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东亚孤立的日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8-10-27 08:4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本“脱亚入美”自绝其路 远交近攻导致陷入孤立  

2005-08-14 12:09更新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2页/共2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盟外长会议发表的一份声明指出,“关于扩大联合国安理会的讨论给联合国全面改革带来了不利影响。我们担心会迫使成员国作出非此即彼的抉择”。而更令日本恼火的是,东盟外长在发表这个声明之前根本没有向日本通气。


为了混淆视听,町村在纽约竟然不顾事实地表示,中国最终不会反对“四国联盟”方案。3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表示,町村的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别有用心。中方一直认为,“四国集团”框架性决议草案未照顾广大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的利益。如果在联大出现强行表决的情况,中方将投反对票。


制造摩擦挑衅中国


中日关系这两年真是进入了“多事之秋”,由于右翼势力篡改历史修改历史教科书和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搞得中国等邻国抗议声四起。除历史问题成为一个难以解开的疙瘩外,日本还采用种种非正常手段一方面干扰俄中石油管道建设,一方面在东海寻衅挑起事端。7月14日,日本政府首次批准日本帝国石油公司在中国专属经济区试开采油气资源的行为,骤然加剧了中日关系的风险。在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突然宣布将东海天然气的试开采权,授予帝国石油公司之后,东海问题也因此成为日本媒体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远交近攻意欲何为


近年来,日本迷恋于“绕开历史,主导现实”的东亚战略思路,不反省日本近现代对邻国的侵略,“一味追随美国、对东亚一味强硬”成为这一战略的重要特色。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日本争常的主要手法有二:一是力图靠美国的支持来压安理会其它常任理事国;二是谋求以其它地区的选票来包围东亚。如今,这两大支柱都发生了动摇。其实,日本能否圆“常任梦”,关键不在美国和其它地区,而在于邻国是否真诚支持,而邻国采取何种态度又取决于日本自身。近年来,日本对邻国一再咄咄逼人,使其难以在“争常”问题上得到周边国家的支持。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町村外相为“争常”而飞往纽约,放弃了争取邻国支持的绝好机会,这种远交近攻的策略就连日本的相关官员也怀疑,“日本到底将自己的基础置于何处?如果地区基础都没有巩固,还谈什么加入常任理事国?”


“脱亚入美”自绝其路


日本最近在亚洲外交上接连出现尴尬局面,其根源在于它至今未能摆脱“脱亚入欧(美)”情结。


日本明明地处亚洲,一般日本人却很不情愿承认自己是“亚洲人”。二战后,“脱亚论”长期盛行。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势头强劲,要当亚洲盟主的观点开始占据上风,前首相田中角荣、大平正芳开拓了“既重视美国,也重视亚洲邻国”的平衡外交。日本传媒当时甚至流传过JASEAN(J代表日本,ASEAN是东盟的缩写)的说法,想把东南亚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当时日本的东亚外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风光”。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放弃了与美国争霸的想法,“脱亚入欧(美)”论再占上风。日本对亚洲的离心力在上升,有调查表明,目前只有26.9%的日本人认为自己是亚洲人。


究其根源,随着中国等邻国的迅速发展,日本感到其优越地位日趋丧失,心理上极不适应,急于背靠美国的支持来构筑维护其优越地位的地区秩序。同时折射出了战后日本的东亚政策其实是以保持其优越地位为前提的,可见其在理念上尚未确立与东亚邻国实现和解、平等交往、共筑地区共同体的意识。日本如果一直保留这种意识,它的亚洲外交面临的困境恐怕不是暂时的。


人们应同时看到的是,小泉上台后的一系列极端做法也确实让不少日本人开始反思。日本《每日新闻》的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小泉内阁的支持率已降到37%,创小泉内阁执政以来的最低纪录。这也是自去年12月以来,不支持小泉内阁的比例首次超过支持的比例。日本民众的这种“背叛”,无疑为小泉奉行的强硬外交路线敲响了警钟,也说明小泉政权正在走向末路。(谷 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26 01:58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