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0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及方法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11 22:13: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及方法论
揭开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红盖头兼论西方国际关系学的批判    本文分上、中、下三篇   
                     作者: 刘 伟 超   
上篇:论(近现代)国际格局与体系的发展、演变及趋势               中篇: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体系框架        下篇:现代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及其方法论  
            
下篇:现代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及方法论

摘要:本文中篇文章分析论述了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中存在的“一条主线、两个基本规律、三个新变化,两个国际关系史”,并从与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对比分析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视野、新的学科理论体系框架,划分了两种国际关系学。本文承接中篇论述在该文中重点分析论述现代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国家行为体的双重性质及其双重功能这一对重要概念;同时还分析论述了国际体系的形成、特征、结构形态及其运动、变化状态,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方法论等。希望有助于推动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与发展,并且特别希望有助于为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派)理论体系的生成与发展提供有意的借鉴。

关键词:现代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的行为体     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    国家行为体的双重性质及其双重功能    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的结构及其状态    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方法论

        本文中篇文章分析论述了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中存在的“一条主线、两个基本规律、三个新变化,两个国际关系史”,并从与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对比分析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视野、新的学科理论体系框架,划分了两种国际关系学。认为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主流学派和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历史狭隘性。
        本文在重新审视国际关系学的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发展史的基础上,承接本文中篇分析论述,在开拓国际关系学新的研究视野以及重建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体系框架的条件下,重点分析论述了现代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国家行为体的双重性质及其双重功能这一对国家自身的生存、变化和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运动、变化及其发展具有极其重大、极其深远意义和影响的概念;同时还分析论述了国际体系的形成、特征、结构形态及其运动、变化状态;本文认为国际体系的运动、变化及其发展是由国际体系中的物质性因素、观念等非物质文化及其价值观因素,以及内部变量与外部变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共同推动国际体系的运动、变化及其发展,实现着国际体系由一种结构和状态向另一种结构和状态的演进,推动着国际关系由一个发展阶段向另一个发展阶段的更替。文章最后论述了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方法论问题。希望本文能够有助于为推动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与发展,并且特别希望有助于为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派)理论体系的生成与发展提供积极有意的借鉴。中国的学术理论界不能按照西方国际关系学的那种理论视野和流派体系继续研究下去,而应当开创一种新的不同于西方的那种学派林立、观点众多的学科理论体系,建立一种新的更加规范的大一统的学科理论体系。

一、现代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国际关系学研究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点。

(1)西方国际关系学三大主流学派关于国际关系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观点。

        传统的现实主义将民族国家视为国际关系最重要的行为体,关于国家的三个假定分别是:A国家中心说B单一国家说C理性国家说。现实主义认为权力,特别是军事权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最极端的表述是将国家的一切行为动机归于获得权力、增加权力和保持权力。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其理论的核心是国家的生存和安全,因此在国际问题的排序中,国家安全通常处于最高位置,军事和相关的政治问题支配着世界政治,而经济和社会问题是次要的。新现实主义仍坚持认为民族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角色、国际社会仍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的权力是国家生存的手段,不是国家的目的。新现实主义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分析起点是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国家,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制度在规范行为体的行动、汇聚其期望上的重要作用,;承认民族国家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同时,更加重视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接受了国家是单一、理性的行为体的假设,但认为正是因为国家的单一性和理性,它才需要国际秩序,才需要合理的解决冲突,才能够考虑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利益。国际制度与国家行为是因果关系,即在国际体现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家仍然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行为取向,导致这些行为和不同行为取向的是国际体系的制度化程度;强调了国际制度对于国际行为体、尤其是国家的国际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讨论了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合作的可能和条件。
           建构主义认为国家是体系的主要行为者,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国家体系的基本结构是社会的,而不是物质的;社会关系构建认同和利益,认同构成利益,也即主体间的社会互动形成共有观念,共有观念形成文化,文化决定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建构主义认为,通过建构而产生出来的行为规范、原则以及共同体分享的信仰,不仅影响和规定着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为体的具体行为、利益、优先选择以及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工具,而且可以帮助行为体理解什么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以及如何运用合法手段去获取他们。建构主义认为利益依赖于认同;温特提出两种认同类型“整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建构主义感兴趣的是行为体中间的“集体认同”,即自我和他者建立积极的认同关系,在认知上把他者看做是自我的延伸;行为体之间存在移情联系是建立集体认同的基础;社会机构对行为体的认同和利益施加深刻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文化不仅影响国家行为体的各种动机,而且还影响国家行为体的行为,而更重要的是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以及国家的认同。
         以上就是西方国际关系学三大主流学派关于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理论观点,下面笔者将重点论述所谓的现代国际关系学关于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本看法及理论观点。

