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432|回复: 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介绍] 国际关系学者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8-10-7 21:5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是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开创了新现实主义学派,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他192468生于美国密执安州,1948年毕业于奥多比林学院,1951—1952年入伍服兵役。1950年和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获得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布兰戴斯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校任教并从事研究工作,并且曾经担任过美国对外政策委员会委员,全美政治学会理事、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等职,荣获詹姆斯·麦迪逊政治科学杰出学术贡献奖。”1994年退休,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荣誉教授。他在90年代曾经到复旦大学、北京大学讲授国际关系理论,受到师生的欢迎。沃尔兹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的冲突》(1971)、《国际政治理论》(1979)、《使用武力》(1983)、《核武器的扩散:一场辩论》(1995)等。此外他还写了很多有影响的论文,如《政治哲学与国际关系研究》(1959)、《康德、自由主义与战争》(1962)、《两极世界的稳定》(1964)、《国家相互依存的神话》(1970)、《和平、稳定与均势》(1988)、《现实主义思想和新现实主义理论》(1990)等等。其中《国际政治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一书字出版以来便被誉为当代经典[]

,它的出版标志着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中极为重要的新现实主义学派的诞生,是其代表作品。该书可以说是国际关系理论界影响最大、引用率最高的学术著作。
2、罗伯特·基欧汉(1941- ):系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政治学会前任主席,曾任斯坦福大学、伯兰德斯大学和哈佛大学教授,现为杜克大学政治系詹姆斯·杜克教授,著有《权力与相互依赖》(与约瑟夫·奈合著)、《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等书。罗伯特·基欧汉是当代诠释和发展世界政治理论的经典大师。在其学术生涯中,基欧汉一直身处国际关系理论论战的核心。本文从学术经历、学术思想度、学术启示等三个方面对基欧汉的学术成就进行评估,指出基欧汉的学术生涯缘起于对现实主义范式的质疑,发展于对现实主义范式的批判,成就于新自由制度主义范式的建构,辉煌于新自由制度主义(尤其是其构建的国际制度理论)与新现实主义之比肩主导地位的确立。基欧汉的学术发展历程以挑战现实主义为开端,以新自由制度主义获得比肩地位为中点,以积极迎接建构主义范式挑战为当前形态。他所创立的国际制度理论体系不仅是架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学术桥梁,也时刻保持着开放的形态,借鉴和吸纳其他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特别是建构主义的最新成果,及时保持着学术前沿地位。
3、肯尼斯·华尔兹:是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1924年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1948年毕业于奥比多林学院,1950年和1954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博士学位,19531957年在该校担任助教。1957后曾在斯沃斯摩尔学院、布兰戴斯大学任教并从事国际关系研究。1971年起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于1994年成为该校政治学系终身荣誉教授。同时兼任美国对外政策委员会委员、全美政治学学会理事,《世界政治》编委等职务。华尔兹被视为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其主要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的冲突》(1971)《国际政治理论》(1979)、《核武器的扩散:一场辩论》(1995)等。《国际政治理论》一书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提出了国际关系的新结构主义理论。华尔兹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区别在于,他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提出了体系结构的新概念,将国际政治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结构体系,进一步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权力论。
4、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生于1937年,1958年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公共事务学学士学位,1960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64年获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771979年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19931994年任克零度政府全国情报委员会主席。19941996年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 罗伯特·基欧汉生于1941年,1957年就读于夏默学院,1961年其在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1965年开始先后执教于斯沃斯摩尔学院、斯坦福大学、布兰戴斯大学、哈佛大学、杜克大学。 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关注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国际制度和传统均势理论。两人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存》(1977)是新自由主义的经典著作。他们把国家间和超国家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将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论和科学行为主义提出的相互依存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剖析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对政治、经济、生态、军事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论
5、罗伯特·吉尔平:当代西方著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权威。193年生于美国佛蒙特州柏林顿。195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954年于康乃尔大学获硕士学位。1960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19601961年在哈佛大学充实博士后研究。1961年起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国际事务学院讲授国际关系。1967196819761977年任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19751976年任美国总统技术和经济顾问团成员。现为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吉尔平自称为一个自由学派的现实主义者,其主要理论贡献是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向转向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其主要著作有:《美国实力与多国公司》(1975)、《战争与世界政治的变化》(1981)、《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1987)、《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世界经济》、(2000)、《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2001)等。吉尔平提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单位的世界政治体系的冲突在于经济的双重性,国际政治经济学应当研究这一冲突并寻找解决之道;研究世界体系中政治经济关系的性质、结构、功能、动力及其规律。
6、莫顿·卡普兰:国际系统模式的创始人之一。1921年生于费城,1943年在宾夕法尼亚州坦普尔大学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511956年间先后执教于俄亥俄大学、哈弗福德学院、布鲁克林学院任教。1956年其任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全美政治学者学会理事,是国际政治科学协会和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成员。卡普兰对国际关系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系统理论。主要著作有:《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1957)、《世界政治的革命》(1962)、《国际关系的新研究方法》(1968)、《孤立还是相互依存》(1975)、《实现国际关系理论的专业化——宏观分析》(1979)。在其代表作《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1957)中,作者把系统理论这一新方法引入了国际关系研究之中,系统分析了各种国际体系的特征、结构和作用,提出了国际体系的六个模式,被称为卡普兰六模式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56#
发表于 2016-7-16 19:19:34 | 只看该作者
太齐全了,忍不住再赞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6-7-16 19:19:04 | 只看该作者
很齐全,点赞,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5-8-26 23:49:23 | 只看该作者
好人一生平安,这么实在的知识点供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2-3-30 21:12:5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11-8-22 21:44:39 | 只看该作者
1和3不是一个人么。。。好囧。。。译法不同也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1-6-28 12:57:2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考国际关系理论这门课肯定用得上了,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1-6-21 20:09:43 | 只看该作者
好多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1-6-8 13:22:34 | 只看该作者
多谢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1-4-10 02:0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18 17:00 , Processed in 1.6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