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1>国际关系学院2002年“起点杯”项目</h1><p></p><h2>课题名称:透视非传统安全对中国国家全的挑战及应对策略</h2><p></p><h3>课题负责人:崔守军<br />课题组成员:崔守军 张滨阳 刘建军 <h3><p></p><h2>透视非传统安全对中国国家安全的挑战及应对策略</h2><p>绪言…………………………………………………………………………………………崔守军<br />第一章 非传统安全内容概述……………………………………………………………崔守军<br />第二章 生态安全与中国国家安全………………………………………………………崔守军<br />第三章 民族分离与中国国家安全………………………………………………………张滨阳<br />第四章 经济安全与中国国家安全………………………………………………………刘建军<br />第五章 有组织犯罪与中国安全…………………………………………………………张滨阳<br />结论…………………………………………………………………………………………崔守军<br />绪言<br />自冷战结束以来,随着民族国家间相互依存的加深,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非传统安全对国家安全的挑战日益彰显。这一事实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只注重各个孤立因素(如国际恐怖主义、生态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等),而未从一个整体、宏观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未辨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辩证关系以及从中国国家战略利益角度提出对综合安全中非传统安全的应对策略。本课题的现实意义在于以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为着眼点,从这一现实目的回答中国应如何应对非传统安全的挑战。第一章非传统安全内容概述<br />一、安全以及国家安全的概念<br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和《韦伯词典》的解释,安全就是不存在威胁和危险。人们通认为安全不单涉及客观现状,而且还涉及一种心态,即所谓的“安全感”(a sense of security)[1](P.1062)。从这个角度来说,安全状态包括连个方面,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而主观方面则是人们的心态。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诺?沃尔夫斯(Arnold Welfares)在《冲突与合作》中指出:“安全,在客观意义上,表明对所获得价值不存在威胁,在主观意义上,表明不存在这样的价值会受到攻击的恐惧。”可见,所谓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2]。<br />英国学者曼戈尔德(Peter Man gold)在《国家安全与国际关系》中指出,从词源上“国家安全”是个美国概念,“国家安全”的现在用法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李普曼(WalterLippmann)1943年著作《美国外交政策》中[3](P.2)。以安全这个基本含义为基点,加以引申,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即“国家安全”就是国家不存在危险或不存在对国家的威胁。<br />二、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内*<br />长期以来,人们讨论安全问题,集中于以军事安全为主的传统安全领域,界定的安全主体是国家,因此取得国家安全需以消除外部军事威胁或者维持力量势作保障。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和地区国际事务领域呈现出两大趋势——追求经济发展和寻求权保障。在各国和国际社会之间不同程度的相互开放中,国际关系已从冷战后期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发展到国内事务与国际事务之间“循环互动”和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的“相互依赖”、“互为作用”的新阶段,国安全的内*与性质也逐渐发生变化:安全角色既有国家的,也有非国家的;安胁的来源更为多样,包括外部和国家或地区内部;保障安全的手段远不止军事方面,逐步扩大到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社会等领域。于是,在西方一些研究安全问题的学者、专家针对冷战后安全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提出了“非传统安全”的概念,以区别于冷战时代的“传统安全”概念。<br />所谓“传统安全”,是指传统的以政治、军事为核心的安全观,具体包括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军事、军备、军控、裁军等传统的安全问题。冷战时期人们对安全内*的定义比较单一,安全观念深受以摩根索为代表的经典现实主义的影响,认为外部军事攻击是对国家生存的经常性、压倒性的威胁,这种狭隘的安全内*深受冷战的时代局限。<br />非传统安全的内*十分广泛。所谓“非传统安全”,是指传统安全以外的安全问题,具体的讲,包括经济安全(又如包括金融安全、贸易安全、货币安全、财政安全等多种)、信息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跨国犯罪与安全、核扩散与安全、民族主义与安全、移民与安全社会矛盾与安全等等。如果其中任何一种安全失控,都会波及其它,国家安全乃至国家存在都将成为问题。[4](p60—61)在今天和未来的21世纪,人类面临一系列复杂而紧迫的全球性安全问题,如民族矛盾、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全球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等,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的取向将日益在国际社会中体现出其重要性和合理性<br />三、非传统安全产生的背景<br />1、全球化的加速发展。非传统安全是全球化扩张后果的一部分。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并非自古就有。冷战结束后,由于全球融为一个大的经济市场,而不再是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平行的市场,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金融、资本、投资活动大大加强,随之带来人和技术的流动促进了地区间的交往,使各国间的相互影响能力大为加强,相互依赖成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指出,“相互依赖指的是国家之间或者不同国家中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形。”[5](28)宣称“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5](P.l)<br />2、国际关系本身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上个世纪的下半叶,国际格局以苏美两大军事和经济集团的对峙为特点,关系紧张但相对单一和明了,各国的安全观念完全局限于军事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对抗。