(2)现代国际关系学关于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看法及其基本理论观点。

         现代国际关系学认为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非国家组织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影响。民族国家享有主权,是理性的行为体,但由于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会表现出不理性或不够完全理性的行为。由于国家具有阶级性,并且国家的性质受到国家阶级性质的影响,因而将国家的类型分为三类:A自利型也即排他型国家B互惠互利型国家C利他型国家,在现实国家当中“利他型国家”基本上不存在,因此国家的类型实质上就剩前两种类型,而不同的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说中关于国家的假设基本上都是第一种类型的国家即“理性的自私行为体”,将国家的假设从一开始就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由此建立起来的理论学说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而现代国际关系学从一开始就将国家区分为不同的类型,由此产生的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就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现代国际关系学认为国家行为体的行为既受到来自本国国内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等内部结构、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来自国际关系尤其是国际体系本身的组织结构、运动状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国家行为体具有双重性质,既要应对来自本国国内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同时又要对来自国际关系方面尤其是国际体系本身的组织结构、运动状态的变化和影响做出反应。国家行为体一方面要使来自国家内部各因素的变动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国家行为体的对外行为输入国际体系中,另一方面又要将来自国际体系的变动和影响通过国家的对内行为输出给国家内部各要素,并通过国家内部各要素进行消化、吸收和分解掉;使得国家行为体同时又具有双重功能。
          国家行为体的双重性质及其双重功能对国家自身的生存、变化和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运动、变化及其发展具有极其重大、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国家行为体依据国家自身内部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体系结构、状态等的发展变化所做出的有利于国家行为体自身利益的行为构成了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或称主体行为。在国际关系中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目标以国家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A自利型也即排他型国家认为“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权力而相互竞争,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特征以及权力分配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鼓励国家追逐霸权”,B互惠互利型国家则认为在国际关系的交往中在保证本国国家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追求国家相对力量的上升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提高。国家间的关系不仅具有矛盾斗争性的一面,而且具有矛盾统一性的一面;国家之间既有安全、利益相互冲突的关系,同时又有极大的安全、利益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随着国家之间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入而显得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重要,权力不在是国家间关系的首要抑或主要关系。

