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及方法论
揭开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红盖头兼论西方国际关系学的批判 本文分上、中、下三篇
作者: 刘 伟 超
上篇:论(近现代)国际格局与体系的发展、演变及趋势 中篇: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体系框架 下篇:现代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及其方法论
下篇:现代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及方法论
摘要:本文中篇文章分析论述了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中存在的“一条主线、两个基本规律、三个新变化,两个国际关系史”,并从与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对比分析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视野、新的学科理论体系框架,划分了两种国际关系学。本文承接中篇论述在该文中重点分析论述现代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国家行为体的双重性质及其双重功能这一对重要概念;同时还分析论述了国际体系的形成、特征、结构形态及其运动、变化状态,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方法论等。希望有助于推动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与发展,并且特别希望有助于为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派)理论体系的生成与发展提供有意的借鉴。
关键词:现代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的行为体 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 国家行为体的双重性质及其双重功能 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的结构及其状态 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方法论
本文中篇文章分析论述了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中存在的“一条主线、两个基本规律、三个新变化,两个国际关系史”,并从与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对比分析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视野、新的学科理论体系框架,划分了两种国际关系学。认为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主流学派和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历史狭隘性。
本文在重新审视国际关系学的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发展史的基础上,承接本文中篇分析论述,在开拓国际关系学新的研究视野以及重建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体系框架的条件下,重点分析论述了现代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国家行为体的双重性质及其双重功能这一对国家自身的生存、变化和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运动、变化及其发展具有极其重大、极其深远意义和影响的概念;同时还分析论述了国际体系的形成、特征、结构形态及其运动、变化状态;本文认为国际体系的运动、变化及其发展是由国际体系中的物质性因素、观念等非物质文化及其价值观因素,以及内部变量与外部变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共同推动国际体系的运动、变化及其发展,实现着国际体系由一种结构和状态向另一种结构和状态的演进,推动着国际关系由一个发展阶段向另一个发展阶段的更替。文章最后论述了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方法论问题。希望本文能够有助于为推动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与发展,并且特别希望有助于为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派)理论体系的生成与发展提供积极有意的借鉴。中国的学术理论界不能按照西方国际关系学的那种理论视野和流派体系继续研究下去,而应当开创一种新的不同于西方的那种学派林立、观点众多的学科理论体系,建立一种新的更加规范的大一统的学科理论体系。
一、现代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国际关系学研究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点。
(1)西方国际关系学三大主流学派关于国际关系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观点。
传统的现实主义将民族国家视为国际关系最重要的行为体,关于国家的三个假定分别是:A国家中心说B单一国家说C理性国家说。现实主义认为权力,特别是军事权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最极端的表述是将国家的一切行为动机归于获得权力、增加权力和保持权力。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其理论的核心是国家的生存和安全,因此在国际问题的排序中,国家安全通常处于最高位置,军事和相关的政治问题支配着世界政治,而经济和社会问题是次要的。新现实主义仍坚持认为民族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角色、国际社会仍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的权力是国家生存的手段,不是国家的目的。新现实主义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分析起点是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国家,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制度在规范行为体的行动、汇聚其期望上的重要作用,;承认民族国家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同时,更加重视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接受了国家是单一、理性的行为体的假设,但认为正是因为国家的单一性和理性,它才需要国际秩序,才需要合理的解决冲突,才能够考虑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利益。国际制度与国家行为是因果关系,即在国际体现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家仍然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行为取向,导致这些行为和不同行为取向的是国际体系的制度化程度;强调了国际制度对于国际行为体、尤其是国家的国际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讨论了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合作的可能和条件。
建构主义认为国家是体系的主要行为者,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国家体系的基本结构是社会的,而不是物质的;社会关系构建认同和利益,认同构成利益,也即主体间的社会互动形成共有观念,共有观念形成文化,文化决定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建构主义认为,通过建构而产生出来的行为规范、原则以及共同体分享的信仰,不仅影响和规定着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为体的具体行为、利益、优先选择以及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工具,而且可以帮助行为体理解什么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以及如何运用合法手段去获取他们。建构主义认为利益依赖于认同;温特提出两种认同类型“整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建构主义感兴趣的是行为体中间的“集体认同”,即自我和他者建立积极的认同关系,在认知上把他者看做是自我的延伸;行为体之间存在移情联系是建立集体认同的基础;社会机构对行为体的认同和利益施加深刻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文化不仅影响国家行为体的各种动机,而且还影响国家行为体的行为,而更重要的是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以及国家的认同。
以上就是西方国际关系学三大主流学派关于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理论观点,下面笔者将重点论述所谓的现代国际关系学关于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本看法及理论观点。
(2)现代国际关系学关于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看法及其基本理论观点。
现代国际关系学认为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非国家组织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影响。民族国家享有主权,是理性的行为体,但由于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会表现出不理性或不够完全理性的行为。由于国家具有阶级性,并且国家的性质受到国家阶级性质的影响,因而将国家的类型分为三类:A自利型也即排他型国家B互惠互利型国家C利他型国家,在现实国家当中“利他型国家”基本上不存在,因此国家的类型实质上就剩前两种类型,而不同的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说中关于国家的假设基本上都是第一种类型的国家即“理性的自私行为体”,将国家的假设从一开始就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由此建立起来的理论学说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而现代国际关系学从一开始就将国家区分为不同的类型,由此产生的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就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现代国际关系学认为国家行为体的行为既受到来自本国国内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等内部结构、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来自国际关系尤其是国际体系本身的组织结构、运动状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国家行为体具有双重性质,既要应对来自本国国内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同时又要对来自国际关系方面尤其是国际体系本身的组织结构、运动状态的变化和影响做出反应。国家行为体一方面要使来自国家内部各因素的变动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国家行为体的对外行为输入国际体系中,另一方面又要将来自国际体系的变动和影响通过国家的对内行为输出给国家内部各要素,并通过国家内部各要素进行消化、吸收和分解掉;使得国家行为体同时又具有双重功能。
