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678|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北大版《中国哲学史》前半册笔记——四痕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26 00:5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北大版《中国哲学史》前半册笔记——四痕原创

共享天下考研论坛哲学版版主    “四痕”  原创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
总论: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
孔子提出仁、礼学说,中庸观念,发展了传统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建立儒家学派。
老子提出道。无为学说,开创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论传统,建立道家学派。
墨子提出兼爱、非命等十大主张,一定程度修正儒家思想。(尚同是其理论核心,可考性强!)
孙武,军事理论家,《孙子兵法》具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年)
地主阶级改良派:孟轲
地主阶级激进派:孙膑、管子四篇、后墨、荀况、韩非
消极出世:庄周
逻辑理论:惠施、公孙龙、后墨、易传
补充中国辩证法四大流派:老庄、孙子兵法、周易、佛学(北大朱伯昆《易学哲学史》观点)

第一章  殷周时代的哲学
掌握萌芽时期总体特点和时代背景,重点掌握几个概念点和时代背景,重点掌握几个概念
绝地天通(参肖捷父的版本,以下简称肖版)
物生有两(参肖版)
否极泰来(方克立辞典,以下简称方典)
和实生物(参肖版,背诵相应段落原文)
洪范(参百科全书哲学卷,以下简称百科)
赢缩转化(参肖版)
五行(参考《孔子研究》2004年最后一期的相关文章)
尚书(参百科)
礼记(参百科)
第二章        孔子
总论
总论儒家创始人,从未重点考过。复习要求:先掌握教材,适当补充。
1、时代背景-孔子态度-正名(名教之始)-对周礼的损益(五个要点:将周礼归纳为正名;道德教化;亲亲下的贤贤;仁为礼的内容;中庸的方法)
2、仁:从颜渊问仁入手总论性质、特点、内容、条目,展开标准、基本要求、主观动机、条目和具体标准。
3、先验论:(1)生知;学知——教育思想方法;
                      (2)仁学先验论——与孟子人性论的差别。
4、中庸之道:(认识论的思想方法)表述(程颐论中庸)、内涵、特点『灵活性(绝四)和原则性』(程颢论中庸)
5、弃形保威天命观、两可敬事鬼神观掌握引文理解即可。
具体内容
1、通过“名教”概念掌握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对时代的认识,掌握孔子的名实观。
『分析』名教影响甚大,可能考,注意其内涵和外延。如果考“正名”则稍加调整。
『要点』肇始渊源,即孔子以名证实的观点;
               背景——孔子态度(引文,到教材中找,以下均如此)——应对之法(引文);
               名实观实质内涵;
               影响:董仲舒构建名教理论的基础、魏晋玄学重要论题之一。
2、简述孔子对周礼的损益。(了解理解即可,不会考)
3、论述孔子仁的思想。
『分析』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非常重要,重点之一。注意把握与礼的关系。从未考过,考的可能性也不大。
『要点』见上面总论。
『注意』孔子部分引文一定要熟记。
4、孟子四端说对孔子仁学先验论是如何发展的?
『分析』自己编的题,综合对比,难点。复习过程中要不断修正补充。
『要点』孔子的仁具有自觉主动性的特点(引文)途径(引文)这种特点是以仁学先验论为基础的。只是假定“己”心都是善的才具有道德价值,才能实现仁。
孟子的四端说(展开)是天赋性善论,此点上继承了孔子的仁学先验论。
差异:孔子将人分三等(引文),认为“上智与下愚不移”,中人可以学而知之。但是孟子在理论上宣称“人皆可以为尧舜”。显然孔子仁学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中人,将下愚排除在外,孟子则不一样,其人性论在普遍性上较孔子更广。
5、中庸
『分析』儒家道统的核心概念,注意《中庸》、中庸、中庸之道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查找辞典辨析。以下要点并未作出很好的区分,含混。
『要点』同上总论部分总结。
『注意』此题与仁是本章核心重点。教材体系有共性,均为“一个表述+三个要点”,并且注意二者与礼的密切关系。如果考名解,适当简略。
总结
本章重要的概念(红色为已考)
名教    正名    仁    中庸    绝四    忠恕   克己复礼以为仁    五者     天命     与命与仁