二、关于国际体系的形成及其实质  

关于国际体系于何时何条件下形成,不同理论学说看法各不相同;以下是关于国际体系形成的不同看法及相应观点
        (1)西方国际关系学关于国际体系的形成及其实质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把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视为国际体系产生的标志,对国际体系的研究一般是对其后的威斯特伐利亚模式的研究。这种观点认为,国际体系实质上就是国际政治体系,主要指的是由国家行为体组成的体系,尤其是那些以大国和支配大国为核心的、由多边和双边国际条约与协议联系起来的主权国家体系。
沃勒斯坦则指出,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16世纪开始形成的。莫德尔斯基也认为最初的国际体系出现于16世纪。沃勒斯坦提出了当代世界体系得以维持的三个依靠:依靠高利润的世界生产体系;依靠主权国家(特别是处于中心地带的主权国家)的社会内聚力;依靠相对稳定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实质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他认为,1848年的资本主义革命是世界体系中的一个历史转折点,自此,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民主主义开始全面影响世界体系。
        (2)现代国际关系学关于国际体系的形成及其实质
         笔者在本文上篇文章论述多元(多极)博弈理论模型的历史实证分析中谈及欧洲维也纳体系时曾提到:十九世纪初期的拿破仑战争的直接后果是反法联盟取得了胜利,欧洲封建王朝复辟,但它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唤起了欧洲民族的觉醒,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十九世纪早期的革命、独立和改革尤其是以FaGuo七月革命为代表标志着欧洲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而1848年的欧洲革命则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和统治,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维也纳体系的瓦解是蒸汽时代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必然结果。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应运而生;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
          同样在中篇文章中也提到:18世纪爆发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其在资本主义各国的传播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工业资本主义的实力,为19世纪欧洲工业资本主义战胜欧洲封建势力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此历史时期作为国际关系尤其是国际格局与体系的典型代表的欧洲维也纳体系的瓦解正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革命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相继完成以及各主要工业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侵略与扩张,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主导地位,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得以形成,广大落后的封建主义、奴隶主义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该体系中并处于资本主义的从属地位,而资本主义在该体系中则处于主导地位,国际关系由此进入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资本主义各主要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了国际关系中的主导关系或称主要关系,而资本主义国家与非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沦为国际关系中的从属关系或称附属关系。
         同样在上篇文章中也提到:二战之后由于国际局势的相对稳定,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经济与社会的重建、恢复与发展;同时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二十世纪70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美、欧、日经济出现三足鼎立;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随着俄罗斯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军突起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发展;进入90年代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在全球范围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间通过各种经济生产方式、经济纽带以及经济组织并在国际市场进行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与交换的基础上有机结合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同时又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的经济统一体,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即世界经济体系,由于在该体系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甚至包裹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文化价值观都居于主导地位,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在原有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基础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生产方式、经济制度以及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得以牢固确立。这其中伴随着一些其他的非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生产方式、经济制度以及文化价值观,如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生产方式、经济制度以及文化价值观等。
         从以上的分析对比中可以发现,关于国际体系的形成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其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对国际体系的性质以及划分标准的不同认识所导致的不同看法和观点。传统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把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视为国际体系产生的标志,并认为,国际体系实质上就是国际政治体系。传统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将国际体系视为国际政治体系,看作是政治活动的产物,从而忽视了国际体系中的经济因素;而笔者则认为是“随着工业革命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相继完成以及各主要工业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侵略与扩张,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主导地位,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得以形成”,同时认为国际体系的实质是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将国际体系看作是政治、经济活动的共同产物,不同于传统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22:14:32 | 只看该作者
三、国际体系的特征、结构形态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状态

关于国际体系的特征、结构形态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状态,不同理论学说看法各不相同;以下是西方国际关系学关于国际体系的特征、结构形态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状态的不同看法及相应观点。

〈一〉西方国际关系学关于国际体系的特征、结构形态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状态的看法及其理论观点。

