联想,希望他(她)是个天才,不但秀外慧中,而且最好不要有那些十年寒窗以及增删五次、披阅十载的艰辛创作历程,以免将自己的容颜弄得焦头烂额,像作品内容一般充满了无尽的坎坷和沧桑,因而失去被当成偶像崇拜最重要的原始资本。
        这是一个不择手段拼命榨取剩余价值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充满了铜臭气息。即使是曾被人幼稚可笑地当作美好崇高的信仰来顶礼膜拜的文学艺术,也最终难逃遭受金钱荼毒污染的命运。作品自身的质量水准高低,早已不再是以追逐盈利为首要目标的出版社唯一的审稿尺度。为了迎合大众喜好,不少见钱眼开的出版商们往往更加注重作者的年龄和相貌。他们终日不厌其烦地拿着望远镜,俯伏在网络这块低值易耗、陈尸百万的宣传阵地上,不断对那些所谓文学新人进行发掘和跟踪,然后再不切实际地揠苗助长,以廉价的手段包装打造出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美女和帅哥作家来。哪怕这些人的文字不忍卒读,情节粗制滥造,但只要善于制造各类噱头,不断吸引公众的目光,便同样可以引来大量的粉丝读者,使自己的作品出版之后一再畅销,从而将其真正的表演舞台成功地转型到非文学领域,批量生产出一个又一个昙花一现的所谓偶像派作家来,让出版商们赚得盆满钵满。
        这些偶像派作家尽管由于各方面知识单调贫乏,根本就写不出货真价实的东西,但只要背后有高人指点,深谙图书市场炒作的三昧,就能够凭几部垃圾小说稳稳当当地高踞销售排行的风云榜,始终成为关注的焦点。更有那种无聊至极的所谓青年名流,为了充分迎合市场的浮躁现象,尽可能地榨干版税,替自己过去那几本早已在书店柜台上被人束之高阁,差不多快要速朽的破书犹如炒冷饭般地重新再添加一把柴火,变相打劫读者的钱袋(尤其是那些是非不明的低龄段中学生读者)。在某些书业策划人的操控之下,他竟然不择手段,贼胆包天,胆敢毫无由来地大逆不道,混淆黑白,借用惹眼的身份地位以及优伶般粉嫩的容貌,以嘲讽挖苦的语气对那些早已从地球上消失的文坛大师们信口雌黄地作一番评价。反正这些文坛大师无论生前名气再大,哪怕早已得到了举世公认,但总不至于从坟墓里头爬出来开口讲话,更无法像生前那样,挥动自己的如椽之笔,摧枯拉朽,横扫千军如卷席一般。
        你甚至还可以利用网络利器,东拼西凑,海内文章惟我所取,也同样能够引来无数拥趸,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最红的偶像派旗帜作家。南郭先生的寓言毕竟已是远古的笑谈,其滥竽充数的后果即便在当时,也从未给除两位齐姓君主之外的任何人带来利益上的直接损害,因此无论你抄袭的举动多么大胆猖獗,甚至遭人诉诸公堂,最终也只会被那些擅长作壁上观的网友当成茶余饭后聊天的话题,并没有谁将它拿来当真,甚至还有不少低龄的粉丝读者不问青红皂白地替你狡辩,依然一如既往地将你奉为他们心目中的大英雄。
        只要你有一张人见人爱的小白脸,那么所有的存在即是合理的。而如果你不幸生就了一张平庸粗陋的脸蛋,缺乏被装扮成偶像派作家的先天性资本,司管文艺的缪斯女神又恰巧格外幸运地眷顾到你,使你成为出版商们竞相追逐的目标,那么恐怕你就只得受点委屈,在签名售书时不伦不类地戴上一副驴头或马脸的面罩,也还能够将就博人一笑,勉强达到畅销的目的,但效果毕竟还是不如素面朝天那样来得直截了当的好。
        这张年轻光鲜的脸蛋是当今文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但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还可以轻易地将负面新闻转化为有价值的商业利润闪光点。综观当前那些炙手可热、图书销售量动辄十万数十万册的所谓青春偶像派作家,莫不是这种荒谬社会心态背后的产物。彗星的光焰看起来固然华丽耀眼,不过若是认真地化验分析起来,其光谱的组成不外乎只有大量类似垃圾物质的冰霰和尘埃,其中含量最高的竟是水分。然而尽管出版市场风水轮流转,而且这些人假若一旦停止炒作,说不定马上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其言之无物的书籍也只好拿来做了读者家中的酱菜坛盖子,但至少他们曾热闹地火过一把。也正因为如此,我才不得已而为之,参照选择了这种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商业炒作手法。
        在当前这个拼命追求短期效应的时代里,永恒早已是不再流行的话题。在那些惟利是图的出版商眼中,甚至巴不得所有的李白、杜甫都颜若宋玉,貌比潘安,哪怕他们的诗歌从此尽失原有的文采。海明威最好就是玛丽莲梦露的笔名;托尔斯泰能不能不那么老态龙钟,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最好识相一点,别老是惦记着挣了稿费再去赌场内一掷千金,赶紧腾点钱出来去医院里整形美容,将自己那张写满苦难的脸盘儿好好地修改润色一番。

