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9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西方史名词解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1 22:5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方史专题》名词解释\r<br>第一章\r<br> 1、 军事民主制:(1)由军事首领,长老议事会、民众会组成。军事首领是公举出来的部落领袖,管理宗教事务和裁决争端,战时统帅军队。长老议事会由氏族首领组成,重大问题首先由他们讨论。民众会由部落全体成年男子组成,对作战、媾和、迁徙和推举领袖用呼喊、举手等简单方式进行表决。(2)该制度产生在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产生了剩余,因此就产生了剥削,掠夺临近部落的财产和奴隶就成了部落的经常性职业,该制度就为经常性的掠夺服务,体现其军事性;但该制度仍保留着原始民主的性质,还要进行全体男性公民的表决,又体现了其民主性。该制度使财产分化,长老和军事首领逐渐把权力转为特权,军事首领和议事会的权利不断扩大,民众会的权利不断减小。(3)历史地位:该制度是氏族部落的管理机构走向国家阶级压迫机关的过渡形式,几大古文明都曾经历过这个时期,具有普遍性,在荷马时代后期,军事民主制开始向国家统治机关过渡。\r<br>    2、城邦:是在一个城市及其郊区建立的以公民公社为基础的国家,其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国体采用奴隶主专政的阶级制度。政体的形式各异,曾经采用过公民民主政治、贵族共和政治和僭主政治的政权形式。\r<br>    3、僭主政治: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统治。公元前7-6世纪,希腊有不少城邦出现了僭主政治。总的来说,早期希腊的僭主政治对于肃清氏族制度的残余起到了积极作用。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在打击贵族政治、扶植小农经济和发展工商文化方面有所建树,是民主的扩大,用不民主的方式培养了民主的力量。
<br>4、古典奴隶制:是对希腊、罗马典型奴隶制的通称。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和公元前3-1世纪的罗马在某些地区,奴隶制发展到典型阶段,主要表现为:奴隶成为社会基本生产者;商品性生产占很大比重;实行以私有的小农经济和个体手工业为基础的公民兵制;奴隶主民主共和国或贵族共和国成为普遍的统治形式;文化方面取得相应成就.雅典城邦可作为其代表.
<br>第二章\r<br>1、赛·图利乌斯改革:王政时代的第六个“王”赛·图利乌斯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进行的改革。(1)主要内容是:①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进而规定军事义务和政治权利。规定罗马公民不分平民贵族,而按财产划分五个等级,第五等以下分为无产者。每个等级按规定建立不同数目的军事百人团,其中第一等级建立半数以上的百人团,设立百人团会议,服兵役者都能参加,取代库里亚会议的绝大部分权力②按地域原则划分为4个城区部落,取代3个血缘部落,以地域原则取代血缘组织。(2)结果:初步实现了罗马由氏族制度向国家的过渡,保证了新制度下贵族的权力优势,把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军事义务结合起来,把政治权利给予百人团,使刚刚成立的罗马国家具有军事性质。\r<br>2、古罗马共和制:古代罗马通过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共和制达于完善。由此可见,古罗马共和制的确立是平民反对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共和制总的特点就是罗马共和国国家机构趋于完备,但是仍然保持贵族共和国的性质。(1)国家机构:①特里布大会,是具有最高立法权的公民大会。主要职能是立法、选举保民官和中级长官。②百人团会议,主要职能是决定宣战、媾和和选举执政官等一系列高级官员③元老院,主要职能是决定内外大政,实际是共和国的权力中枢,并且是由新贵垄断的。(2)罗马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以消灭氏族制度的残迹和奴隶主贵族共和国国家的完善而宣告结束。由贵族和平民上层合流而形成的新贵成了罗马国家的主宰。虽然一般的平民在法律上获得了平等的公民权,但并未得到真正的平等权利。平民和贵族的斗争并不曾产生雅典式的民主制度,元老院仍是这个国家的军事大本营,特里布大会远未达到雅典公民大会的权力,而且有产公民的特权还体现在白人团制度上,这个机构始终握有一定的军事权力。\r<br>3、李、绥法案:公元前376年,在罗马平民反对贵族的激烈斗争中,两位保民官提出的法案,涉及土地、债务和政权问题,并于公元前367年通过。内容:全体公民都可占有使用公地,但不得超过500犹格。平民债务一律停止付息,已付的折本金计算,未偿清部分三年内偿还。取消军政官,恢复每年选举两个执政官,其中一人由平民当选。其意义在于:平民正式获得分配公地的权利。债务问题得到有利于平民的解决。上层的少数平民跻身于最高权势者的行列。所有这一切都进一步调整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r<br>4、公民兵制:古代希腊罗马的公民兵制指有产公民自备武装,临时征召的义务兵役制度。