         (1)关于国际体系的结构与形态
           所谓“结构”是指体系构成单元之间的排列以及这种排列所依照的原则。国际体系的结构一般指,根据主要行为单元在全球中所具有的影响力和地位进行分类和排序,从而确立一种较为稳定和持久的国际关系构架和态势。
对当代已成鼎足之势的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与建构主义三个学派来说,国际体系是存在不同的结构和属性的。对于它们的主要假定,温特做了这样的概括:新现实主义把国际体系的结构看作是物质力量的分配,认为国家是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新自由(制度)主义把国际体系看作是物质力量加国际制度,承认国家是主要国际体系参与者的同时,强调非国家行为主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对国家的作用和意义,认为尽管国际互动存在权力政治,但相互依赖所导致的国际合作和国际体制,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也是国际关系的一种常态;而建构主义则把国际体系看作是观念分配,通过观念互动,“国家” 之间会形成一定的相互“看法”和“态度”,其总和就构成了国际体系的主观结构。
现实主义认为所谓国际体系,就是无政府状态下以国家为主角的权力政治,是由国家行为体组成的主权国家体系。权力政治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全球的力量分布格局如何,是单极还是多极,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的对比情况如何,国家间的结盟情况如何。二是这些力量之间如何互动,是处于和平状态还是战争状态,有怎样的分化与组合,所存在的冲突是体系中挑战国与霸权国之间的冲突,还是其他力量(比如恐怖主义组织)在向霸权国挑战等等。
        (2)关于国际体系的变化及模式
           国际体系有两种基本的变化方式:其一涉及国际体系的组织原则和构成单位。其二则涉及体系内成员实力分布的变化,各主要成员国相对实力的急剧增减也可能会使该体系发生变化。由于前一种变化在短时段内并不明显,因而,对国际体系变迁的研究一般都着眼于后一种变化上。
           关于国际体系的变化模式,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循环性变化的周期论、递进式或无序性变化的非周期论。有人称为“趋势性变化”与“循环性变化”两种模式;还有人称“递进式转换”与“霸权式更替”两种类型。此外,亦有人引用爆发式与非爆发式分类观点,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变革可以分为激烈的斗争形式(战争)与平缓的演进形式。
如周期论认为国际体系的发展因霸权国家的更迭而呈现出有规律的周期性特点。莫德尔斯基提出的“世界政治长波论” 以世界强国为中心所建立的世界政治体系经历一定时期后都会崩溃、瓦解,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以新的世界强国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世界体系。除莫氏外,沃勒斯坦也认为,世界体系的结构变化受长周期过程的影响和支配。但也有现实主义者如米尔斯海默则认为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状态下“大国政治悲剧”的无限循环与再现。
          主流建构主义学者温特则认为,国际体系的未来是不断进步的;虽然不能保证现实的国际体系发展史会是线性的,也不能确保这些前后相继的阶段不会倒退,但是退一步会进两步,最终,世界国家必然会实现;国际体系的未来也是有方向的,并非漫无“目的”的适者生存式地不断进化。
        (3)关于国际体系的稳定机制与变迁动力
          国际体系的稳定机制与变迁动力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国际体系的稳定与否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合理的组成方式,二是有效的协调机制。协调机制是国际体系正常运行的润滑剂和稳定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发的、盲目的机制,主要指“势力均衡”(均势);另一种是人为的、自觉的机制。[19]前一种机制在历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
关于国际体系变迁的动力,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有不同的观点。理想主义将人性视为社会变迁的动力,现实主义重视政治经济的实力变迁,建构主义则探究文化变迁与认同变化的重要作用。
          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转换的根本动因可以归结为三方面的综合作用:一是世界性大国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导致的国家实力的改变,即发展不平衡规律。二是结构内部关键要素的重组、移位或裂变,如苏联的解体。三是外部因素催化剂,如科技革命、能源危机、环境问题、恐怖主义等。肯尼思•华尔兹把国际体系变迁的动力从人性转移到了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由于无政府性的存在,国际体系必然是自助体系,自助体系又必然导致权力政治,结果是军事竞争、势力均衡和国际战争;国际体系的结构被看作是大国物质力量的分配,而结构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体系的变化是由各单位实力对比的变化造成的。现实主义者吉尔平和莫德尔斯基都特别看重国际体系内部各主要国家所谓的“发展不平衡规律”,认为霸权战争是世界政治体系变化的基本机制。吉尔平认为,国际体系内部各主要国家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权力竞争的体系危机,其表现方式极有可能是战争,而最终的结果是国际体系的转换。近代大国的崛起一般可归结为两个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是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及逐步强化;二是经济、军事以及技术变革在国家利益原则上的应用。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他认为,在各国都认为改变国际体系无利可图时,国际体系就稳定。反之,如果某一国认为改变国际体系得到的预期收益大于为改变国际体系所需支付的成本时,该国就想改变国际体系。
            莫德尔斯基的“世界政治长波论”提供了一个以各个领导国的兴衰和全球战争为关注重点的周期模式,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以领导国的革新因素和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变革为中心的进化模式。在长周期框架中,主要表现为大国力量消长的结构性危机构成了威胁各个体系稳定的全球问题,正是全球问题的存在为国际体系的进化变革提供了依据和动力,而历史上解决全球问题、实现体系进化的主要机制便是全球战争和革新因素两者的结合。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进化过程。
           以亚历山大•温特为代表的主流建构主义者则探究文化变迁与认同变化在国际体系变迁中的重要作用;重新诠释了无政府性和自助逻辑,发展了国际体系结构的进化观,认为国际体系随文化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国际体系转换实际上是一种缓慢的质变过程。相比于前人所论述的以主要国家行为体变迁为中心的国际体系转换,温特更注重国际关系行为体间整体意义上的国际体系变迁。他指出,国与国的互动实践将促使国家间的社会学习和模仿,在社会学习和模仿中形成了国家的文化选择,文化选择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集体认同变迁的过程,集体认同的变迁最终促成国际体系转换;在转换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四个变量,即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化以及自我约束。温特认为,遵循国际制度的内化、推行民主和法治、主张道义上的安全承诺这三种自我克制的途径,将使集体认同更容易实现。温特虽然在总体上对国际体系文化持进化态度,但并没有肯定国际体系的政治文化必然要有发展性进化。
         以上是综合了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关于国际体系的特征、结构形态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状态的不同看法及相应理论观点。

