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骥如 1942年生于广西桂林。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1978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1982年沈骥如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学习欧洲共同体问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战略、大国关系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合作研究。获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著作有《欧洲共同体与世界》、《中国不当“不先生”――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另有《论21世纪的中美关系》、《欧元的现状和未来》、《国际战略与恐怖主义》、《世界格局是否会变》等论文百余篇。
中国要加入,就要体面的加入
主持人:沈老师您好,7月7号到9号,在日本北海道举行的八国峰会已经顺利闭幕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增强也再一次透过这次峰会体现了出来。中国自2003年参与八国峰会对话以来,一直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有关八国集团是否应该吸收中国的热议也很多,在这次峰会上中国抢了很多的风头,几乎所有的问题没有一样能离得开中国,这次峰会已经成为第一届G9峰会,请沈老师谈一谈G8峰会是不是应该邀请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加入,中国是不是应该加入G8呢?
沈骥如:八国集团该不该吸收中国,中国该不该加入八国集团,这个要从全球的大背景来看。过去是七国集团,当时70年代,发展中国家还都是相当落后,全球经济的主导权完全掌握在7个工业化国家当中。当时他们为了应付经济上的一些挑战,比如经济衰退、金融问题,西方七国形成了这样一个机制,就是七国峰会。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逐渐地加入了这个机制,就成了现在的八国首脑峰会。
但是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逐渐兴起,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这样大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纷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改革。经济走上了快车道。尤其突出的是3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全世界公认的成绩。去年中国的经济规模是世界第四,今年有可能超过德国,就是第三,也就是在美国、日本之后就是中国。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另外印度也不能忽视。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一个发展中大国。所以国际上的评论,包括八国集团里面的很多智囊和官员,甚至是政府领导、国家元首,都主张要吸收中国。第一个问题就是八国该不该吸收中国,我觉得越来越明显,如果八国机制没有中国的参与,全球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过去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八国的经济总量还要占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现在据他们自己的一些分析,只占不到60%了,而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这五个国家,八国的人口占世界的十分之一,这五个发展中国家要占世界的42%的人口,经济总量上升到12%了。其中中国大概就要占这五个国家的一半。
另外,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以及其他许多人类面临的共同的挑战,像能源问题、粮食问题和严重传染病问题,所起的作用都是非常突出的。因此,现在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八国难以应对全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的挑战,必须有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共同参与协商、协调,才能够应对这些挑战。所以八国本身机制构成上的缺点,就是它过分集中在发达工业化国家,而这已经落后于时代的现实了。因此,如果要很好的应对全球问题的挑战,就应该考虑吸收新兴发展大国,特别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
再次,如果八国以及八国机制本身的需要来看,也是应该吸收中国的。去年在德国召开的八国峰会上,FaGuo总统、英国首相、德国总理都主张扩大八国集团的机制,有的主张把“8+5”的对话机制形成制度化,还有的如FaGuo主张干脆把中国、印度这些国家吸收进来,当然有的是一次吸收进来,有的是先中国、印度,八国变十国,然后慢慢地吸收另外三个,变成13国,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但是从中国方面来说,中国该不该加入呢?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分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从这次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五次出席八国峰会,中国一直很积极地参与和八国集团的对话,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在这样的一个有全球影响的对话平台上,中国可以提出我们对于一些当代国际问题和重大挑战的看法。也就是说,对全球经济、政治、安全以及人类面临的各种共同的挑战,我们要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要有我们的话语权。如果我们不去,就不能捍卫我们的利益,也不能够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样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是不利的,对世界和平和发展也是不利的。所以我们积极参加八国框架里面的南北对话,这也是没有疑问的。
但是是不是要很快地成为它的成员国,我觉得不必刻意地追求,因为现在的八国集团机制有一些问题,第一,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就是一个几个大国的领导人的对话平台,就是对话、磋商和协商,对某些紧迫的问题,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还是安全的,大家发现问题,然后磋商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来协调。但是它开了会以后发表的声明和宣言是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因为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没有常设的秘书处,也没有条约法规,等于是一个“君子对话”的地方。所以,过去叫“富国俱乐部”,它是联合国的一个补充机制。
联合国190个国家在那商量问题,不容易达成一致。发达国家在一起,比较容易对某些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共同协调、促进联合国进一步的解决这个问题。而联合国是有立法权的,它是一个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具有最高权威性和最广泛代表性,是解决全球安全和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最高权威的国际机构。它所签订的协定或者立法,是有约束力的。比如《海洋法公约》、《南极条约》,以及联合国下属的一些机构签署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核不扩散条约,这些都是有法律约束力的,八国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它只是一个补充机制。所以我们中国参加进去,就是去表达我们的意见,并不是要去立法。所以,这就不用着急了,至于我们以什么形式来参加,就不是很重要的了。
外交部长助理崔天凯2006年曾经谈到中国现在和八国集团的关系,他说我们有舒适度,八国也有舒适度,舒适度是什么呢?既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又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受约束。因为它没有立法权,不是硬性的组织。这样中国和各种国际区域组织开展合作,我们是持开放态度的。合作的模式不一定是固定的,不一定是统一形式的,中国注重效果,而不要重视我们是不是正式成员。因为在八国南北对话机制当中,因为没有法律效应,所以正式成员和非正式成员一样都可以表达意见。另外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不是富国,所以“富国俱乐部”参加进去,中国的地位就会出现问题了。因为从俄罗斯的参加来看,俄罗斯“入团”以后,八国就经常批评它、谴责它,说它没有民主、****,所以它在里面处于特殊的地位,等于是一个“小媳妇”,日子有时候是不太好过的。我们如果要参加,我们应该吸取经验,要参加,就要堂堂正正地有自己的实力的参加。
“富国俱乐部”也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理念,不能搞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歧视,应该是平等的、互信的、互利的、合作的,这样我们参加进去,我们才能非常的舒适。刚才我引用的崔天凯的话,我们和八国都会有舒适度,这个舒适度的形成不是取决于中国,而是取决于八国能不能克服冷战思维,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能不能克服冷战思维,摒弃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歧视,能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成员国。因此,在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以前,中国不急于进去,进去了反而舒适度没有了,反而要吵架,他要批评我们,我们得反批评。这样的话,就不是在解决全球问题,而是在搞意识形态争论了,这样就没有舒适度了。
我们一方面积极地和他们对话,但是,并不谋求一定要成为正式成员。我们更重视的是效果,而不是形式。所以,随着世界经济形势进一步向全球化方面发展,世界多极化的格局越来越明显的趋于成熟,中国的经济实力、政治影响也会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就越清楚。请不请中国参加,成不成正式成员国,是关系到八国机制能不能发挥全球影响的一个大问题。所以八国自己看着办吧,他们什么时候放下架子,能够平等地对待中国、俄罗斯和印度这样一些不是西方集团的国家,能够平等相待,不搞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歧视了,那个时候他们邀请中国加入,我想我们中国也不会拒绝的。所以我人为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看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