第三章        老子
总论:教材内容不多,要补充,特别是名词解释。重点把握其本体论和辩证法。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1、老子论“道”
『分析』
从本体论角度来看,老子的道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世界的本原;二是万物的规律。如论述题须将二者都答全。以下内容为道的本体论部分。此知识点可与庄子韩非对应观点做比较,曾考老庄道论异同比较。老子韩非子道论异同比较。
『要点』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整个世界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引文)
以“一”释“道”(引文)的两层含义:统一的状态;统一的原则。
对道的认识把握:(引文)对道的各种描述。
以“无”释“道”(引文)理解:老子所谓的“无”是指“道”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跟以前的哲学本原观相比,加深了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理解。
『注意』
老子论道部分总的两大块“描述+解释”,解释时引入两个概念“一”和“无”,均要加以解释,再用于对道的解释。
2、老子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
『分析』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2层含义,与上面的1共同构成对世界的解释原则。并扩大到人类社会中解释社会现实,具有直观性。是名解已考知识点。
『要点』
老子辩证法总纲,认为一切事物都朝它的反面变化。对立是事物的本原——“道”运动的原因;
具体表现(引文):相互依赖(引文);相互转化(引文);
缺陷:缺乏条件的对立转化(引文),“微明”的认识境界,与老子守柔处弱明哲保身的无为思想是一致的;
以静为根的道论(引文)静是永恒的,动是暂时的。
『注意』答题思路:总纲——表现:局限性一、局限性二。注意局限性一中包括微明的名解;局限性二包括静为躁君的名解,都可能单独考。
3、老子的认识论“涤除玄览”至“玄同”
『分析』此部分教材体系不强,但是名解考点频频出现,一考再考。
4、补充一些重要概念和命题,老子名解基本上不会超出这个范围了
常道、上德、下德、玄德、玄牝、冲气、谷神、无极、有名、无名、常名、神嚣、众甫、天门、天网、虚极、静笃、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贵柔守雌、反者道之动、归根、复命、知常、习常、袭常、袭明、微明、玄同、道纪、玄通、神器、铸鼎象物、四大、自然、道法自然、有无相生、有生于无、有为、无为、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不行而知、前识、静观、玄览、绝圣弃智、福祸相倚、正言若反、物极必反、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大音、大象、大巧、负阴而抱阳、不为而成、静为躁君、三宝、以德报怨、见素抱朴、知足常足、知足不辱、损有余而补不足、小国寡民、无欲、少私寡欲、绝仁弃义
第四章        孙武
总论
『总论』孙武辩证法思想非常丰富,然教材体例基本不可能单独出大题,主要掌握名词解释
具体内容
『具体内容』
1、五事
『分析』已考,中哲常考含数字题,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总结。计篇所论战胜所需的五个条件。
『要点』出处、原文、解释、评价。
2、奇正相生
『分析』已考,最富创造性的部分。
『要点』出处;
                原文表述,所谓正,解释……;所谓奇,解释……。(引文);
                充分发挥指挥者主动灵活性(引文);
                具体运用(引文);
                评价。
3、孙膑形胜与奇正相结合的思想。
『分析』孙膑与孙子思想的关系须补充资料,教材较少。本题主要依据教材。
『要点』孙膑强调(引文);
                结合后的观点:认为(引文)又认为(引文);
               出奇制胜即不能用与敌人同种态势与敌对抗,当以不同态势相抗,在敌人反应前取得胜利。田忌赛马即是典范。
4、补充没考过的一个重要名解:禁详去疑。

第五章   墨子
总论:『总按照教材体系重点把握一下内容:兼爱、非攻、尚同、非命、三表等名词解释。逻辑学部分的名词解释。与孔子的比较。注意从整体抓住墨子思想,虽然不会出什么大题,但是答名词解释时要体现整体中的局部。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13#
发表于 2011-4-1 04:07:39 | 只看该作者
有关部门支持楼主!





