〈二〉现代国际关系学关于国际体系的特征、结构形态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状态的看法及其理论观点。

           笔者在本文上篇文章论述多元(多极)博弈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时曾提到:当今世界存在着多种世界性或地区性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实力的影响力中心或力量中心;而这些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实力的力量中心其力量因素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军事因素以及科技因素、文化因素等在一个国家、国家集团或国际组织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种合力或态势,而源于不同国家、国家集团或国际组织内部体系所形成的不同合力或态势又都相互交叉、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组合,将这种组合称之为系统,在这种新的系统中多种不同的合力或态势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制约共同形成一个极其庞大的规模体系,将这种体系称之为母系统。在该母系统内部,每种合力或态势又都包含多个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以及不同要素组合的子系统诸如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及其子系统,而处于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每一种系统的组成要素以及要素的要素又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状态,因而使得不同层次和级别的各子系统以及母系统中的各种合力或态势始终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且又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的格局、体系或状态之中,从而导致母系统整体始终处于不断地运动、发展和变化状态,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整个母系统始终处于从不稳定、不平衡到新的相对稳定与平衡,进而又到新的不稳定、不平衡这样一种周而复始、循环不断而又辨证发展的格局、体系或状态;也即动态不稳定、不平衡到相对动态稳定与平衡再到新的动态不稳定、不平衡,笔者将之称为多元(多极)动态制衡平衡格局与体系,简称多元(多极)动态制衡平衡体系。
             从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史以及上述分析论述中都可以发现国际体系存在的一个明显的体系特征即从不稳定、不平衡到新的相对稳定与平衡,进而又到新的不稳定、不平衡这样一种周而复始、循环不断而又辨证发展的格局、体系或状态;也即动态不稳定、不平衡到相对动态稳定与平衡再到新的动态不稳定、不平衡;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体系特征,那就是西方国际关系学中所谓的“无政府状态”的特征,笔者认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是个价值中立的体系特征,既有使得国际关系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呈现出相互冲突、相互斗争的关系状态,同时又有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可能与空间;不同于西方国际关系学关于“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结果:新现实主义过分强调无政府状态而忽视了相互依存,由于无政府性的存在,国际体系必然是自助体系,自助体系又必然导致权力政治,结果是军事竞争、势力均衡和国际战争;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并不一定导致无秩序社会,无政府状态不是国际冲突的充要条件。此外,新现实主义比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强调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国际体系是指,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尤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在全球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共同形成的复合的系统体系;该体系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级别,而处于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  每一种系统的组成要素以及要素的要素又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且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着的状态,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国际体系具有结构和状态之分:国际体系的结构促成了国际体系的状态的形成,而国际体系的运动、变化及发展的状态反过来又推动了国际体系的结构的分化与重组,两者是辨证的有机统一体。国际体系的状态不同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的特征;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是个价值中立的体系特征,既有使得国际关系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呈现出相互冲突、相互斗争的关系状态,同时又有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可能与空间;而国际体系的状态则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更多的是一种运动、变化、发展的态势。
          国际体系的结构分为体系自身的结构与组成单元的层次结构,也即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国际体系的结构组成既有物质性的结构组成同时又有观念等非物质文化及其价值观的组成;国际体系的状态分为体系自身的状态与组成单元的层次状态,也即内部状态与外部状态;国际体系的内部结构与内部状态构成了国际体系的内部组成,而国际体系的外部结构与外部状态构成了国际体系的外部组成;国际体系的内部组成形成了国际体系的运动、变化及其发展的内部原因,称之为国际体系的内部变量,而国际体系的外部组成则形成了国际体系的运动、变化及其发展的外部原因,称之为国际体系的外部变量。
          国际体系的运动、变化及其发展是由国际体系中的物质性因素、观念等非物质文化及其价值观因素,以及内部变量与外部变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共同推动国际体系的运动、变化及其发展,实现着国际体系由一种结构和状态向另一种结构和状态的演进,推动着国际关系由一个发展阶段向另一个发展阶段的更替。在国际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些因素和变量的主次地位有着不同的变化;大体说来,在前国际关系的发展史上物质性因素和外部变量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基本上主导着国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在后国际关系的发展史也即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史上,物质性因素和外部变量在发挥关键作用的同时,观念等非物质文化及其价值观因素和内部变量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随着国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重要作用还在进一步上升、影响还在进一步扩大。
          国际体系的有组织安排及其制度化形成了相应的国际制度及其相关机制,国际制度及其机制的出现和形成对国际体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合理的、公正的国际制度性安排及其相关机制有利于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促进国际体系的和谐发展,相反不合理的、不公正的国际制度性安排及其相关机制不利于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不利于促进国际体系的和谐发展,会带来国际体系的扭曲,给国际体系带来重大创伤,甚至是造成国际体系的土蹦瓦解。

