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064|回复: 16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确立 (方连庆版本--原创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21 15:5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章          盟国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
第一节         对意、罗、保、匈、芬五国和约的缔结
从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到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的妥协
背景:二战后,如何处理战败国和缔约对战败国的和约,是关系到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果、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重大问题。五国和约的缔结涉及各大国的利益,特别是在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战略利益;美苏着眼于自己利益,反映出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意图。
1945.9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意大利殖民问题、意南边界、的里雅斯特问题、对罗、保政府的外交承认问题。失败原因:美国采取“不妥协”的强硬路线的结果,也表明在缔结和约的问题上美苏战略利益的对立。
1945.12莫斯科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就缔结五国和约的程序问题以及罗、保政府的组成问题达成协议。意义:三国外长的妥协打破了伦敦外长会议失败后美苏关系面临的困难僵局,廓清了缔结五国和约进程上的一些障碍。
第二届外长会议与巴黎和会
    1946.4第二届外长会议:对意和约草案,就意大利殖民地问题的处理、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问题、意大利赔偿问题达成协议。1946.7巴黎和会:基本通过了对罗、保、匈、芬和约草案,在赔偿问题上也达成妥协,但有关的里雅斯特法规和多瑙河航行制度等问题仍存在分歧。
纽约第三届外长会议与五国和约的缔结
1946.11纽约第三届外长会议:审议巴黎和会通过的各项建议,最后确定五国和约的正式文本(领土疆界、政治、军事、赔偿)。积极意义:以条约的形式结束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律上的战争状态,确立了在该地区的国际新秩序;挫败了美英等西方国家企图孤立苏联,重新控制罗、保、匈、等国的阴谋;巩固了反法西斯的胜利成果,对意大利等国的非法西斯化起了重要作用。消极因素:有的条款侵犯了战败国的领土主权,为日后的民族矛盾和领土纠纷埋下了祸根。
多瑙河会议
背景:英法企图恢复对多瑙河航行的支配地位,而美国想在国际化名义下取代英法控制多瑙河。1948.8新的《多瑙河航行制度公约》意义:是历史上关于多瑙河航行制度的第一个公正的公约,它打破了西方大国长期控制多瑙河管辖权的局面,维护了多瑙河沿岸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同时也照顾到其他使用多瑙河国家的利益。但由于签约的多瑙河沿岸国家中苏联是唯一大国,并控制着多瑙河的出海口,这就有可能使它在多瑙河流域处于支配地位。
第二节         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斗争
盟国在对德政策上的分歧
    1943德黑兰会议:永久***德国,绝不允许德国再次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1945.7波茨坦会议。政治原则:解散一切纳粹组织、保证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审批战犯。经济原则:禁止德国一切战争工业,实现德国经济分散化,各国在各自占领区内获取德国赔偿。分割—→统一 背景:1944-1945在苏联帮助下,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人夺取政权,发挥重大影响。为对付苏联,美英不再要求分割德国,要把德国控制在己手作为反苏基地。苏联领土范围扩大,东欧成为护苏地带,减少了德国的威胁;德国作为一个整体有利于向德国索取赔偿,苏联已经占有德国东部地区。分歧:双方的出发点、双方对将建立的德国的设想和要求迥然不同。美苏都想按自己的模式和意图来建立德国,而事实上它们只有在自己占领的地区内采取行动的机力,德国的***已势所必然了。
美国在德国问题上的争夺与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公开破裂表现在德国赔偿问题上。背景:根据波茨坦协定,苏联可得到本占领区及西方区域的赔偿,美国鉴于当时本占领区面临的极其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保存美占区的生产能力,减轻美国自己的负担,并加重苏联的困难而拒绝。
1946.7美、英两个占领区合并。合并占领区是美国想按照自己意图来改造、扶植和控制德国的一个重大步骤。美英从经济、政治上扶植起一个由德国人掌握的政权。经济上,颁布“美英双占区工业生产能力修正计划”,一个有秩序和繁荣的欧洲,需要一个稳定和富饶的德国作出经济贡献。政治上,签署“双占区经济机构的协定”,名义上是经济性质的,实际上已具备若干政府机构的特征。评价:美英扶植双占区,完全是出于同苏联对抗的目的,是丘吉尔富尔敦演说和杜鲁门主义的实际体现。
1947“捕鸟猎犬行动”德国货币改革计划,新币德国马克取代旧币帝国马克。影响:货币改革在一开始使西占区的德国人,特别是中、下层的德国人受到很大打击,给他们带来很多困难,然而总的来说,它一下子废除了泛滥成灾、信誉扫地的帝国马克。而随着货币的稳定,市场也逐渐恢复生气,开始繁荣起来,西占区的整个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是,货币改革是西方三国背着苏联搞的,它使德国出现了两种货币,给苏占区带来极大的混乱。
第一次柏林危机。背景:货币改革使苏联和西方三国之间本已紧张的关系更加恶化,1948美国联合英法荷卢比公开商议成立西德政府。为抗议这一会议,苏联对柏林实行全面封锁。水陆交通全部切断,但未封锁空中交通。评价:柏林的封锁和解除,对苏联来说是失着:第一,失人心之举,封锁给西柏林居民带来很大困难,从而反感苏联,感激西方的空运。第二,封锁柏林的目的是想对西方三大国施加压力,取消货币改革,甚至阻止建立西德政府,然而苏联并未达到目的。结果:柏林封锁期间,柏林市出现了两个政府,一个亲西方,一个亲苏联。柏林正式***为东西两部分。柏林的***成为德国***的先导。
两个德国的建立
1948.2美英法荷卢比六国伦敦会议:法占领区与美英双占区合并,为货币改革及建立西德铺平道路。1948.4六国再次伦敦会议,发表《伦敦议定书》,决定成立西德国家,并议定西德要接受《占领法规》参加马歇尔计划,其鲁尔的煤、钢由与会国代表组成的国际管制机构进行分配。1948.7科布伦茨会议。德国坚决反对占领国提出的制定宪法,举行公民投票的要求。因为这将意味着西部德国正式成为一个国家,从而表明德国正式***。最后商定制定德国基本法,由各州议员组成的议会委员会来讨论制定,然后交各州议会批准,而不是如正式国家宪法那样交由公民投票表决,此外,他们还要求扩大西德政府的权限,缩小盟国的管制范围。美国出于同苏联进行冷战的需要,急需扶植西德来遏制苏联而同意。1949.5.23作为联邦德国成立。
