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 color="#333333">一,? ? 解题<br />? ?国内目前对于建构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关系存在着三种观点<br />? ?1,? ? 二者本质上是相同的:社会本体(郭树勇代表)。<br />? ? 问题:忽视了二者本体上强调的重点不同,后者强调的是物质的重要性,前者强调的是观念的重要性。<br />? ?2,? ? 二者本质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br />? ? 问题:将辩证唯物主义机械化;将建构主义简单化极端化<br />? ?3,? ? 二者本质上不是一个层次的:后者是哲学层次的涉及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 全方位的思考,而后者仅仅考虑了哪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本体论哲学”载于《欧洲研究》) ?<br />? ? 问题:哲学上的本体论之争依然涉及了谁起的作用比较大的问题<br />我的看法:<br />? ?三种观点都有自己的道理,但也都有一些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他们都是从本质主义的角度去思考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之间的关系。本文想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运用维特更斯坦的语言游戏之间的家族相似性来思考,由此本文反对“有共同的本质而只有彼此的相似性”(《欧洲哲学通史》第168页)。<br />? ?家族的相似性的一种表述:“——我没有提出某种对于所有我们称之为语言的东西为共同的东西,我说的是,在这些现象中没有一种共同的东西能够使我把同一个词用于全体,——但这些现象已许多不同的方式彼此关联。而正是由于这种活这些关系,我们才把他们全称之为‘语言’”(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第65节)<br />? ? 首先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本身的本质就很难确认。建构主义本体论上有物质本体(如温特)也就极端的观念本体(如奥勒夫);而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种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处于一体的地位,说他本质上是物质的,那如何将它与机械唯物主义相区别?说它是唯心主义,这不符合常识。所以我们将二者各自看成一种语言游戏。<br />? ? 其次,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具有一些特点上的相似性——交往行动性、实践性。正因为这个相似性,本文将建构主义本体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归为一类,即倾向实践的本体论。(顺带略述西方马克思的实践哲学)<br />? ?“建构主义组成了一个大家族。在相对主义和实证主义成员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第286页)<br />? ? ? ? ? ? ? 二,? ? 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特点分析<br />? “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恩选集第一卷,第18页)<br />? “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的表现自己的”(同上书,第29—30页)<br />? “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他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葛洪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同上书,第43页)。<br />? “物质的自然界并不是直接的影响世界历史,而是间接的作为一个伊始不仅在人与自然之间,而且同时也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物质生产过程”(卡尔。柯尔施《卡尔.马克思》第112—113页)<br />? 1,? ? 马克思的理论思考:二元对立<br />? 观念与物质、各关于主观、整体与部分等等。“这些二元思考模式的重复和固化对于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表现得摇摇欲坠”(菲利普.柯尔库夫《新社会学》第一页)。<br />马克思的本体论的新颖之处不在于辨证或者唯物,而在于它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以超越早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极性。(同上述第4页)<br />?2,? ? 马克思主义的实际面上:实践<br />? 反对思辨形而上学。将理论引向具体的个人的生活世界。<br />?3,? ?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特点:<br />?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句话的两个分句:互为一体不可分割)而沟通这两者的就是实践——主观见之于客观<br />? ? ? ? ? A,? ? 物质:<br />? ? 整体历史性:并不是“无声的、死的——或者充其量说生物学上、有生命的——自然界”(《卡尔.马克思》第112页)<br />? ?日常生活性:这种物质是人们能够接触到的,实践到的。而非抽象的、在人类生活世界之外的物质。比如一种从未被人意向过的物质,是不能对人类意识起任何作用的<br />? ?交往实践性“马克思、恩格斯一人的实践为根本,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创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从社会历史中来理解物质和意识”(“西方国际关系理解中本体论的哲学基础”载于《欧洲研究》第20页)<br />? ? ? ? ?B,? ? ? 意识:<br />? ?它是物质的能动性的反映,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的反映,这种反映过程中意识的作用也参与其中。<br />意识的反作用性:是人们唯一能把握的,人的能动性的表现。他作用于具体的世界。在自然界,他们创造了人化的自然;在社会领域,立脚于“人化了的社会和社会化了的人类”。尽管这一作用是在历史阶段上物质决定的。<br />?4,? ? 辩证唯物主义家族<br />? 首先,对本质主义的二元论倾向的批判。将马克思的本质归为唯物主义,就是讲物质的决定作用看为本质的,这样势必忽视意识的反作用——机械唯物主义。