其四个要素是:①具有一定的财产资格,自备武装②入伍者必须有公民权③义务兵役制度④临时征召的非职业性的军队。\r<br>5、拉蒂芬丁:公元前2世纪开始,占地上千犹格乃至几千、上万犹格的奴隶制大农庄,在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和北非行省大量出现。这种大农庄即拉蒂芬丁,意思就是大地产制、大农庄制。他们有的种植谷物,有的种植葡萄和橄榄或作为农场。其特点是:使用大量奴隶进行强制性的集中劳动,这种大地产与市场有较密切的联系。后果:他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统治地位,导致小农经济的大量破产和游民无产者的出现。\r<br>6、马略改革:公元前107-100年,马略在其多次担任执政官期间进行的改革。(1)其主要内容是:①放弃征召有产公民服兵役的义务兵役制度,改行募兵制,只要是自由民(不论财产、有无公民权),自愿投效者都可以入伍。②兵役期为16年,由国家提供武器装备并发军饷,退伍老兵由国家分给土地③军队中维持严格的训练和纪律,军队编制和战术有所改变。(2)其结果:罗马公民兵制被常备雇佣军队代替,广开了兵源,提高了罗马军队的战斗力。(3)深远影响:改革表明城邦制度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制度已经瓦解,城邦制度已经过时,兵源已经扩大到自由民的范围。马略改革使军队职业化,军队就成为了统帅的私有物,罗马出现了“将可私兵”的情况,为军事独*和帝制铺平了道路。\r<br>7、三头政治:是罗马结束共和,建立帝制的过渡形式。几个拥兵自重的军事统帅力量暂时处于均势,为了操纵政局、互相勾结而又各抱野心,形成三头政治。经历了前三头(公元前60-48年)和后三头(公元前43-30年)两个时期。前三头分别是:庞培、克拉苏、凯撒。后三头分别是:安东尼、屋大维和雷必达。\r<br>8、元首制:罗马帝国前期约3个世纪的统治形式,始于屋大维建立帝制。表面上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和官职仍保留,实际上是“元首”(元老院之首席)操持国家大权。元首制实际是隐蔽在共和制外衣下的君主制。\r<b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 22:58:49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r<br>
<br>1、        等级君主制:等级君主制即具有等级代表会议的君主制,它是封建王权借助社会若干等级(教士、贵族、市民)的代表机构,实行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13-15世纪,欧洲许多国家实行此制,以英国议会和FaGuo三级会议最为著名。总特征:突出君主的权力,但君主又受到等级会议的一定限制。历史地位:一般地说,它是欧洲国家由分散走向民族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初步阶段。16世纪后,逐渐为它的高级阶段—君主专制所代替。\r<br>2、        1302年FaGuo三级会议: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首次召开了三级会议,目的是缓和国内矛盾、寻求战争资助、加强与教皇斗争的地位。高级教士、世俗贵族、富裕市民分别为三级会议的参加者,而农民、手工业者、贫民被排除在外。主题:讨论、决定分担新税。会议上,国王肯定了贵族、教士的免税特权和部分司法权,同时要求他们承认国王至高无上。结果:税收负担落在城市各阶层和广大公民身上(包括整个第三等级)。总结:1302年三级会议反映了阶级关系和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表明了随着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在封建社会中成为重要力量,市民的上层跻身统治机构。同时还表明随着农民反封建斗争的加强和城市下层反抗斗争的增长,剥削阶级趋向联合。通过三级会议,国王把教俗封建势力和富裕市民集结在周围,强化了王权。历史地位: 三级会议的召开使FaGuo政权形式从封建割据的贵族分权制发展成为以初步政治统一为前提的等级君主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的完整。\r<br>3、        诺曼征服:1066年,信教者爱德华去世,诺曼底公爵威廉借口曾被授予王位,入侵英国,并打败盎格鲁-萨克逊人,攻陷伦敦,加冕称王,建立诺曼王朝,史称诺曼征服。后果:(1)加速英国封建化进程,确立封建制度。(2)建立了较为集权的君主制,在英国树立起强有力的王权。(3)确定英法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了与弗兰德尔的贸易,改变了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的隔离状态,自然确立了政治上的联系。(4)推动了英国城市的迅速发展,并构建起王权与城市的密切联系。\r<br>4、        大宪章:1215年,一些大贵族利用英王约翰威严扫地,民怨沸腾之际,联合对国王不满的教士、骑士、上层市民及伦敦中下层群众发动武装反叛,6月15日,约翰在众叛亲离的压力下,于伦敦以西的草地在诸侯拟定的大宪章下盖上王印。大宪章签署直接原因是国王的暴虐与内外政策的失败。主要内容:(1)国王非经由教俗封建主组成的王国大会的同意,不得违例向封建主征收额外捐税。