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7 20:40:27
|
只看该作者
接上篇
7、维也纳体系:它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与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所确立的欧洲新的均势。它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重建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暂时调整了欧洲各大国的矛盾,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殖民地)形成了难得的和平环境。维也纳体系虽然开了历史的倒车,但它不能消除FaGuo资产阶级革命所带来的广泛国际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及不断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冲击和瓦解这一体系。维也纳会议是分赃会议,损害了许多中小国际的利益,必然遭致反抗,从而为体系的瓦解埋下隐患。但维也纳会议提出的“大国协调”和“会议外交”在外交实践上有所创新。
8、均势外交: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均势”是对立大国或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从
16世纪欧洲的民族国家争夺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最早推行这种政策的是英国,16世纪初,英首席大臣沃尔西初支持西班牙同FaGuo作战,但当西班牙取得支配欧洲的优势时,转而倾向FaGuo。梅特涅和俾斯麦是19世纪推行均势外交的代表人物。梅特涅是以强大的中欧为支柱,联合英国,团结普鲁士,对沙俄若即若离,其目标是建立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为孤立FaGuo、防止两线作战,俾斯麦的均势结构是拼凑德、俄、奥三皇同盟。均势外交只能用于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小国和弱国往往是列强谋取均势的筹码。例如在1814年10月~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波兰和萨克森成为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品。均势外交不是和平外交的同义语,大国为了谋求有利于己的均势,有时不惜诉诸武力;均势外交为大国的强权政治服务,企图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成有利于己的国际力量对比,以实现其霸权地位。
9、炮舰外交:帝国主义列强凭借武力威胁,推行其殖民侵略的一种外交活动,亦称炮舰政策。其典型表现在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者派遣海军舰船远征海外,抵达亚非国家口岸,或驶入内河,强使这些国家屈服,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达到侵略的目的。如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利用炮舰强迫中国开放门户,经过两次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1854年美国派遣海军准将佩里率4艘军舰开到日本江户,迫使日本开国,至1858年,日本德川幕府先后同美、荷、俄、英、法5国缔结友好通商条约(总称安政条约),把日本推向半殖民地的边缘。今日的炮舰外交,已成为帝国主义推行其实力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10、大陆封锁:拿破仑采取1806~1814年间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政治措施。1805年,拿破仑直接登陆英国的计划失败以后,决定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原因:第一,拿破仑认为阻挠破坏它在欧洲称霸的国家是英国,然而于英国海军相比、FaGuo海军较弱;第二,英国阻挠拿破仑称霸的主要力量也是其经济、欧洲普奥俄等几个封建专制国家没有英国的支持,根本就无法把反法战争支撑下去。1806年11月21日,颁布《柏林赦令》,规定:所有隶属于FaGuo的各国,与英国不仅不准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要断绝一般来往;对FaGuo统治下的欧洲的英国侨民,一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此后,拿破仑一世又陆续颁布了《华沙赦令》(1807年1月)、《米兰赦令》(1807年11月和12月)和《枫丹白露赦令》(1810年10月),进一步加强对英国的封锁。《柏林赦令》颁布时的推行范围包括法、意、荷、瑞士和莱茵同盟。随着FaGuo军事力量的加强,封锁政策也扩及葡萄牙、西班牙和俄国。大陆封锁促进了FaGuo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但是,当时整个FaGuo工业的发展水平不能代替英国满足欧洲各国的需求,因而使许多国家特别是与英国有着传统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经济状况大大恶化,经济萧条,进出口停滞,引起它们的不满;同时,英国采取反封锁措施,并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活动。实行大陆封锁没有达到从经济上窒息英国的目的。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大陆封锁政策也随之破产。