四、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方法论

        方法论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重要工具,方法论的日益完善是一个学科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因此现代国际关系学也离不开对方法论的研究和探讨。在本文上篇论述多元(多极)动态制衡平衡体系理论模型时,以及在文章下篇论述国际体系概念时都运用了自然科学中系统论的基本方法和原理;而在上篇文章论述多元(多极)博弈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时则使用了博弈论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在运用历史事实资料对多元(多极)博弈理论模型进行分析时则使用了实证主义的分析方法;文章下篇在划分国家行为体类型时使用了阶级分析的方法;同时在阐述相关概念和观点时为了增强概念和观点的科学性又普遍地运用了哲学的逻辑和思维,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在文章上篇论述中基本上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的第二次论战即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之争,其争论的实质就是方法论之争,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和发展应当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对于现代国际关系学方法论的日益完善和成熟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和示范意义。

附注: 原作者联系方式:   ychaoliu2003@163.com   QQ:289735100     仅供学术交流与沟通之便 , 欢迎批评指正.

部分主要参考书目:
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科书
2、《世界近现代史》教科书
3、《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教科书
4、国际关系理论笔记(谨供参考)转自决战07博客 , 徐迎宾根据《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一书整理
5、蔡翠红/倪世雄: 《国际体系解构分析:结构、变迁与动力》   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7期
6、胡宗山:《博弈论与国际关系研究:历程、成就与限度》   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6期
7、江华: 《世界体系论的马克思主义源流》  载《**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5年02期
8、魏炜: 《均势的理论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载《国际观察》 2006年第1期
9、秦亚青: 《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  载《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年第3期
10、门洪华: 《回归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重心,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3-24 08:18:5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4-1 08:17:4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7-28 10:43:02 | 只看该作者
goo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9-24 20:34:13 | 只看该作者
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22 22:3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