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引 言<br /> <br /> 朝鲜战争爆发距今已55年,《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签订也超过52年<br /> 了,但关于这场战争的研究与论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回首这段历史,有人认为战争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理由是:其时正处于冷战格局正式确立前的不稳定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于1945年已经结束,但战后格局的正式确立要十年之久才得以最后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苏美两国从战时的合作逐渐走向对抗,各种国际势力处于重新组合当中,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对峙的局面还没有最后形成(这一点到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以及次年东德加入该组织时才最后确立)、也都还没有确立各自权力所能达到或应达到的边界,两大阵营还没有涵盖整个国际关系。这样一个阶段正是处于模糊状态的边界地带产生动荡与战争的危险期。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战争爆发是必然的。也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朝鲜战争,中美之间可能在中国南疆附近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夺取全国政权后,它所代表的中国革命利益和国家利益同美国遏制新中国的战略计划已经发展成对抗性矛盾……两国各自出现的这些新特点和利益冲突,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立即表现为大规模的意志和力量的较量。这样一场斗争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只是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上有其偶然性。” 入江昭也认为“一场战争注定要在东亚爆发”。 <br /> 笔者认为:“国内”意义上的朝鲜战争(即南北朝鲜之间为着国家统一而进行的战争)其爆发或许是必然的,然而,“国际”意义上的朝鲜战争,即由中美两个大国参与的大规模的朝鲜战争则是完全可以避免、而且应当避免的,借用邱吉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评价,就是“An unnecessary war”(非必要的战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之空前、牺牲之惨烈都被历史重要当事人做这样的定性,朝鲜战争毫无疑问更当得起这个评价。其关键在于:作为“国际”意义上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于中美两个大国来说,都不是他们想要的。敌对的心理与行为并不罕见,然而在权衡利弊之后战争的所失大于所得、或者战争只是无谓的牺牲,战争就不一定爆发。如果中美双方彼此之间在战争爆发前有过充分的沟通与外交运作、如果政治家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问题上谨慎从事,那么历史完全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毫无疑问,美国政府对朝鲜战争的爆发要负起最主要的责任。<br /> 今天的我们从那场战争中可以学到什么?无疑,战争直接的与间接的参与者各自出于不同的原因与动机卷入这场战争,他们各自从这场战争中实际学到的、与应当学到的东西也是各不相同的,本文试图从中、美、苏三个国家的角度,分别考察朝鲜战争的历史之鉴。<br /> <br /> 一、 从美国角度对朝鲜战争历史之鉴的考察<br /> <br /> 美国是应该从朝鲜战争中得到最多教训的国家,然而与越南战争相比,人们<br /> 鲜见美国人的反思见著文字。我们试图从美国角度进行这一考察也并非越俎代庖,因为历史角色的转换常常出乎人们的预料,孰知我们不会在某个时刻碰到类似当年美国的情况,我们可不可以避免当年美国人所犯的错误,以付出更小的代价换取更多的国家利益与人类福祉?<br /> 综合来看,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美国政府应当吸取教训:<br /> <br /> 1、对觉醒了的中华民族感情的蔑视以及对中国实力的低估<br /> <br /> 本来,在1949年5月,根据美国在亚洲以收缩力量和防线为特征的战略调整部署,美国军队已经全部撤出了中国,随后在6月又从南朝鲜全部撤出。然而,在1950年6月27日,也就是“国内”意义上的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天,杜鲁门总统就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以完成统一大业。而此时中国政府并未对朝鲜战争表态,美国的行为无疑是一个主动的挑衅行为。在进入台湾海峡的同时插手朝鲜战争,并且在越过三八线之后仍不止步,无视于中国政府的警告,这对于遭受百年屈辱的中国人民来说,面对帝国主义强权的再次大兵压境干涉民族统一,不能不是极大的感情伤害。在并不久远的历史上,日本帝国主义者正是取道朝鲜半岛开始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日本帝国主义者也正是从中国人民手里夺走了台湾岛作为侵华基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美国介入台湾海峡唤醒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使中国政府感受到对国家安全与统一的巨大威胁,激发了中国人民介入朝鲜战争的最原始动力。<br /> 对于中国介入朝鲜战争的可能性,美国方面并非不曾考虑过:<br /> “……这固然存在着风险,因为中国人说如果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他们就要介入,但是,艾奇逊与麦克阿瑟一样瞧不起中国人,倾向于把他们发出的威胁低估为恐吓,深信中国人不敢冒险与美国的压倒性火力对抗。更有甚者,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中国人打交道的经验判断,美国领导人认为,如果中国人胆敢插手,他们将很快被消灭。” <br /> 在杜鲁门向麦克阿瑟提出“中国或苏联进行干预的可能性”时,麦克阿瑟就断言:“很小。如果他们在(战争爆发后)第一或第二个月就干预,那会起作用。现在我们不怕他们干预了。我们已经不再恭恭敬敬站在一边了。”他说,中国在东北有一支30万人的军队,最多能派5、6万人进入朝鲜,如果没有空军。“如果中国人南下到平壤,那一定会遭受惨重的伤亡。”殊不知,中国之所以没有在开始就进行干预,就是因为期望美国能够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美国人的骄横与目中无人注定了要遭到迎头痛击。<br /> <br /> 2、美国对战略形势的重大误判及情报工作的不足<br /> <br /> 从历史资料看,还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美国的杜鲁门总统、艾奇逊国务卿等<br /> 美国最高决策人员如事先确信大规模的中国正规军已经准备入朝,并将不惜代价将美军赶回三八线以南,仍会支持麦克阿瑟将战争推向中朝边境地区。 也就是说,美国越过三八线是建立在错误的战略判断基础上的。朝鲜战争期间中美双方意志和力量的较量过程表明,美国决策者总以为中国领导人会以他们那样的思维方式来判断、推理、决策。对于中国发出的明确无误的警告,不是看成“虚张声势”,就是以为能用武力威胁来吓倒。导致美国判断错误的主要因素在于美国政府对自己的军事力量特别是空中优势过于自信,迷信核武器的威慑作用、以及美国情报工作的不足。毫无疑问,单就军事实力的“硬件”方面来说,美国远在中国军队之上,但美国恰恰忽视了对战争胜负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民心与士气。由于认为事关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前途、由于确信中国的核心利益受到巨大威胁(起码没有相反的理由不做如此考虑),中国必将倾举国之力阻挡来犯之敌,而美国作为全球性大国,面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可能具有跟中国同样的作战意志或决心。而这一点只要在情报工作做得及时到位,完全可以认识得到。历史事实充分地说明:在没有对战争后果进行详细而谨慎地评估时就对不涉自己核心利益的地区发动大规模武装干涉,其后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的。这个历史教训尤其适用于台湾问题。如果美国政府不吸取朝鲜战争的历史教训,忽视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意志、决心、以及更基础的——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那么历史必将在史无前例的规模与层次上重演。 <br /> <br /></p><!--editpost--><br /><br /><br /><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杀猪的 在 2006-05-18 08:34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