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专访了薄熙来、戴相龙和韩正”
<br>
<br> 刘尚哲第一次来中国是1990年亚运会,当时中韩还没有建交。作为韩国《中央日报》的体育记者,他带着好奇的目光走在亚运村的大街上。“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灰色黑色的,我走在街上特别显眼,虽然面孔肤色和中国人没有差别,但一看鲜艳的衣着就知道我是外国人。”\r<br>
<br> 而1990年代末刘尚哲再次来到北京时,他已经和中国人没有两样了。“有段时间我住在建国门的外交公寓,每次进大门,都被警卫拦住查证件。因为我的外貌、衣服和普通中国人已经没有区别。那些高鼻子的洋人倒省了这个麻烦。”尽管刘尚哲身上的毛衣来自三里屯的服装市场,但记者仔细留意他的无框眼镜、精致发型和爽朗笑声,还是能够感觉到韩国特色。但这种特色恐怕和南方人看北方人、北京人看上海人时说的特色差不多。\r<br>
<br> “北京的好车越来越多了。1998年2月我在北京买了辆捷达。自己懒得开车,就雇了个司机。现在的北京,哪有雇司机开捷达呀,起码也得是奥迪。”\r<br>
<br> 刘尚哲现在是《中央日报》北京支社的社长?韩国目前有三大报,人们简称“朝中东”,即《朝鲜日报》、《中央日报》和《东亚日报》,发行量都在200万份左右。\r<br>
<br> “最近实在忙不过来,报道任务太重了。”由于中国经济对韩国越来越重要,三大报在中国报道方面也展开了竞争。过去一两个月里,刘尚哲和韩国原产业资源部部长一起,对中国部分省市领导进行了专访。“我们在北部选择了辽宁,采访了薄熙来,在中部采访了天津市长戴相龙,在东部采访了上海市长韩正,南边找了广西的省委书记曹伯纯,还采访了海尔集团的张瑞敏、经济学家厉以宁。中国这么大,各个地方的情况和政策不太一样。很多韩国人希望来中国寻找商机,我们希望这些报道能让韩国人了解中国各地的差异。”\r<br>
<br> 从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经贸往来已使两国密不可分。今年7月,韩国总统卢武铉访问中国时说,“每年,韩国人出访最多的国家就是中国。去年,两国互访人数达到了226万人次,比10年前增加了近7倍。”“在经贸领域,我们两国互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去年两国的贸易额超过了410亿美元。最近,中国已经成为韩国企业最热衷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r<br>
<br> 不过,韩国中小企业在中国发展也很不容易。刘尚哲说他看过一个调查,到中国做生意的韩国小企业,70%都亏损或倒闭了,20%能维持下去,真正赚钱的只有10%。\r<br>
<br> 尽管对家乡有些眷念,但刘尚哲显然已经对北京的生活比较习惯。由于公司住房补贴制度的限制,他只能租房。但他认为如果长期发展,还是应该在北京买房。说起北京的房子,他也意见颇多。“北京的房价太高了。我们韩国人都觉得惊讶。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收入并不高,他们怎么买房呀?”\r<br>
<br> “我在中国如何成功”
<br>
<br> 在望京新城的肯德基店里,记者和崔贺麟侃侃而谈,从语言上根本感觉不到他是一个外国人。1980年出生的他,已在中国待了7个年头。1996年父亲被大宇公司派到烟台工作后,他就在那里上中学,后来考上对外经贸大学,现在在北京大学读新闻学研究生。崔贺麟不但中文很好,英文也很棒,今年韩国总统卢武铉访问中国以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问北大时,都是由他担任翻译。\r<br>
<br> 1999年时小崔曾在辽宁电视台“酷酷韩流风”节目任主持人。不过,近两年韩国文化没有以前那样热闹了。崔有些惆怅地说:“好像韩流有些退潮了。”\r<br>
<br> 但他相信,韩国仍有许多产业具有领先优势。“韩国青年人都喜欢做创新的工作。所以,韩国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时尚文化都很发达。”\r<br>
<br> 目前,韩国“朝中东”三大报都开辟了专门栏目,介绍来中国做事的经验和教训,文章名称往往是“我在中国如何成功”、“我在中国如何失败”。有时候,这样的文章甚至能上头版。\r<br>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