(2)非经同级贵族的裁决,不得逮捕任何贵族或剥夺他们的财产。(3)取消国王干涉领主法庭,从事司法审判的权力。(4)国王承认教会选举自由。(5)承认伦敦等城市已享有的权力,减轻商人的苛捐杂税,统一度、量、衡等。(6)国王如违背上述承诺,由25名贵族组成的领主会议有权率众武装反抗。结果:使封建王权受到封建法律的明确约束。首先是保障了教俗大封建主的经济、政治利益,其次是保障了骑士的若干权益,上层市民的权益也受到一定保障。深远意义:是13世纪后期英国建立封建等级君主制的前奏。17世纪,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给予大宪章新的含义,使它作为建立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宪法性文件之一。\r<br>5、        1265年英国议会:1265年以开明派贵族领袖西门召集英国历史上首次议会,召集由各个封建等级代表出席会议。其中包括大贵族、高级教士120人,每郡派出的2名骑士,自治市派出的2名市民代表。从参加者成分看,把1265年召开的议会通常作为英国议会的开端。以往封建会议以教俗大贵族参加为主,没有市民参加,1265年议会是市民代表参加封建国家政治性会议的开端,是一种新的政治形式。许多历史学家把这次扩大了的封建会议称作parliament,但此时它并没有成为经常性的制度,只初步具备等级的内容和形式。可以说,以1265年议会为标志,等级君主制在英国初步形成。\r<br>6、        英国议会的分院:约在1341-1343年英国议会正式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又称贵族院,由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等高级教士和伯爵、男爵等世俗贵族组成。下院又称平民院,由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到十四世纪初,上层市民与骑士的地位已经十分接近。二者之间不仅在生财之道上“志趣相投”而且联姻也被视为门当户对。这样经过长期的发展,封建时代的分院议会制终于在英国最后形成,成为英国整个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r<br>7、        1295年模范议会:1295年11月,英王爱德华欲向苏格兰和FaGuo发动战争,需要巨额款项,为有效征集资金,他采取西门的办法召开了议会。召开方式:向教俗大贵族发出邀请,通知每个郡推选两名其实,每个自治市推选两名市民代表出席会议,据记载共有400人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模范议会”,就是因为它的组织形式为以后议会长期效仿。和1265年议会不同,在于其召开方式不同。1265年议会采用全部邀请的召开方式,而且1295年以后议会成为封建国家经常召开的固定机构。历史地位:1295年模范议会的召开,标志着等级君主制在英国确立起来。\r<br>8、        盾牌钱:即兵役免除税,12世纪后期,英王亨利二世统治时期开始施行。内容: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兵役免除税,免除他们每年为国王承担的40天兵役。目的:筹集资金,建立一支常备军队,然而盾牌钱没有能够帮助英王建立起一支常备武装,但却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后果。社会影响:促使一部分骑士脱离了军职,成为专门经营农牧业的乡绅,但他们却继续领有骑士的封号。由于他们追逐实利,与市民发生密切联系,因而同市民上层的利益和要求接近,两者结成联盟,在抗衡大封建主的斗争中支持王权。\r<br>
<br>第四章\r<br>
<br>1、        来世主义、禁欲主义:要义是鼓吹宿命论,并把现实世界说成是与天国对立的罪恶世界,告诫人们只有热爱上帝,依靠教会,弃绝现实的物质享受,克制一切欲念,才有可能得救,达到来世之永生。\r<br>2、        蒙昧主义:简言之就是推行愚民政策,树立神学权威,对一切进步的、有价值的文化与科学成就横加摧残。目的:为了奴化民众,以维护封建统治和教皇教会的最高权威。\r<br>3、        经院哲学: 是西欧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因为产生于神学院,所以被称为经院哲学。特征:是以基督教所谓的真理作为思维的出发点,撇开事实和实践,借助形式逻辑演绎出空洞的结论。实质:用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来论证和充实基督教的信仰,为封建制度树立理论根据。代表人物:13世纪时意大利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r<br>4、        工场手工业:概括而言,工场手工业是以内部分工和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业。历史地位:是资本主义第一个基本的经济形式。生产关系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以雇佣劳动制取代了手工作坊的师徒关系。两个要素:工场内部细密的劳动分工;手工业技术。时间:16-18世纪是工场手工业的时代。