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7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体系与国际格局 资料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3 15:2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pan style="FONT-SIZE: 12px">世界体系与国际格局 <br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r />一.“三十年战争” <br /><br />16世纪以来,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各国矛盾,教权与王权矛盾重重。英国,丹麦,瑞士和德意志的部分诸侯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快,且新教势力比较强大。西班牙,波兰,奥地利及其他德意志诸侯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天主教国家。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的爆发是由宗教问题引起的,但宗教因素在战争中很快不是主要因素。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国际秩序。 <br /><br />1. 战争起因 <br /><br />宗教改革。1555年9月,《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以皇帝为首的旧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中央集权势力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的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1608年,“新教同盟”成立,巴拉丁选侯为领袖。1609年,“天主教联盟”,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 <br /><br />德意志问题复杂化,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间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君主争权拓土的斗争。 <br /><br />战争直接原因:皇帝马提亚(1612—1619)对波希米亚(捷克)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波希米亚保有较大自治权,议会和新教教会继续存在,皇帝则试图保持天主教势力在波希米亚占统治地位。1618年,波希米亚王位空缺,马提亚违背“大诏书”,任命天主教徒菲迪南公爵担任国王,****新教徒。新教徒反对,矛盾激化。5月23日,“掷出窗外事件”。 <br /><br />2. 战争进程: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5;丹麦阶段:1625—1629;瑞典阶段:1630—1635; <br /><br />FaGuo—瑞典阶段:1635—1648 <br /><br /><br /><br /><br /><br />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br /><br />1548年10月,两个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br /><br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要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 <br /><br />a.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 <br /><br />b.宗教关系的定位 <br /><br />c.德意志国家体制的约定 <br /><br />评价:和约是在新教势力占有时的情况下缔结的,内容反映了这种势力的对比。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帝国被迫承认各诸侯国有独立的外交权,政治上***,更处于一种分崩离析的境地。皇帝建立统一帝国和恢复天主教在欧洲统治地位的企图彻底破灭了。西班牙的势力被极大削弱,优势地位不复存在。FaGuo“天然疆界”的要求部分得到实现。瑞典得到波罗地海和北海沿岸的最重要港口以及易北河和威悉河的入海口,增强了实力,成为北欧强国。和约调和了旧矛盾,也造成了新的不均与矛盾。FaGuo引起英国,荷兰的嫉恨,为英法交恶,法荷相仇埋下种子。瑞典引起丹麦和北德各邦的敌视,战事不断。奥地利向民族国家发展。奥法分割下的意大利各邦不断掀起建立民族国家,实现统一的革命浪潮。俄国和东欧诸国也逐渐参与到欧洲的政治斗争中。欧洲没有出现稳定局面,各国的兴衰更替通过战争进行。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和约对近代国际法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和会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为近代以后的国际会议提供了初步经验。其次,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循的准则。这些原则也成为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内容。此外,和约出次规定了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对违约国可以实行集体制裁。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和约签定后,在欧洲开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驻外使节,进行外事活动。国际法是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与发展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成为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起点。 <br /><br /><br /><br /><br /><br />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的欧洲局势 <br /><br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经过FaGuo和西班牙战争,三次英荷战争,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奥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奥普战争,七年战争等数次战争,欧洲始终保持均势。FaGuo在大陆占有优势,但是海上霸权在英国,英国“光辉孤立”,维持大陆均势。FaGuo大革命时,均势被打破。</span>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6-4-3 15:27:47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2px">第二节 维也纳体系<br /><br />一.? ?? ???维也纳会议<br /><br />打败拿破仑后,1814年9月,维也纳会议召开。英,俄,奥,普四国主持。英,奥,法的要求大体限于欧洲大陆领土均势格局的确立,与扩张不断的俄国矛盾。<br /><br />波兰—萨克森问题;德意志问题;意大利问题;土耳其问题;其他问题:黑奴贸易,各国原则上同意废除,根据各自情况,自行决定实施日期。制定国际河流管理制度,确定国际客流 向各国商船开放,贸易通航自由无阻原则。通过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公约,明确外交代表的三个等级:大使,教皇使节或圣使,特命全权公使,代办。<br /><br /><br /><br />二.? ?? ???神圣同盟<br /><br />1815年9月,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在巴黎订立《神圣同盟条约》<br /><br />《神圣同盟条约》是维也纳体系的一个补充。但它没有为签字国规定明确的军事义务。单就其内容看,尽管声称各君主彼此应相互救助,但并不是个具有严格法律意义的,载明缔约国权利和义务的同盟条约,而像是宣传基督教仁慈,友爱,互助精神的宣言书,提倡以基督教的教义作为处理君主与上帝,君主与君主,君主与臣民三种关系的基本准则。<br /><br />同盟实际上维护维也纳体系的现状,特别是维护君主专职政治秩序的产物。神圣同盟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它是欧洲专制君主特别是东方三大专制君主的互助同盟。它从精神上把各国君主联合起来,为合力镇压革命与动提供了一个连接的纽带。<br /><br /><br /><br />三.? ?? ???四国同盟<br /><br />1815年11月20日,英,俄,普,奥同路易十八签定了第二次巴黎和约。条约的签定表明,在维也纳体系创立之初,防止FaGuo重新出现旨在推翻维也纳秩序之政权,仍然是列强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一。这说明条约的目的是具体的,实际的。虽然这一基础因FaGuo加入而淡化,但条约所确定的定期的多边外交协商的安排,却有重要意义。由于五大国定期开会,处理共同问题,试图取得一致意见,因此形式上又叫做欧洲大国的协调,或欧洲协调,在当时叫做“会议外交”。该体制对以后国际关系有着深远影响。大国通过这种“会议外交”,能及时就影响各国共同利益的事项或突发事件进行沟通,并采取相应措施,也有助于各大国以相互妥协的方式,缓冲彼此之间的矛盾,形成暂时一致或多数一致的意见。从其后欧洲协调的实践看,它的主要作用主要是维护反动秩序,调和列强矛盾,因此,客观上增强了维也纳体系的稳定程度。总之,欧洲协调的目的是为了谋取欧洲大国间矛盾的妥协,进行种种政治交易,签定秘密条约,维护大国的利益,保持强权政治。<br /><br /><br /><br />四.? ?? ???对维也纳会议及其体系的评价<br /><br />第一次巴黎和约和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它为欧洲大国间的关系创造了政治军事力量的平衡,使欧洲大国大体上形成了一种领土均势,这是均势的最重要含义。维也纳会议所做出的欧洲领土安排,首先是为了防止FaGuo东山再起构筑的一道安全堤坝。同时,会议所进行的地缘政治安排,还使得在中欧出现了德意志联邦,使俄国的势力局限于东欧,让英国把扩张重点放在海外,使其履行其维持欧洲均势的作用。<br /><br />维也纳会议所追求的力量平衡,只是在各大国之间谋取力量对比的饿大致平衡,而非绝对的平衡。平衡与均势只能是暂时的,相对的。认为通过建立国际政治权力均势,就可以导致欧洲的安宁与繁荣,是一相情愿。现实的估计政治中,国家追求的不是均势,而是权力的均势。<br /><br />主张恢复均势的维也纳会议的政治家们也是复辟派。他们承袭18世纪王朝外交的伎俩,把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看作是国际关系的原则。他们无视FaGuo革命以来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愿望和对民主的追求,而把小国当作进行政治交易的筹码。<br /><br /><br /><br />五.? ?? ???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梅特涅时代)<br /><br />欧洲协调运转的基础。梅特涅致力于协调,构筑了所谓的梅特涅体系,是为维也纳体系的缩影。梅特涅的政策事实上主导了维也纳体系的运转,所以1815年后的十余年时间被称为梅特涅时代。<br /><br />梅特涅思想和政策的特点是,信奉保守主义,坚持正统主义原则,强调君权神授,反对自由主义和革命思想的传播,主张现实主义的利益原则,竭力维持大国均势,鼓吹对外干涉他国内政等。其中,镇压民族**运动,贯彻神圣同盟互助原则的观念占很大比重。<br /><br /><br /><br />1.? ?? ?? ?? ? 亚琛会议<br /><br />1818年9月,盟国与FaGuo在亚琛召开会议,解决驻军,赔款等问题。<br /><br />以梅特涅外交为代表的反动政策主导了维也纳体系,援引亚琛会议的精神,干涉他国内政,镇压革命运动。英国由于拒绝承担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在维护正统秩序方面逐渐游离于维也纳体系之外,所以,亚琛会议之后维也纳特系几次运转,主要表现为奥,俄,普法的协调一致。这表明维也纳体系在启动之处,就内含了***的因素。<br /><br /><br /><br />2.? ?? ?? ?? ? 特洛波会议<br /><br />那布勒斯斐迪南一世同意用奥地利的标准限制本国的宪政发展,将那布勒斯纳入维也纳体系。1820年7月,那布勒斯爆发烧碳党领导的起义,斐迪南被迫颁布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宪法。<br /><br />1820年10月,列强在奥属西里西亚的特洛波开会协商意大利问题。