11、《提尔西特和约》:俄法两国于1807年签订的和约。FaGuo在同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中,于1806年和1807年先后击败普鲁士和俄国。1807年6月,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法皇拿破仑一世在提尔西特附近涅曼河的一只船上会晤。7月初,双方代表签订了《法俄和约》。根据合约,俄国承认拿破仑一世的兄长约瑟夫•波拿巴为那不勒斯国王,路易•波拿巴为荷兰国王,允诺将卡塔罗海湾转让给FaGuo,承认FaGuo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主权。同时签订的《法俄同盟条约》规定:在英国拒绝俄国提出的媾和条件时,俄国将同英国断绝外交关系并参加对英国的大陆封锁;在土耳其拒绝调停或俄土谈判不能取得满意结果时,FaGuo和俄国将对土耳其采取一致行动。提尔西特和约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失败。对普鲁士来说是奇耻大辱,对FaGuo和俄国来说,是瓜分欧洲的条约。和约未能缓和俄法之间的矛盾,终于导致1812年的战争。提尔希特和约是拿破仑霸权达到巅峰的标志,拿破仑对其他国家的压榨极大地激起了其他国家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必然起来反对从而促使法兰西帝国的衰败和灭亡。
12、亚琛会议:拿破仑战争中的战胜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同FaGuo为讨论从FaGuo撤出占领军问题的会议,1818年9月30日~11月22日在亚琛举行。10月9日同盟国与FaGuo签订条约,确定同盟国军队于1818年11月30日以前撤离,FaGuo则应支付下余赔款2.65亿法郎。至此,从法律上结束了长期的对法战争。11月10日,4国声称同FaGuo签订的条约造成了普遍的和平,并要求FaGuo参加同盟。11月15日,5国发表共同宣言,表示要维持和平,保障已经签订的各项协定。实际上是由欧洲的4强变为5强,共同维护封建正统,镇压革命运动。
13、《独立宣言》:1775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等5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它阐发了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的思想,阐明革命、争取民族独立是北美人民不可剥夺的正当权利。它谴责了自1763年以来英王堆殖民地的种种罪行和暴政,指出这样的暴君“实不堪做一个自由民族的统治者。”最后,庄严宣布:“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它从此成为美利坚民族反英斗争的旗帜。
14、武装中立同盟:北美殖民地进行反英独立战争期间,俄国联合丹麦、瑞典结成以武装保护中立国船只在交战国海岸自由航行进行贸易的同盟。1778年2月FaGuo同美国签订同盟条约,次年FaGuo又同西班牙缔结联盟,共同反对英国。英国在同3国(后增加荷兰)作战时,实行海上封锁,拦截中立国船只。1780年
2月,俄国为保护战时与交战国进行贸易,宣布如下原则:中立国船舶可以自由地在交战国港口之间及其沿岸航行。除战时禁运物资如武器、弹药、造船器材等外,交战国不得夺取中立国船舶上的货物。后来,欧洲列强除英国外都加入了武装中立同盟,英国孤立之势形成,客观上有利于美国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15、美国独立战争:(1861-1865)美国联邦政府反对南部种植园主武装叛乱的战争。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和黑人奴隶两种制度的尖锐矛盾。实质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冲突。北方为发展资本主义需要大批自由劳动力,充足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迫切要求废除黑奴制,这就和南方黑人奴隶制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1861年,南部各州宣布独立,***国家挑起内战。1862年,林肯颁布《宅地法》发表《解放黑奴宣言》大大提高了黑人的积极性,政府军转败为胜。1865年,攻占里士满,内战结束。南北战争是美国资产阶级的继续,为美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从此,美国一方面仍把注意力放在西半球一方面把触角伸到了亚太。
16、美西战争 1898 :美国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而发动的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最早的帝国主义战争(1898年4~8月)。19世纪最后30年间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取得廉价原料和新的投资场所,走上向外侵略扩张和争取世界霸权的道路。
