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政治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00级本科生用)
时间:2003年1月13日下午2:00—4:00,地点:理教105、107室
我觉得和考研关系不大,这些都是他们平时上课的讨论题目。了解一下也好,心里有底。
请仔细阅读考试说明,然后再答题。
第一、 中国同学请从下列考题中任选四题,但所选题目不能包括平时课堂教学时你本人所在小组曾经讨论过的那一题;
第二、 外国同学请从下列考题中任选三题,其中有一题必须是平时课堂教学时你本人所在小组曾经讨论过的那一题,但不必仍然按照原先课堂讨论的立场来回答;
第三、 本次考试满分50分,占最后总成绩的50%。
以下是考试试题,请按考试说明进行选择后予以论述。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同时注明姓名、学号和题号。
一、近代欧洲的国际体系是否推动了世界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对于世界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不过我觉得这个不会考,这应该是国际关系史的试题,而且是战前的)
二、非政府组织对未来国际政治的发展是否将越来越重要?###
(是的,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环境各个方面,但是作用是有限的,国家仍然是最重要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三、民族主义是否是未来国际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力?#
(这个可以参考王联的国政概论笔记,还有有关的文章,这个不重要,估计不会考,考了大家也不会。王逸舟的书里也有论述,你搞清楚民族主义是什么就够了,这样考试的时候不至于跑题)
四、国家利益是否是有形且可以确定的?##
(这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课本上的观点是说客观有形的,可以确定,参见笔记上确定国家利益的标准;但是建构主义强调主观性,认为是由人的主观认识来定义国家利益的)
五、外交是否是内政的延续?##
[国内结构决定内政,国际结构决定外交,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这个地位是由它的自身实力也就是综合国力决定的)决定了它必须采取什么外交政策,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弱国无外交”。]
六、均势是否有助于国际安全?
(我是基本肯定的,比如维也纳体系构成的欧洲均势维持了近百年的大体和平,两极均势也维持了大体和平,英国长期坚持均势政策,但是如果不能根据局势很好的把握就会不利于国际安全,比如英国的扶德抑法政策导致了绥靖和二战)
七、核时代的战争是否仍然是政治的继续?###
(书上有论述,核武器的出现给战争带来了新的限制因素,但是我认为战争仍然是政治的继续,当政治上的需要发展,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战争会成为解决手段)
八、当前的国际政治主题是否是“和平与发展”?####
张睿壮先生的文章写的非常好,用结构现实主义来分析和平和战争问题,主要的有以下:
和平与发展不是世界主题,但说和平与发展不是世界主题不意味着战争与革命就是世界主题。
现实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理论的出发点是关于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预设:民族国家过去是、现在也依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主体,它是一元的、自主的、理性的。一元的含义是国家作为整体有其独特的利益,国家利益不是国内各界层或利益集团的简单叠加;自主的含义是国家具有独立决策的能力,国内政治和利益集团对外交政策有间接影响但无直接的控制;理性的含义是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传统现实主义用权力定义国家利益,新现实主义把它修正为“低求生存,高求主宰”,但权力都是国家追求的对象。经济合作可以双赢,但对权力的追求必然是“零和游戏”。
新现实主义认为各国的国际行为或外交政策不是决策者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受到国际体系的结构的制约,可以根据国界结构的性质在其制约力范围内对各国的行为模式和国际局势特征做出解释和预测。
国际体系是由互动的国家和把这些国家结为一体的结构组成的。国际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体系的组织原则,二是体系内的实力分布。国际体系的组织原则,是从来未变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国际社会从来不存在超国家的权威和法治,国际法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各国自己选择介入和退出。
现实主义认为以战争或和平来划分时代会导致以现象代替本质,讨论毫无意义,值得讨论的倒是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际结构的另一特征即实力分布是如何影响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的。
相对的和平与稳定是存在的。新现实主义认为,稳定的均势和牢固的霸权是最有可能给世界带来相对和平与稳定的两种实力分布。冷战时期是很好的例子。40年代末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均势形成时期;再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均势稳定时期。
古巴导弹危机的分析:###
古巴导弹危机在冷战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刺激苏联追赶美国,导致美国被迫接受平起平坐的均势,国际结构变为稳定。
二、体会到冲突失控和核灾难的恐怖,两国争霸受到“恐怖均势”的严格制约。
三、游戏规则确立,两国都尊重对方的势力范围和核心利益。
冷战后变成了美国的单极世界,战争的可能性分析:
(一)冷战的结束没有消除反而增加了核战争的危险。
1、对于处于劣势的俄国的过分紧逼有可能导致战争。
2、冷战均势的消失还增加了超级大国对其他国家使用核武器的可能。
(二)美国霸权主义干涉战争的可能增加了。
(三)虽然美苏在第三世界挑动的局部常规战争不再发生,第三世界的一些中小国家却也不再受冷战时期各自阵营霸主的制约,获得了因民族冲突和为争夺地区主宰权而开启战端的“自主权”。局部战争对一个国家的损害不一定比世界大战小,比如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
在谈论世界和平问题时只考虑大战、热战而把其他形式的战争一概派出在外看法是十分片面的。
冷战时期,美苏为了争夺第三世界对第三世界提供援助冷战后这类援助和优惠随着美苏争霸的政治需要的消失而萎缩。国际发展援助的消失不是因为需求能力或供给能力的下降,而是因为东西方争取南方民心的政治动力消失了。
发展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单从经济方面出发,国际经济合作是双赢的,但是从政治角度出发,在绝对收益之外还有一个相对收益的问题,即得益较多的国家可能因此增强其相对国力和政治权力,成为得益较少的一方的损失。此外,历来的新兴大国必然是对现存大国的潜在的战略威胁,其经济发展不免受到后者的遏制。所以冷战后美国对中国依然百般刁难。中国应当加强国际忧患意识。
战后国际关系史(李茂春,就是出题的老师)
1、名词解释:
杜鲁门主义
多边核力量
《与台湾关系法 》
万隆精神
2、简答
欧洲一体化形成的线索
日美安保体制形成的线索
3、论述
综述60年代和新世纪国际关系的特点
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参照方连庆在前言中划分的几个阶段中的60年代的特点,新世纪的国际关系特点可以自己发挥,我认为主要是要考虑以下几点:
美国领导下的单极世界的现实(单极霸权比较稳定,大国竞相与美国搞好关系)
全球化、区域化
国际合作加强
民族主义的作用
恐怖主义的威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