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不少人预言,中国在国际事务上将扮演越来越大的角色。许多年以后,历史或许会证明这些预言准确无误。不过,至少在现阶段,这些预言制造的期望却给中国政府与知识阶层带来了许多烦恼。\r<br>
<br> 他们开始发现,自己对中国在国际上如何定位的看法,和国际社会与国内民众的期望差距越来越大。\r<br>
<br> 让这一矛盾表面化的是目前的伊拉克和朝鲜危机。中国政府在两个问题上基本都采取了低调劝说各方维持现状的立场,而这一立场正受到来自国际和国内舆论的夹攻。\r<br>
<br> 包括《经济学家》、《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媒体和一些海外评论员近日都批评中国在外交上——尤其是伊拉克问题上——没有鲜明立场,完全表现不出大国的风范。《纽约日报》评论员弗里德曼更在专栏中,指责中国在现有的国际秩序下受益,却只想当“免费搭车者”(free rider),不肯为维持世界稳定贡献一份力量。\r<br>
<br> 在另一方面,不少中国人私底下则批评政府过于软弱。许多网民在为FaGuo及德国坚持反对美国动武喝彩的同时,也或感叹或揶揄自己的政府,明明反对美国向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却表现得过于被动,甚至畏缩。\r<br>
<br>
<br>清华学者楚树龙:\r<br>
<br>当局立场符合国家利益
<br>
<br>
<br> 不过,中国政府在伊拉克和朝鲜问题上采取的姿态,却似乎得到多数知识精英的支持,或至少是理解。清华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楚树龙就认为,当局的立场是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的:“中国不是一个世界强国,不是一个有全球利益的国家,它没有必要在全球事务上扮演那么积极的角色,作为大国表达一下立场就可以了。”\r<br>
<br> 连鹰派色彩浓厚的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也同意,至少在伊拉克问题上,中国采取的立场“总的来讲还是可取的”。\r<br>
<br> 显然,这个观点源自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以伊拉克问题为例,对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的中国来说,它在中东并不是没有它想维护的利益。不过,中国的外交政策制定者面对两难的局面,无论通过支持美国或反对美国来维护这些利益,选择实际上都不存在。\r<br>
<br> 包括香港《信报》社论作者在内的一些观察人士主张中国为美国“提供方便”,以从中换取实惠。然而,对靠爱国主义、反外国侵略起家的共产党政府来说,和美国过份亦步亦趋有自毁执政合法性的风险。楚树龙指出,中国在911以后在许多方面都给予美国很大的配合,不过都没有换来任何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