国家行为体的双重性质及其双重功能对国家自身的生存、变化和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运动、变化及其发展具有极其重大、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国家行为体依据国家自身内部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体系结构、状态等的发展变化所做出的有利于国家行为体自身利益的行为构成了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或称主体行为。在国际关系中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目标以国家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A自利型也即排他型国家认为“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权力而相互竞争,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特征以及权力分配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鼓励国家追逐霸权”,B互惠互利型国家则认为在国际关系的交往中在保证本国国家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追求国家相对力量的上升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提高。国家间的关系不仅具有矛盾斗争性的一面,而且具有矛盾统一性的一面;国家之间既有安全、利益相互冲突的关系,同时又有极大的安全、利益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随着国家之间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入而显得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重要,权力不在是国家间关系的首要抑或主要关系。
二、关于国际体系的形成及其实质
关于国际体系于何时何条件下形成,不同理论学说看法各不相同;以下是关于国际体系形成的不同看法及相应观点
(1)西方国际关系学关于国际体系的形成及其实质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把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视为国际体系产生的标志,对国际体系的研究一般是对其后的威斯特伐利亚模式的研究。这种观点认为,国际体系实质上就是国际政治体系,主要指的是由国家行为体组成的体系,尤其是那些以大国和支配大国为核心的、由多边和双边国际条约与协议联系起来的主权国家体系。
沃勒斯坦则指出,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16世纪开始形成的。莫德尔斯基也认为最初的国际体系出现于16世纪。沃勒斯坦提出了当代世界体系得以维持的三个依靠:依靠高利润的世界生产体系;依靠主权国家(特别是处于中心地带的主权国家)的社会内聚力;依靠相对稳定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实质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他认为,1848年的资本主义革命是世界体系中的一个历史转折点,自此,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民主主义开始全面影响世界体系。
(2)现代国际关系学关于国际体系的形成及其实质
笔者在本文上篇文章论述多元(多极)博弈理论模型的历史实证分析中谈及欧洲维也纳体系时曾提到:十九世纪初期的拿破仑战争的直接后果是反法联盟取得了胜利,欧洲封建王朝复辟,但它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唤起了欧洲民族的觉醒,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十九世纪早期的革命、独立和改革尤其是以FaGuo七月革命为代表标志着欧洲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而1848年的欧洲革命则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和统治,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维也纳体系的瓦解是蒸汽时代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必然结果。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应运而生;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
同样在中篇文章中也提到:18世纪爆发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其在资本主义各国的传播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工业资本主义的实力,为19世纪欧洲工业资本主义战胜欧洲封建势力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此历史时期作为国际关系尤其是国际格局与体系的典型代表的欧洲维也纳体系的瓦解正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革命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相继完成以及各主要工业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侵略与扩张,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主导地位,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得以形成,广大落后的封建主义、奴隶主义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该体系中并处于资本主义的从属地位,而资本主义在该体系中则处于主导地位,国际关系由此进入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资本主义各主要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了国际关系中的主导关系或称主要关系,而资本主义国家与非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沦为国际关系中的从属关系或称附属关系。
同样在上篇文章中也提到:二战之后由于国际局势的相对稳定,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经济与社会的重建、恢复与发展;同时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二十世纪70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美、欧、日经济出现三足鼎立;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随着俄罗斯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军突起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发展;进入90年代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在全球范围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间通过各种经济生产方式、经济纽带以及经济组织并在国际市场进行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与交换的基础上有机结合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同时又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的经济统一体,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即世界经济体系,由于在该体系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甚至包裹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文化价值观都居于主导地位,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在原有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基础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生产方式、经济制度以及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得以牢固确立。这其中伴随着一些其他的非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生产方式、经济制度以及文化价值观,如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生产方式、经济制度以及文化价值观等。
从以上的分析对比中可以发现,关于国际体系的形成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其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对国际体系的性质以及划分标准的不同认识所导致的不同看法和观点。传统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把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视为国际体系产生的标志,并认为,国际体系实质上就是国际政治体系。传统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将国际体系视为国际政治体系,看作是政治活动的产物,从而忽视了国际体系中的经济因素;而笔者则认为是“随着工业革命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相继完成以及各主要工业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侵略与扩张,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主导地位,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得以形成”,同时认为国际体系的实质是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将国际体系看作是政治、经济活动的共同产物,不同于传统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