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FONT-SIZE: 12px">世界体系与国际格局 <br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r />一.“三十年战争” <br /><br />16世纪以来,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各国矛盾,教权与王权矛盾重重。英国,丹麦,瑞士和德意志的部分诸侯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快,且新教势力比较强大。西班牙,波兰,奥地利及其他德意志诸侯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天主教国家。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的爆发是由宗教问题引起的,但宗教因素在战争中很快不是主要因素。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国际秩序。 <br /><br />1. 战争起因 <br /><br />宗教改革。1555年9月,《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以皇帝为首的旧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中央集权势力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的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1608年,“新教同盟”成立,巴拉丁选侯为领袖。1609年,“天主教联盟”,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 <br /><br />德意志问题复杂化,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间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君主争权拓土的斗争。 <br /><br />战争直接原因:皇帝马提亚(1612—1619)对波希米亚(捷克)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波希米亚保有较大自治权,议会和新教教会继续存在,皇帝则试图保持天主教势力在波希米亚占统治地位。1618年,波希米亚王位空缺,马提亚违背“大诏书”,任命天主教徒菲迪南公爵担任国王,****新教徒。新教徒反对,矛盾激化。5月23日,“掷出窗外事件”。 <br /><br />2. 战争进程: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5;丹麦阶段:1625—1629;瑞典阶段:1630—1635; <br /><br />FaGuo—瑞典阶段:1635—1648 <br /><br /><br /><br /><br /><br />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br /><br />1548年10月,两个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br /><br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要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 <br /><br />a.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 <br /><br />b.宗教关系的定位 <br /><br />c.德意志国家体制的约定 <br /><br />评价:和约是在新教势力占有时的情况下缔结的,内容反映了这种势力的对比。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帝国被迫承认各诸侯国有独立的外交权,政治上***,更处于一种分崩离析的境地。皇帝建立统一帝国和恢复天主教在欧洲统治地位的企图彻底破灭了。西班牙的势力被极大削弱,优势地位不复存在。FaGuo“天然疆界”的要求部分得到实现。瑞典得到波罗地海和北海沿岸的最重要港口以及易北河和威悉河的入海口,增强了实力,成为北欧强国。和约调和了旧矛盾,也造成了新的不均与矛盾。FaGuo引起英国,荷兰的嫉恨,为英法交恶,法荷相仇埋下种子。瑞典引起丹麦和北德各邦的敌视,战事不断。奥地利向民族国家发展。奥法分割下的意大利各邦不断掀起建立民族国家,实现统一的革命浪潮。俄国和东欧诸国也逐渐参与到欧洲的政治斗争中。欧洲没有出现稳定局面,各国的兴衰更替通过战争进行。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和约对近代国际法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和会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为近代以后的国际会议提供了初步经验。其次,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循的准则。这些原则也成为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内容。此外,和约出次规定了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对违约国可以实行集体制裁。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和约签定后,在欧洲开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驻外使节,进行外事活动。国际法是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与发展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成为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起点。 <br /><br /><br /><br /><br /><br />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的欧洲局势 <br /><br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经过FaGuo和西班牙战争,三次英荷战争,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奥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奥普战争,七年战争等数次战争,欧洲始终保持均势。FaGuo在大陆占有优势,但是海上霸权在英国,英国“光辉孤立”,维持大陆均势。FaGuo大革命时,均势被打破。</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