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0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日海上对垒评论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2-4 00:1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战后的日本由于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北约国家的援助建设,海军建设无论是在规模、实力、质量上都发展的十分迅速;由于在战前便拥有十分雄厚的舰艇设计经验、技术实力和科技储备,在上世纪的50年代中后期,日本就能自研水面、水下作战舰艇了,并在随后的20年进一步的扩展旺盛。至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时,海军所需的所有舰艇除了部分武器项目仍需要依靠美国的支持外,其他的基本都能够自己研制,且更新、发展速度快,技术含量高,作战能力强,无论是何时研制的装备若在当时的世界科技发展领域都代表着最上一层的先进水平。进入90年代后,日本海军为了惯切“海上歼敌”作战指导思想,尽快实现“走向远洋”为主的作战构想,泥补水面作战和海上防空作战能力差的弱点,开始投入巨资研制、购买和生产装备了大量远洋作战武器,企图到21世纪初,使其常规舰艇的总吨位、单舰吨位、舰龄及整体作战能力都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作战力量之一。此时发展起来的“金刚级”“春雨级”“大波级”亲潮“级潜艇等先进装备便是这一思想下的产物。要说在90年代以前,日本海军是为了防御可能性来自前苏联北方是入侵而发展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海军防御力量,到还合情合理。但苏联已经解体,原先来自北方的威胁也已一夜消失。理论来说,日本应该方缓或削减自己的军事力量才对,但从最近10年来日本出台的防卫发展计划来看,日本军方在该方面面不但没有任何裁军的迹象和想法,反而在军事上的建设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装备更新速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br>  
<br>  这和其以往一贯主张的防御、自卫思想似乎一点也挂不上钩;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经过13年的不懈努力之后,已经不再满足于以前的冷战时期指定的保守自卫战略防御方针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功换防,以先发制人的策略来代替他们自认识已经无任何意义的防御思想。其军事战略将由“本土防御型”向“海外干预型”,“先发制人型”逐渐转变。近年来,日本特别重视发展海空力量,坚持以“海空优先”为指导原则,不断提高自卫队现代化水平,致力于建成一支“规模精干、质量充实”的军队。特别是“9·11”事件后,日本政府借机出台出兵海外3项法案,派遣战舰赴印度洋,为美军提供支援,以满足由近海不断向远海推移的海上作战需要,逐步形成远洋作战能力。这一危险的信号,暗示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即将复活,并且将以尚为待定的未来超级大国为竞争对象,以从中寻找借口为自己的军事力量扩充做铺垫,进而大力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为以后不可预料的一切做准备。
<br>  
<br>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中日两国很有可能在未来某个时间段发生战争冲突。日本是一个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90%的资源都需从外国进口,以此来支撑本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而进口的主要途径就是海上运输,比如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等。这当中又以南海海域和马六甲海峡尤为重要。日本若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南海一带是又是其毕经之地,但该地区又是中国的管辖领域。我们假设未来中日两国在某方面发生了严重冲突(比如说钓鱼岛问题),中国为了在经济上首先拖跨日本,很有可能会先控制住这一地区的主动权,切断日本的航运路线,在经济上打击日本。对于日本来说,以上情况是绝对无法接受的,因为这样一来,也就等于是把自己的命运交在别人的手里了,经济的发展必将遭受严重的创伤。若等中国政府统一台湾之后,日本在这方面的被动局势将表现的更加明显和急促,其海军必要在保护海上航线安全的方面跟中国海军做出相应的反应,发展步伐将变的更快更强,以此来摆脱未来可能出现的不测之素。在钓鱼岛问题上,虽说中国主张通过和平对话来解决双方在该方面的分歧,但从日本的观点来看,这一设想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两国的战略关系还存在这样一个死结:一方面,日本之所以迟迟不能摆脱“美主日从”框架,就是因为未能实现对华战略和解;反过来,日本之所以迟迟不能建立日中战略信任,就是因为在日美同盟问题上未能让中国安心。通过以上结论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存在着很大的利益冲突,既然和平解决已不可能,也就只有靠大力发展本国的军事力量来阻碍、恐吓、DADAO对方,维护自身的利益。