        选发的部分网络资料地址(单击鼠标可见):
        重庆20岁“玉女写手”走红网络10万人力挺
        重庆20岁“玉女写手”走红网络10万人力挺
       人民网:
      
     
     
    照片上网重庆20岁"玉女写手"柳杨走红
    人民网
   
    中国网:
   
    新华网:
   

    网易
   
    雅虎
   
    搜狐
   
    腾讯
   
    淘宝网
   
    猫扑
   
    齐鲁晚报
   
    魅力天津
   
    21CN
   
    新疆天山网
   
    聊城门户网
   
    中国甘肃网
   
    重庆大学
   
    天水在线
   
    柳氏宗亲网
   
    msn中文网
   
    你是网络红人柳杨的幕后推手
    网易
   
    重慶玉女寫手走紅網路自稱不將美貌示人是浪費/圖
    星島環球網
   
    网人网事:2006最后一个网络红人(羊城晚报)
   
    “玉女写手”柳杨赴广州拍“百变写真”(图)
    新华网:
   
    玉女写手要整容目标是小龙女刘亦菲(图)
    中国娱乐网
   
    腾讯网:
   
    天涯社区
   
    诗人网上发骂帖向玉女写手公开示爱(图)
    新华网:
   
    四川在线
   
    西部网
   
    出版商欲为玉女写手出版网络小说
    中国经济网
   
    重庆“玉女写手”整容日记引争议(图)
    新民网
   
    玉女写手整形日记引发网络口水战
    新华网
   
   
    新浪网
   
    中国江苏网
   
    深圳新闻网
   
    大河新乡网
   
    中国宁波网
   
    猫扑
   
    重庆玉女写手柳杨“变脸”手术成功(组图
    新华网
   
   
    CCTV
  

   新浪网
   
    北方网
   
    浙江在线
   
    东北网
   
    玉女摇身变美女当红写手也痴狂——玉女写手整形出关
    人民网:
   
    新华网
   
    “玉女写手”柳杨:我不美,但勇气可嘉
    信息时报:
   
    今日下午2点“网络玉女写手”柳杨作客网易(视频)
     