11月,《特洛波议定书》提出两条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一是如果革命使一国的内部统治完全发生改变,则该国政府将被排斥于同盟之外;二是如一国的宪政变革威胁了邻国的安全,同盟各国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力进行干涉。<br /><br /><br /><br />3.? ?? ?? ?? ? 维罗纳会议<br /><br />1820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派去讨伐美洲革命的军队起义,要求恢复1812年革命宪法。1822年10月于意大利维罗纳召开,讨论干涉西班牙革命问题。俄,法,普,奥一致同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方式为列强共同支持FaGuo武力干涉。1823年4月,法军进入西班牙,5月,占领马德里,镇压了革命。</span> <br />
3#
 楼主| 发表于 2006-4-3 15:28:57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2px">六。??维也纳体系的危机<br /><br />1.欧洲列强对拉美独立运动的不同反映与门罗宣言<br /><br />通过维罗纳会议,神圣同盟支持西班牙征讨拉美独立政权的行动,并积极策划直接干涉拉美革命。其动机为:一是将一切民族解放运动视为对维也纳正统秩序的挑战;二是对拉美独立政权的共和政体的仇视;三是趁机扩大在拉美的市场,或攫取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br /><br />英国实际持反干涉政策。英国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在中南美洲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不但垄断了拉美的市场,也将拉美变成重要的原料供应地,并获得了一系列贸易和投资特权。英国也担心列强在干涉中将西班牙殖民地据为己有,不利于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和海洋霸权。在欧陆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但英国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海洋霸权对神圣同盟的干涉行使“否决权”。<br /><br />1823年12月2日,门罗宣言。门罗宣言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维也纳体系已陷入***的危机,也表明维也纳体系的作用范围受到限制,被排斥于美洲体系之外。<br /><br /><br /><br />2.欧洲民族**运动的发展<br /><br />1830年FaGuo七月革命。1830年8月,比利时革命。10月,宣布独立。这削弱了荷兰在欧洲体系中的意义。1831年6月,萨克森—科堡的利奥波德亲王获得比利时独立,即利奥波德一世。11月15日,五强在伦敦签定议定书,承认比利时完全独立,并宣布比利时为永久中立国。1831年3月,俄国出兵波兰,将波兰并入俄国版图。<br /><br /><br /><br />3.东方问题的凸现<br /><br />东方问题源于奥斯曼土耳其的衰落,故其本质是列强对土耳其帝国的侵略和争夺,特别是对土耳其领土的蚕食,及这种侵略和争夺欧洲国际关系,特别是对欧洲大国均势的影响。东方问题影响大国均势的主要因素:一是领土均势因素,因为维也纳体系没有对土耳其的领土做出安排和保证;二是地缘政治因素。前者主要表现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后者主要体现为对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控制权的争夺。<br /><br />1821年3月,希腊本土爆发反土耳其苏丹统治的民族起义。1822年1月13日,宣布希腊独立。神圣同盟在维罗纳会议上谴责希腊起义。英国支持希腊起义,1823年3月25日,英国承认希腊独立。<br /><br />1826年4月,英俄《彼得堡议定书》。1827年7月,法加入英俄协调。三国《伦敦条约》强制土停战。普奥孤立。神圣同盟对英一致协调体的解体,维也纳体系已经四分五裂。1830年2月3日,英法俄《伦敦议定书》,废除土对希腊的宗主权,宣布希腊独立,受三国保护。希腊成为独立民族国家。1840年7月,英俄普奥土签定第一次《伦敦协定》协定使俄过在土享有的优势受到削弱,法埃在近东的地位也遭到打击。1841年7月,英法俄普奥与土签定《伦敦海峡公约》,条约的多边性质将两海峡置于国际共管的地位,从而排除了由俄国单独控制的可能性。<br /><br /><br /><br />七。<br /><br />?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br />1.1848年欧洲革命<br /><br />二月革命对维也纳体系的含义,不仅是在原则上推翻了反FaGuo大革命的正统秩序和反FaGuo霸权主义的均势秩序,更在于它在事实上为FaGuo民族扩张主义势力的崛起扫清了道路。<br /><br />1849年2月,罗马推翻教皇的世俗政权建立共和国。波拿巴则借机扩张势力,将军队开进罗马,恢复了教皇的统治,加强了FaGuo在意大利中部的势力。俄普奥先后承认法兰西共和国和第二帝国。维也纳条约体系对FaGuo的束缚正走向解体。意大利,奥地利革命先后被镇压。欧洲正统秩序瓦解在即。<br /><br />2.克里米亚战争<br /><br />战争的导火索为圣地问题。1842年,FaGuo要求恢复对圣地教堂的管<br /><br />法俄争执再起。1852年2月,土苏丹迫于FaGuo压力,同意把伯利恒教堂的钥匙交给天主教会掌握。俄以苏丹偏向FaGuo为由,向土施加压力,企图索取更多的权益,重新恢复俄在东方问题上的优势地位。1853年5月5日,苏丹被迫承认东正教会在圣地的主要地位。但俄进而要求土签定条约:确定由俄国保护土境内的东正教会和所有1200万东正教徒。<br /><br />1853年6月1日,俄对土不宣而战。1853年10月,土对俄宣战。11月,俄正式对土宣战。1854年1月4日,英法联军占领克里米亚。1856年3月30日《巴黎和约》。俄国遭到削弱,反法一致的联盟彻底瓦解,欧洲均势格局也暂时有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居优势的均势。维也纳体系走到尽头。</span> <br />
盛情米兰 该用户已被删除
4#
发表于 2006-4-7 21:25:0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2 21:5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