冷战结束后,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潜在的结构性变化已经日趋表面化,国际关系在总体缓和的形势下却又融入了更加多元、复杂的内*,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问题彼此交织、相互影响。如果其中任何一种安全失控,都会迅速波及其他,国家安全乃至国家存在都将成问题。<br />3、各国开放程度的提高。20世纪70年代,英国在的“撒切尔主义”以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来治理经济,废弃“凯恩思主义”,实行“新自由主义”。在美国,“里根主义”更是大行其道,芝加哥“供给学派”的“货币供应派经济学”位美国经济的在创新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成为克林顿事期享受经济繁荣的坚实基础。<br />4、信息化对世界影响作用的加深。信息是一种资源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以网络为载体信息化的发展,对非传统安全的传播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br />四、非传统安全的几个特点:<br />1、传统安全基本上来自外部,非传统安全往往来自内部、内部与外部的相互作用及外部。<br />2、从国际关系角度讲,传统安全表现为双边关系或同盟之间的关系;非传统安全则来自地区性和跨国性问题,甚至是全球性问题。<br />3、传统安全的解决方式或抑制问题爆发的方式主要通过武力较量,以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解决的结果往往是以邻为壑、一方之所失为另一方之所得的零和关系;而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是靠武力解决,是靠一种多边关系,它所涉及的国家之间是一种有利益冲突的合作关系。相应的解决结果也就是互谅互让、各有所得的多赢关系。<br />4、在传统安全领域,主权是绝对的,是不受任何制约的,各国都以“绝对主权主义”为自己的理论支撑;冷战后,国家的主权受到约束,各国也渐渐的在不同程度上接受“相对主权主义”,国家的主权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约束,要进行部分的让渡,故而,“协约让渡”是解决非传统问题的前提。<br />5、非传统安全具有潜在性、扩散性爆发性和关联性。而传统安全主要集中在某个具体的领域,如土地、水资源等等。<br />五、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辩证关系<br />尽管非传统安全因素的重要性在增加,但应该说,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尚未从战略原则、目标、手段方面制定系统全面、应对有力的一套有效方法。之所以出现如此状况,原因在于不同国家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地位界定上不一致,有的面临的传统安全威胁突出一点,有的则主要考虑传统安全威胁。传统安全往往以对抗的形式出现,而非传统安全则强调合作,在它们之间保持某种均衡状态,事实证明非传统安全问题有助于传统安全中争端的解决。<br />就中国而言,非传统安全地位的上升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的环境以及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内环境是密切相连的,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但中国维护传统安全的必要性仍然极大,并且传统安全仍将国家安全的重要地位。中国不会偏离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但经济的发展需要充分而有效的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应该说,中国完善的安全战略应是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并重。<br />六、新的安全观念:综合安全<br />所谓“综合安全”(Comprehensive Security),是一种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内容广泛的安全。它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从安全的内*上看,是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总和;第二,从行为主体来看,是既包括民族国家,也包括其他非民族国家单元在内的多种行为体的共同安全。因此,安全因素多样化、安全利益多方化、安全关系多边化、安全问题国际化,是今后国家外部安全格局的演化趋势。新的“综合安全观”正在形成,这体现在1、解决国际安全问题越来越趋于“多边化”,靠建立地区或全球霸权及奉行超级均势强权的“单边主义”来保障国家安全己行不通。冷战后,国家安全成为许多国家对外政策关注的焦点,就在于安全利益的“互动性”和“共同性”在不断的增大,研讨和解决国际安全的多边化便是大势所趋,形成多边安全协调、预防机制与安全保障力量格局均衡化的要求也正在被提上日程。2、合作安全将成为各国调整和构筑稳定可信的安全关系与安全格局的主流。建立信任而不是加强猜疑,寻求共同的安全利益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对别国的军事优势已扩张本国的利益,加强和扩大合作而不是进行对抗和遏制,防止战争爆发而不是赢得战争,将是未来国际安全关系和格局的发展趋势。<br />七、非传统安全的挑战难以回避<br />非传统安全强调安全目标不只限于本国的安全,相反,为了确保本国的安全而将眼光投的更远。它把个人安全、国家安全和全球安全利益紧密的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内容广泛的安全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消除了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的一些界限,非传统安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局,考验各国政府制定内外政策智慧。如果不考虑外部环境,那么无论怎么努力制定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这种努力都有可能会在世界性潮流中失败。 </p><p>[1]Webster’s Ninth,New C0llegiate Dictlonary,<br />[2]Arn01d Wolfers:Discord and C0llaboration.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2.<br />[3]Raymond Aron,Peaceand War:A Theory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s.Translated bvR1Chard Howard and Annette Barker Fox,Garden City,New York,Doubleday,1996.<br />[4]吕有志重新审视中国的安全环境世界经济与政治[J],2000(06).[5][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亲.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M].林茂辉.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br />因非传统安全内容非常广泛,本课题难以面面俱到,故从中国视角出发,选择对中国影响最为深刻的四个方面展开论述。(1)民族分离与中国安全;(2)经济安全与中国安全;(3)生态安全与中国安全</p></h3></h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