战争起因:在美国对外扩张的目标中,古巴具有突出的地位。美国在古巴的投资达5000万美元,控制蔗糖、采矿等重要经济部门。美古贸易总额每年约 1亿美元,超过西班牙与古巴之间的贸易额。此外,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美国还想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并以此作为据点,参与掠夺中国。1895年 2月古巴爆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大起义。西班牙殖民当局进行血腥镇压,在古巴建立集中营制度,残酷****起义者和无辜百姓,但未能扑灭起义。这些暴行受到美国人民的谴责。美国的扩张主义者乘机制造舆论,加强战争宣传。 1898年2月8日,《新闻报》刊载西班牙驻美公使 D.德洛梅的一封私人信件。他把美国总统W.麦金利(1897~1901在任)说成是一个“软弱而哗众取宠的人”。美国舆论哗然,导致德洛梅的去职。紧接着,派往哈瓦那保护侨民的美舰“缅因”号于2月15日在该港爆炸沉没。这一事件为正在煽动战争狂热的美国资产阶级报刊提供极好的借口。它们提出记住“缅因”号的口号,要求“惩罚”西班牙。3月27日,美国通过驻西班牙公使提出要求西班牙在古巴停火和取消集中营法等条件。西班牙为了避免对美作战,在 4月上旬基本上接受美国的要求。但麦金利对西班牙作战的方针已定,仍于4月25日正式宣战。
战争过程:5月1日,美国亚洲舰队在马尼拉湾内摧毁西班牙舰队,并占领马尼拉。6月在古巴登陆。7月3日,另一支西班牙舰队又在古巴圣地亚哥港外,与美国舰队的交战中,全军覆没。美军占领了圣地亚哥,接着又占领西属波多黎各。西班牙在古巴和菲律宾的地面部队,分别受到当地起义队伍的沉重打击。西班牙被迫通过FaGuo驻美大使乞和。两国在8月12日签订停火协议。停火前,美国陆军已经在古巴和波多黎各登陆。 8月13日,美军又在马尼拉登陆。1898年10月 1日,美西两国开始在巴黎举行和谈,12月10日签订《巴黎和约》。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取得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还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取得菲律宾宗主权;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在古巴政府建立前由美国占领,但战后美国并不撤军,并于1901年迫使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规定古巴未经美国允许,不得与外国签订条约或借款。美国有权在古巴修建军港,租借煤站及军事基地等。美西战争进行期间,美国乘机兼并夏威夷群岛,并占领具有军事价值的威克岛。
战争结果评价:通过美西战争,美国大大加强了它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远东地区的军事和政治经济地位,为进一步扩大对拉丁美洲和中国的侵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7、英布战争(南非战争、布尔战争)1899 :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称南非战争或布尔战争。
战争起因:19世纪下半叶,在南非班图人世代居住的奥兰治和德兰士瓦,先后发现了蕴藏量十分丰富的金刚石矿和金矿。欧洲移民大批涌入,开矿寻宝。几年内德兰士瓦采金量占世界采金量的21.2%。英国垄断资本家C.J.罗得斯收买矿权,建立矿业公司,垄断了金刚石和部分黄金的生产。德国也逐渐在布尔人治地内建立了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英、德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金矿资本家的怂恿下,英国政府为控制所有矿区,力图占领德兰士瓦,兼并布尔人治地。布尔人为维护其利益,靠拢德国,对抗英国。19世纪末,英国工业家与布尔农场主的利益冲突已发展到无法调和的地步。英布双方为铁路运费、关税等问题几次举行谈判,最终破裂。争端表面上集中在德兰士瓦境内英国移民的选举权问题上。布尔人积极备战,修筑工事,向德国购买大批新式武器。英国从本国各地区调兵,向南非集结。1898~1899年,英国先后取得德、法、葡诸国在英布冲突时保持中立的允诺,使布尔人陷于外交孤立。1899年10月9日布尔人向英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停止军事调动。英国拒绝。10月11日战争爆发。
战争过程:英国先后动员了44万军队,布尔人有8.8万人参战。英国运到南非的军事武器装备共达13.74亿吨,动用了1027艘舰船。非洲人对这场白人战争交战者的任何一方都不予支持。战争进程分3个阶段: 第1阶段:1899年10月至1900年1月。战争初期,布尔人采取攻势,主力伸向东南,占领纳塔尔北部,包围莱迪史密斯。另一支西向切断英国铁路干线,包围金伯利和马弗京两城。12月,在科伦索、斯托姆贝赫和马格斯方丹3条战线上,布尔军击退了英军解围部队的进攻。英军损失惨重。但到年底,布尔军进攻已失去了势头,转而采取分兵围攻城市,分散了兵力。致使主力未能直捣东部沿海和德班港。在初期军事胜利的形势下,布尔人制定了“伟大的布尔非洲”的计划,企图把开普、纳塔尔、贝专纳兰、罗得西亚等非洲居民占绝大多数的地区并入其统治范围。 第2阶段:1900年2月至1900年9月。连遭挫折的英军更换主帅,援军源源开到,总数增至18万人。英军集结于奥兰治河以北,分东、北两路突入布尔人心脏地区。1900年2月前后解救了陷于重围的城市,3月转入攻势,占领布隆方丹、约翰内斯堡、比勒陀利亚等城市。纪律松懈的布尔军队纷纷自行解散回家,守卫自己农场。9月,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克鲁格流亡欧洲。英国宣布吞并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但是,英国同布尔人的战争并未结束。 第3阶段:1900年9月至1902年5月。布尔军退出城市后,分成小股部队进行游击战,切断铁路交通,掠取英军给养,歼灭小股英军,骚扰市郊,甚至远袭开普中心区。英军为了应付到处袭击的布尔人游击队,疲于奔命、伤亡重大。