\r<br>5、        人文主义:简言之,它是指与封建教会文化相对立的,以人和自然为中心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思潮,它冲破封建神学和经院哲学的牢笼,主张思想自由,追求个性解放,提倡科学知识,重新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以资产阶级的人性去反对封建主义的神性,以资产阶级的人权取代封建主义的神权和等级特权。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对抗封建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r<br>6、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三杰和艺坛三杰:文学三杰:但丁(1265-1321)代表作:袂 彼特拉克(1304-1374)代表作:十四行抒情诗枰骷 政治诗⒎抢踊 薄伽丘(1313-1375)代表作: 仗富。 艺坛三杰: 达.芬奇(1452-1519)代表作詈蟮耐聿突、赡壤錾 米开朗基罗(1475-1564)代表作 雕刻作品笪老窕、ξ飨窕 绘画作品词兰突、┤丈笈谢  拉斐尔(1483-1520) 代表作魉雇⑹ツ富、诺溲苫、缏刍峄。\r<br>7、        马基雅弗利主义:马基雅弗利的统一的国家利益至上、为政治目的不择手段和建立君主政治的主张构成了马基雅弗利主义。它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民族国家和中央集权的进步要求。\r<br>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 22:59:3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r<br>
<br>1、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理论在伊丽莎白时期正式提出。它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意识形态。其中心内容是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基本形式,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取金银货币是积累国家财富的主要途径,因而保持贸易顺差是应当永远遵守的原则,为此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保护和促进本国工商业的发展,鼓励制造品出口,颁布航海法令,给予贸易公司以垄断特权等等。\r<br>2、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从亨利八世开始的,时间是1529—1538年,到伊丽莎白时期确立的英国了国教统治。特点: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根本原因是:英国要建立独立完整的民族国家,既是历史发展在客观上提出的要求,也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普遍愿望。对于王权来说,夺取教权,支配教产,有利于王权的显赫和强大。内容:1529—1538年,英国议会在亨利八世的促使下,连续开会通过了一系列宗教改革的法案:a、收归教权:1534年“至尊法案”颁布,内容是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拥有任命一切高级神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拥有支配教会财富的权力。从而使英国教会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成为英国国教。B、没收教产:1536—1538年,相继通过两个法案,下令封闭一共576所大小寺院。这些寺院的土地随之没收,占英国全部耕地的1/6左右,每年纯收入达15万英镑。这样便从根本上动摇了罗马教皇在英国的势力。没收的土地的处理方式:一小部分并入王室领地,一大部分赐给国王的大臣或廉价出售给商人和土地投机者,特别是新贵族得到很多土地成为经济力量雄厚的阶级。改革后果:a、在英国建立了民族教诲,确立了封建君主政教合一,全面的专制统治。b、王权通过教产还俗,让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分别受益,从而为自己培植了强有力的阶级支柱。c、由于相当部分土地转入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手中,农村土地关系的变革规模逐渐扩大。\r<br>3、        清教运动:原因: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只是完成了英国教权、教产还俗,对英国主教制、主要教义与礼仪并没有触动,而这些制度和教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发展需要了。 16世纪后期,随着激进的加尔文教在英国的传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对国教会日益不满。16世纪60年代,清教徒开始做为国教会内部的一个派别而出现,主张依照加尔文教来“统治”国教会,清除国教会中的天主教影响。如废除主教制和圣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反对封建王公贵族的骄奢淫逸,而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清教徒由此而得名。