    1946.4苏占区成立德国统一社会党,作为苏占区德国人的主导力量,推行计划经济和企业国有化运动,对苏占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实行与西占区截然不同的改革。1948.3选出由德国统一社会党起主导的人民委员会,批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1949.10苏联驻德军管会把行政权移交给民主德国临时政府。至此,两个德国正式建立。
第三节         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
美国排斥盟国独占日本
背景: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日本从属美国,使日本受美国控制并为其称霸世界政策服务。利用其在太平洋战区的军事优势,单独占领日本,以便战后推行美国的对日政策。苏联借机占领了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千岛群岛。对日独占的两方面:单独军事占领和控制对日管制机构(远东委员会和盟国对日委员会)。1945.9成立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盟军最高统帅司令部,其地位凌驾于日本政府之上。作用:由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并控制了实施对日占领政策的大权,致使这两个委员会没有实权,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美国不仅在军事上,还在对日管制问题上排斥盟国,从而实现了它对日本的独占统治。
民主改革的实施
背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和平民主力量崛起,世界各国人民强烈要求严惩日本军国主义,日本国内人民迅速觉醒,广泛开展争取政治民主权利的斗争。另一方面,日本法西斯专制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格格不入,被美国视为其称霸全球的重要障碍。为了控制日本,美国必须征服日本的统治阶级,然后按照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方式来改造日本。
1945.9纲领性文件《美国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改革基调:非军事化,民主化。
改革措施:(1)解散军队,逮捕战犯;(2)废除压制人民的法律和制度,恢复民主自由权利,五大改革指令:赋予妇女选举权,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鼓励工人的团结和工会组织;促进自由主义教育,废除具有压制性的各种制度;促进经济机构的民主化;(3)整肃军国主义势力,目的是清除阻碍日本归顺的右翼极端分子,促使日本各种政治集团在符合美国利益的条件下重新组合;(4)制定新宪法,确立天皇象征制和国民主权原则,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的“三权分立”制度;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尊重和保障国民的权利;(5)解散财阀,因为垄断资本与半封建生产控制着整个日本的经济命脉,操纵着国家机器,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6)农地改革,确立自耕农土地所有制;(7)教育改革,禁止传授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取消军事训练。
影响:美国占领日本的前期进行的这场重大改革,是具有较彻底的反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反法西斯军国主议性质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资产阶级的继续和最终完成。它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扫除了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种种封建羁绊,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客观上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背景:美国出于称霸全球战略的需要,公开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对苏联进行遏制,导致美苏两国关系全面恶化,开始进入东西方冷战时期。国民党政权必然崩溃,美国对政策行将彻底破产。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迅猛发展,迫使美国决策集团加紧重新考虑其亚洲战略的重点。日本和菲律宾成为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前线。对日政策的转变:多方限制、削弱、打击改为积极帮助、扶植、支持。意义:由严厉到缓和继而转为援助,由赔偿调查变为复兴日本经济,这表明美国开始把日本纳入其远东战略的轨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2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6:01:37 | 只看该作者
完整版本请见附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9-4 13:44:08 | 只看该作者
Thanks a billion! I'm deeply grateful for your sharing this with u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2-28 22:01: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3-1 12:0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iao881121 该用户已被删除
6#
发表于 2009-3-1 12:43:3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3-6 10:2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3-6 12:19:41 | 只看该作者
我顶,我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3-6 13:25:04 | 只看该作者
我狂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3-6 19:31:41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很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7 03:58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