战争延续了2年7个月。英军消耗战费2.5亿镑,死亡21942人;布尔人死于战场3990人,死于集中营27927人。在英军的优势面前,布尔人为了维护他们对非洲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地位,被迫同英国妥协。
战争结束:和平谈判从1902年2月开始,持续了3个月,布尔人答应停止军事抵抗,交出全部武器,承认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并入英帝国。英国则保证:战后的军事管制将尽速由民政代替,只要情况许可,就将成立导向自治的代议机构;在实行自治以前不给予非洲人选举权,即使将来授予他们选举权,也严加限制,以保证白人的绝对优势。英国政府将支付300万英镑用来恢复布尔人的家园。1902年5月31日,和约由双方代表在弗里尼欣签字。英国攫取了蕴藏大量黄金和金刚石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领土。布尔人得到了英国给予的关于继续维持他们压迫剥削非洲人的地位的保证。
18、英日同盟 1902 :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日本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1902年 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第五)H.C.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日本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条约有效期为 5年。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05年两国签订了第 2个同盟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重申在遭到任何第三国进攻时,应提供军事援助。1911年签订第3个同盟条约。1921年12月13日宣告失效。
19、日俄战争 1904 : 20世纪初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权益进行的以中国东北为主要战场的帝国主义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 俄国把扩张矛头指向中国东北和朝鲜。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由于条约规定割让的领土中有中国辽东半岛,致使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受阻。1895年4月,俄国联合FaGuo、德国进行“三国干涉”,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不久辽东半岛落入俄国之手。1900年,俄国乘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并乘机加紧向朝鲜渗透,引起英国、美国的不安。1902年 1月,英国与日本缔结《日英同盟条约》以对抗俄国。美国亦积极支持日本DIZHI俄国,使俄日矛盾进一步激化。日本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它登上近代世界历史舞台时,世界市场已被瓜分殆尽。于是日本急于采用军事扩张手段进行殖民地掠夺,并逐渐形成向亚洲大陆扩张的“大陆政策”。“三国干涉”使日本向大陆扩张受挫。日本以“卧薪尝胆”为口号,制订了十年扩军计划,决心与俄国一战。至1903年前后,日本扩军计划基本完成,并取得了英、美的支持,从而坚定了对俄开战的决心。此时,俄国宫廷中以A.M.别佐布拉佐夫为首的冒险主义集团掌握实权,主张对远东采取强硬政策;俄国还自恃有FaGuo的支持。于是,日俄爆发战争已不可避免。 日俄战争首山堡战斗中死伤的日军官兵 1904年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战,派遣海军偷袭旅顺口的俄国舰队,陆军先遣队在朝鲜仁川登陆。 9日俄国对日宣战。10日日本对俄正式宣战。 4月下旬,日军渡过鸭绿江。 5月,在辽东半岛登陆的日军占领金州,围困旅顺口。 8月下旬,日俄陆军在辽阳会战,俄军大败,日军占领辽阳,双方隔沙河对峙。这时,驻旅顺口的俄国舰队企图突围,转移至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 8月10日双方舰队在黄海激战,俄方惨败。1905年1月2日,日军攻陷旅顺口。 3月,日俄陆军在奉天(今沈阳)附近决战,日军获胜。此后双方在昌图与四平间对峙。5月27日,俄国从欧洲增派的第二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驶抵对马海峡,双方海军展开决战。28日俄国舰队在日本海被全歼。6月初,美国向日俄双方提出议和建议。8月10日,日本的小村寿太郎和俄国的С.□.维特全权代表本国在美国朴次茅斯举行和谈。9月5日双方代表在《朴次茅斯和约》上签字。根据和约,日本获得库页岛南部并取得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及其支线的管辖权,并攫取了对朝鲜的实际控制权。 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进行的侵犯中国主权的非正义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的灾难。对此清政府竟然宣布把辽河以东划为“交战区”,而自称是处于“局外中立”的地位,并在日本压力下,承认了侵略者的无理要求,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埋下祸根。日俄战后,日本加紧对朝鲜实行殖民侵略,1910年吞并了朝鲜。战败的沙皇俄国危机重重,终于导致1905年革命的爆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