<br>  
<br>  为了能寻找一个适当的借口大力发展本国的海空军军事力量,日本首先抛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该论随后被其他亚洲以及于中国有着领土争议的国家纷纷效仿,到处传播、报道、鼓吹,都是企图通过某些常理无法达到的片面上的正规的合理手段来达到其某些不为人意的目的,借此想阻止中国的快速发展进而扩充自己的实力。这当中又以日本的行动优为迅速,他们以此为借口在上世纪90年代相继装备了4艘世界上最先进的“金刚”型“宙斯盾”级导弹驱逐舰,10艘村雨级驱逐舰和3艘高波级驱逐舰,此外还有3艘1.35万吨的大禹级大型运输舰(临时可以改装成小型滑越起飞试航母);在潜艇方面,装备了5艘春潮级和6艘亲潮级世界级的潜艇。而为了配合海军的发展需要,海军航空自卫队还购买了50余架F-2型战斗机以及100架P-3C反潜作战巡逻机,该机即可以充当反潜作战,也可以在距敌100多公里远的上空发射美制鱼叉反舰导弹。另外还配备了E-767、E-2型预警机近20架,以及一部分加油机,使其具备了十分强大的远程打击、指挥控制能力,并继续保持着世界第一的反水雷能力和世第二的反潜能力,作战力量堪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br>  
<br>  中国海军的规模目前在世界上排第在三位,主要有北海、东海和南海三大舰队,主力作战舰艇为20多艘导弹驱逐舰和50多艘护卫舰以及60多艘的常规动力潜艇,另有数百艘辅助舰只。其中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3艘,汉III级攻击型核潜艇2艘,?远砺匏沟腒级潜艇4艘,宋I/II级潜艇8艘,明级20艘,其余的都是较老式的R级潜艇,性能比较落后。但登陆舰队却拥有一支庞大的规模,其中4000吨以上的有20艘以上,而中小型的更是数不胜数。日本海上自卫队则拥有62艘大型水面舰艇和数百艘巡逻、辅助舰只。其中驱逐舰42艘、护卫舰20艘。海上自卫队的每个护卫舰队都配备了一艘“宙斯盾”导弹驱逐舰,与常规型导弹驱逐舰搭配,大大提高了舰队整体的防空能力。水下力量有6个潜艇编队,分属潜艇队的2个潜艇队群,下属19艘潜艇;其中16艘用于作战巡逻,2艘作为训练艇,1艘改为实验AIP用。水雷战舰艇27艘,包括2艘6000吨级“浦项”级扫雷支援舰;两栖舰艇包括8900吨大型登陆舰2艘(1艘在建),中型登陆舰5艘(其中“渥美”级2艘、“三浦”级3艘)、小型运输舰2艘,运输艇2艘,共计10艘。
<br>  
<br>  从表面上看,日本海军的水面作战舰艇的数量远不如中国海军。但事实上,其大中型主力作战舰艇的规模却远在中国之上,且在质量上也高出中国很多,这主要是体现在舰艇的年龄、装备以及技术水平上。比如其现役主战舰艇大都是85年以后服役的新舰,现役舰艇平均舰龄甚至比美国海军使用的还低。舰艇的隐身化、垂直发射化、自动化的程度相当高,整体作战水平甚至超过了英法两国。而中国海军目前使用的大都是70年代设计的老舰,比如旅大级驱逐舰和江湖级护卫舰,技术水平低,无防空能力,无直升机,缺少必要的反潜手段,自动化也差,都是前苏联在60年代使用过的一级早已淘汰的装备;虽然中国海军在上世纪90年代急忙补充了2艘俄制现代级、1艘旅海级、2旅沪级、4艘江卫I级和8艘江卫II级护卫舰等一批新一代的现代化舰艇,但总的来说其实力仍不如日本海军作战能力的一半强。但迈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海军的迅猛发展,两国海军的差距也正在逐步缩小,估计到2010年左右,中日海军的实力很有可能持平,在某些方面中国还有可能超出,比如说海用导弹设备、核动力潜艇、防空系统上等等。若单以目前的双方海军军实力对比看,中国海军在某些方面确实仍不如日本海军。假设第二次黄海战争真的爆发,中国也的确没多大的把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也不至于落得像有些日本军事评论专家鼓吹的那样日本海军能在三小时内让中国海军全军覆没的地步,这是不现实的。
<b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6-2-4 00:38:0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海军实力能排在第三???不相信~~这也太乐观了吧
3#
 楼主| 发表于 2006-2-4 03:13:4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海军的规模目前在世界上排第在三位
<br>规模和实力是有区别的,文章说的是规模,就规模而言,中国军队堪称世界第一
4#
发表于 2006-2-4 12:28:06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一旦中日未来十年内的战争恐怕都对中国不利,毕竟羽翼未丰啊,加上美国可能的干预,这样中日的冲突可能有更大变数
5#
 楼主| 发表于 2006-2-4 14:47:14 | 只看该作者
战争不等人,所以现在一定要加快强化军备的进程\r<br>挑战已经越来越近了
6#
发表于 2006-2-4 15:15:2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03:5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