但如何得到反映的确定性?这里机械的唯物主义暗含着唯心主义的悖论。<br />? 其次,马克思主义者的各自有自己所强调的部分。如经典马克思主义面对欧陆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思辨风潮,他们更强调的是物质对意识的作用;而西方马克思面对现在西方工具主义,他们更强调意识的反作用。<br />? 然而尽管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但他们都遵循了面向生活世界,面向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哲本体论特征。他们各自的侧重也是面对现实的生活世界作出的,本身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反本质主义的。<br />? ? ? ? ? ? ? ? 三,? ? 建构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家族相似性<br />? 1,? ? 建构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借鉴<br />? ? ?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br />? ? ? ? ?B,“当新的社会形势在行为者日常生活的实践和互动(面对面的,但也包括电话、书信等等)中创造出来的时候,过去的社会形势也被重新生产,得到适应,被转移和改变”<br />? ? ? ? ?C,“这个过去的遗产和这个日常的工作打开了通向将成为现实的可能领域”(《新社会学》第14—15页)<br />? 2,? ? 国际政治建构主义的新现实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br />? ?现实主义的“结构”:实力的分布——静止的具体的物质<br />“结构”决定国家的“社会化”:机械的唯物论<br />对日常交往的忽视(《世界政治体制中的继承与转换》载于《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第140页)<br />? 3,? ? 建构主义的本体论路径<br />? ? ?国家间的交往发展 ? ?实践决定 ? ?国家间的观念结构的形成:认同、规范和文化 ? ?实践建构 ? 国家间的具体的结构 ?实践决定 ?国家的行为、身份和地位(《对建构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考》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11期)<br />实践的特征:<br />? ? ? ? ?A,? ? 温特:无政府状态是国家编造(make ?up)的,包含两个层次:人们的行动是给予一定的意义的,而意义起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56)<br />? ? ? ? ?B,? ? 奥勒夫和克罗托奇威尔:强调人在行为和实践中形成的规范,尤其是构成型规范对国际关系的作用。(同上书P58—63)<br />? 4,建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家族相似性<br />? ? ? ? ?A,? ? 社会的行为和观念起源与交往与实践<br />“国家的认同不是既定的,而是通过复杂的、历史的、相互交织(有时是互相矛盾的)实践(再)建构起来的——因而它是灵活的、不稳定的、经常变化的。”(《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第286页)<br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构成了对国家观念的制约,也是观念结构形成的基础。比如Ruggie对封建国家体系向现代国家体系转变的分析。(《世界政治体制中的继承与转换》载于《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第140页)<br />? ? ? ? ?B,? ? 试图超越二元对立<br />? ? ? ? ? ? 温特的“行为体——结构问题”中对沃尔兹和沃勒斯坦的对比分析。(《未来国际思想大师》第383—384页)<br />? ? ? ? ?C,? ? 强调行为体的社会性<br />? 5,一个分析案例:功能主义安全共同体<br />? ? ? ? 各国在经济和社会等功能领域的长期交往互动中建构出来的对共同体重要性的认同。它为其他的认同提供了丰富的认同素材、使它们逐步强化和持久化的持久动力(刘兴华《地区认同与东亚地区主义》,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5期第20页)<br />? ?建构主义存在着一种有关人性的基本假定:“人士积极地、社会的、创造性地存在”(《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第285页) <br />? ?四,结论 </font><p></p><p>参考文献:<br />1,朱聃: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本体论的哲学基础”,载于《欧洲研究》2004年第3期<br />2,刘兴华:“地区认同与东亚地区主义” ,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5期)<br />3,郭树勇:“试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及其研究方向”,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4期<br />4,? ? 范菊华:“对建构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考” ,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11期<br />5,? ? (奥)维特根斯坦著,李步楼译《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版<br />6,? ? (法)菲利普.柯尔库夫著,钱翰译《新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版<br />7,?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br />8,? ? 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br />9,? ? 郭树勇著《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长征出版社2001年1月版<br />10,? ? (挪威)诺伊曼等编,肖锋、石泉译《未来国际思想大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br />11,? ? (美)基欧汉编,郭树勇译《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p><p></p><p><br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