更多相关主题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8-10-27 12:03:15 | 只看该作者
石板底下的小草只能弯曲地长(下)
想不到我这部拙稿尚未写完,就在网络上惹起了极大轰动。当我在某个岁末的清晨一觉醒来,习惯性地打开电脑准备创作的时候,发觉各大门户网站不约而同地将杨杨的大幅照片和我小说的标题摆在首版醒目的位置上,从而引发了一场沸沸扬扬的争论。当时我内心的惊诧和激动简直无法抑止,甚至连严冬的寒冷都一时忘却了。后来据某几家权威报纸记者认真地统计之后宣称,我的小说竟然有10万粉丝,而且多半是全国各地在校的大学生。直到那时我才真正领教了互联网的魔力,方才明白在小小的电脑显示屏背后竟然潜伏着如此庞大的读者群体。
        除了某出版社编辑以及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之外,我从未将作者真实的身份透露给任何人,宁可三缄其口,只充当默默无闻的幕后推手。我引导杨杨继续在各家网站不停地宣传炒作,与人论战,并委托她在两三天内一口气创建了若干个读者粉丝群,那些群里每天聚集着上千人。群友不但有大量本科生和硕士,还有不少在读的出国留学生。记得有一次为了查找台湾《苹果日报》刊载的有关杨杨以及小说情况的报道,我还特地叫她拜托过一个远在FaGuo留学的群友,因为大陆无法打开那个网站。
        由于这部作品在网络上的名气陡然凸显,对它持有褒贬不一态度的读者也越来越多,于是我便委托杨杨号召群友撰写了许多条与自己小说有关的评论,趁势在各大网站掀起争论的狂潮。记得某门户网站的文化论坛为了借机炒作自己,特地找来著名的“80后精神领袖”、快枪手熊谶写了篇文章,故意口吐狂言,不伦不类地将我这部小说拿来与《红楼梦》媲美,结果再次惹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后来这家门户网站还盛情邀请杨杨去广州作视频访问。为了让她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广大的网友和读者,回答他们形形色色的提问,我替她事先准备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放在电脑笔记本里,使她能够照本宣科地临场发挥。在那家网站文化论坛领导人刻意的主持安排下,我借助各色马甲写了不少嬉笑怒骂的遵命文章,与该网站一个著名的女斑竹碎红如绣开展撰文比赛,相当滑稽可笑地争夺“第一美女写手”的桂冠。那家网站还煞有介事地请一些三流文人当评委,并挑起了双方粉丝的口水大战。最后连几家有名的报刊娱乐版也不约而同地前来助阵,发一些推波助澜的浮夸文字,一时将那家论坛弄得热闹异常。
        为了让这部小说与80后的年龄及生活方式尽量一致,真正融入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充分领略流行文化的精髓,使其成为一部真正的畅销书。在创作过程中,我一改自己以往的定向思维习惯,刻意在作品中注入当前所推崇的时尚新元素。我购买了大量的当红歌碟,每逢开车的时候就反复地收听,甚至不惜花费金钱和时间,经常追随年轻的男女朋友一道出入各色酒吧和歌厅,认真观察体会他们寻求颓废思潮的夜生活娱乐方式。
        由于政府权威网站人民网的率先发力,美女杨杨从那以后不仅吸引了公众的眼球,还被数不清的大小网站及报刊杂志冠以“玉女写手”的称号。国内许多新闻媒体争先恐后地报道她的消息,纷纷邀请她接受多种形式的采访,还上过地方电视台的专访节目。在那里她借整容为题,趁机为一家著名的美容整形机构作了有力的宣传(这家美容整形机构独具慧眼,在她刚开始走红的初期就聘请她做了代言人)。据QQ群里在国外留学的读者粉丝说,就连俄罗斯某著名的杂志也曾刊登过杨杨的大幅照片,其中还多处引用了我这部当时尚未完成的小说。有一天北京卫视刘仪伟主持的栏目《搜城记》的导演来我的新浪博客里留言,邀请杨杨去做该台的专题谈话节目,还特地留下了电话号码。我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没与他取得联系。
        这一切都是我事先无法料到的。想不到我的初衷只是为了摆脱无名作者的苦恼,突破自己屡遭冷遇的困境,竟意外地打造了一颗冉冉升起的网络红星。本来有不少忠实的读者曾在QQ群和博客里劝告作者说,最好借作品暴红之机赶紧写完,因为可以趁势出版并热销大卖。但遗憾的是我这人做事一向严谨认真(据杨杨说这是星座属相使然的缘故),尤其是文字创作,始终都不肯潦草,更无法倚马可待。这部马拉松似的作品写了整整两年,就连先前的叙述人夏先生也完全失却兴趣,不再过问这件事了。
        杨杨毕竟年轻,沉不住气,她见这部小说久久不见功效,于是便做出了与我终止合作的决定,并签署了退出声明书,致使我原有的计划和步骤被全部打乱,一时陷入尴尬的窘境之中,只得从已经炒作得如火如荼的网络阵地上迅速撤退,并不得不将当初与她协商之后,并刻意在双方协议中拟定的作者笔名将错就错地换成了杨柳。我后来还去重庆的各大学校园内张贴过招聘广告,试图重新找个美女来接替杨杨,但经过多次面谈,却始终未有如意的人选,毕竟这个角色更多需要的是智慧与才华。于是我只好长时间地保持沉默,不再像过去那样在网络上动辄发表新颖惊诧的言论,大胆吸引公众的目光,并将曾经热闹非凡的读者QQ群也彻底撂在一边,从此不再去理会,尽管内心非常愧疚,感到很对不起群里那些聪慧而热心的全体读者。
        当作品只写了一半的时候,就不断有出版商提前在网上来主动联系出书,甚至还有某大型出版社的编辑表示,可以像他们当年隆重推出韩国美少女作家“可爱淘”那样,来突出宣传打造作者的个人形象,并考虑将作品列入重点出版计划。由于当时我并没想好如何向他们解释,因此不敢贸然答应,只得找借口敷衍搪塞,无奈地看着最佳时机一次次从眼前溜走。
        时至今日小说终于写完,为了替作者及作品正名,我才不得已将其中的内幕公诸于世。但愿今后看好这部书的出版商大人们能够真正重视作品的质量和内涵,而不是首先想着一味去迎合市场,将眼光过多地停留在作品之外的其它因素方面,看作者是否年轻?有没有漂亮英俊的容貌?可不可以像明星演员那样根据市场需要随时进行换位包装,着重开展功夫在诗外的商业打造?
        杨杨在经历了一番大红大紫的锤炼之后,现在已将目光完全转向了瑜伽行业。她的意思大概是想借助自己的名气和才能去另闯一番天地(她在瑜伽教学研究方面颇有天赋)。现在她去一家有名的瑜伽馆充当年轻的资深教练了,偶尔还见她在网络上露面,不辞辛苦地向爱好健身的网友们发一些传授瑜伽的文字和训练示范的照片。她大概是希望能在这个新的领域内有所建树,重拾自己昔日的辉煌。
        这部一度热闹非凡,曾被众多好事者称为中国最红网络作品的长篇小说,历时约两年,终于在迟到的今天,以一种最不合适宜的低调姿态悄然杀青了。故事的结局是一个典型大悲剧,里面蕴涵着作者对社会及人生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尽管后来没有在网络上持续炒作,但我始终坚信,那些曾忠实追随它的无数读者仍然没有忘记它。
      (全文完)

    《  今夜,我们颂扬爱情》首发地址:(鼠标单击可见)

      

      柳杨同学,你丢尽80年代人的脸!(原创)

   

      你们为什么骂我 ?

   

      熊谶:《今夜》媲美《红楼》,柳杨不输雪芹

   

      零距离接触80后玉女作家柳杨(在线访谈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6 16:2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