到16世纪70、80年代,清教徒人数激增并脱离国教会,建立独立的宗教组织,此组织的特点是:内部事务由信众民主选举产生的长老管理。清教运动的出现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成长。伊丽莎白女王对清教徒大加****,致使后来很多清教徒移居北美和荷兰并以围绕清教运动的斗争为起点。资产阶级新贵族同专制王权和封建贵族的矛盾开始暴露和尖锐化,进而导致17世纪,英资产阶级革命在清教运动的外衣下进行。\r<br>4、        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其在位时间为1558—1603年,她所取得的主要政绩是:a、全面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获得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支持。b、1588年,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进而确立英国的海上霸权。c、重申“至尊法案”,制定39条信纲,最终确立英国国教。d、****清教徒,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矛盾趋于尖锐。e、颁布血腥法案,****因圈地运动而流离失所的农民。\r<br>5、        波伦亚教务专约:FaGuo专制王权的加强和法军在意大利战争中进占米兰胁迫当时的教皇利奥十世在波伦亚签订教务专约。内容是:规定FaGuo的高级神职由国王任命,FaGuo教会大部分收入归国王所有。意义是:使FaGuo天主教会开始成为专制王权的工具,并且基本上成为FaGuo的民族教会。\r<br>6、        南特敕令:1598年由亨利四世发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FaGuo国教,归还战争中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同时承认胡格诺教派有信仰自由,在提任国家官职方面享有和天主教同等的权力,还允许胡格诺教保留100多个设防的城堡和一支25000人的驻军,作为国王履行敕令的担保。其局限性在于:它是交战双方妥协的合约,表明FaGuo没有完全恢复政治统一。但值得肯定的是南特敕令承认新教信奉自由,是欧洲第一个宗教宽容的法令,并给FaGuo带来将近一个世纪的和平。\r<br>7、        黎世留:1624—1642年,红衣主教黎世留担任路易十三的首相,由于路易十三软弱无能,在这18年间,黎世留实际上是大权独揽的统治者,成为FaGuo君主专制的政治家和铁腕人物。取得政绩:a、惩治叛乱贵族:设立专门法庭,专门惩办叛乱贵族,要求一切贵族要忠诚地为国王服务并服从于国王的法律。b、消灭胡格诺派的国中之国:1629年,国王颁布“恩典敕令”,仍允许胡格诺派信仰自由,但剥夺他们的政治和军事特权,下令拆除该派一切设防公事和解散其军队,从而最终完成FaGuo的政治统一。c、实行国家行政机构的改革:将中央政权集中到首相和其手下各主管部门手中,在地方各省设立监督官,负责监督地方行政、司法、财务要务。d、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以增值财富,巩固专制制度。政府保护各种新成立的海外贸易垄断公司,鼓励航海和殖民,大力发展造船业,建立海军。e、对外政策上,以打击哈布斯堡王朝势力作为主要目标。三十年战争中,其重大之举是使FaGuo参加三十年战争,夺取欧洲的霸权。总结:黎世留的政策为FaGuo夺取欧洲霸权和推动FaGuo君主专制的全盛奠定了基础。\r<br>8、        路易十四:1643年,5岁的路易十四登上FaGuo王位,由其母亲摄政,马扎然出任首相。1661年马扎然去世,路易十四开始亲政,一直持续到1715年。在他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a、取消首相职位,宣称“朕即国家”的绝对君主专制。中央机关由国王任命的大臣管理军事、财政、外交和内务,经常向国王汇报,直接向国王负责,地方上权力流向国王任命的监察官之手。b、任用柯尔柏为财政总监,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表现为:FaGuo集中兴办大规模的手工工场——王家工场和特权工场;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为了输出商品,大力发展交通;增设不少贸易垄断公司,以扩大海外贸易,扩充舰队;参加殖民竞争,在印度、非洲、美洲建立殖民据点或侵占殖民地。c、废除“南特敕令”,1685年发表“枫丹白露敕令”规定严禁加尔文教的存在,天主教为王国唯一合法的宗教,****清教徒,发生了“龙骑兵****清教徒”事件。d、大兴土木,兴建凡尔赛宫,把大贵族吸引到凡尔赛宫,是对他们实行收买和安抚政策,其实质是在封建统治阶级中实行利益均沾。e、扩充和改革军队,频繁发动战争:在1701-170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FaGuo同欧洲大部分国家发生战争,使FaGuo在欧洲的霸权受到巨大的打击。f、路易十四晚年,由于连绵不断的对外战争,FaGuo国库空虚,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使FaGuo专制制度由极盛而开始转衰。\r<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9 07:2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