浪漫香榭丽怎样去脸上的雀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3-12 20:22: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太有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7-7-1 13:49:46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时候能够出后半册啊~~~快考了呀~~~拜托楼主啦!:ae
10#
发表于 2007-6-8 15:20:1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你了。期待更多
9#
发表于 2007-6-8 15:03:2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你了。期待更多
8#
发表于 2007-5-31 16:47:11 | 只看该作者
就是啊  为什么不全呢 谢谢啊 能补上吗
7#
发表于 2006-9-5 16:24:44 | 只看该作者

先秦十二章和十三章怎么缺了?

怎么直接从《易传》跳到韩非子,当中还有荀子,怎么没有了?麻烦管理员看一下。谢谢!
6#
发表于 2006-7-6 13:21:06 | 只看该作者
已收,期待后半册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00:55:27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郭象
总论:』从玄学的总体发展中把握郭象独化论的特点,抓住“独化于玄冥之境:。因果论联系佛学思想。名教自然、有无、圣人、冥然自合等体系关系。注意其“命、理”说开宋明理学先河。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越是重要的反而越是很难给出些要点了,主要是没有几本参考书,教材的东西的确很难理解,换句话说,很难从哲学家本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应付考试,还是列举考点吧。这部分我还是以《中国哲学范畴通论》为主要参考的。
1、郭象的“独化”说。(独化于玄冥之境名词解释)
2、郭象的时空观。(了解即可)
3、独化而足名词解释。
4、冥然自合的认识论。
5、政治理论(这部分不是重点,了解即可)
补充:
『补充』《魏晋玄学论稿》中一些重要的论点摘引:
1、言意之辩的意义:经籍的解释;忘象忘言不但为解释经籍的要法,亦且深契合于玄学之宗旨。(本体论之体用之辩即方法上所称言意之别);忘言得意之义亦用以会通儒道二家之学;言意之辩不惟与玄理有关,亦于名士之立身行事有影响。
2、玄学与早期佛学的对应关系:(魏晋僧俗四派)
王弼——本无宗;向、郭——即色宗;周彦伦《三宗》(不空假名、空假名、假名空);僧肇之不真空义。
3、流派综述:
王弼注《老》而阐贵无之学,向、郭释《庄》而有崇有之论。
僧肇解空第一。
周彦伦《三宗论》假名空宗上承肇公之学。
4、名教与自然(立论:魏晋时代“一般思想”的中心问题是“理想的圣人的人格究竟是怎样的?”)
温和派:何晏、王弼;向秀、郭象。
激烈派:阮籍、嵇康。
同:均推崇自然;
异:对名教批判有别。
5、阮籍嵇康的观点中跟美学相关的命题无需太重视,考美学方向才是重点,中哲部分不会侧重,其他的内容可以看看武大肖捷父版的,也有考的可能。

第七章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
总论:『总论
』这部分涉及到一个印度佛教本来面目以及传播到中国后的变化问题。印度佛教内容没有怎么看过。所以,总体的认识也不是很深入,只能就教材补充些要点了。以后有空一定要补看些印度佛学的书。
大乘般若学以证“缘起性空”为主旨,当时佛学中心有两个,南有道安,北有鸠摩罗什。道安其后六家七宗(本无、心无、即色分别与贵无、崇有、独化的玄学学说相对应)。鸠摩罗什后有僧肇。涅槃学则有“涅槃圣”竺道生。般若学讲现实世界的虚幻,涅槃学证彼岸世界的真实性,前者为后者开道,后者是佛学的真正归宿。竺道生在般若学盛行的时候宣传涅槃学是佛学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变。
『具体内容:』
1、六家七宗名解
『分析』已考要点,基础知识,必须掌握。注意汤用彤和吕瀓的认识有些许差别。联系玄学作答。
2、道安对空的理解。
『分析』基本上对应王弼贵无的思想。
3、慧远的“法性不变”论
『分析』此题北大和武大的教材似有矛盾,不可混用。缺材料,存疑!答题时抓住对”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的理解。
4、业报轮回名解
『分析』包含三报、三业、三世的理解,其中三世又有几个不同的版本,注意区别。
5、慧远的神不灭论。(略)
6、竺道生的”顿悟成佛“说
『分析』参考武大版,有兴趣可以看方立天的《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的《论竺道生的佛学思想》。
7、僧肇。
『分析』绝对的重点,全面掌握所有教材涉及的要点。不再一一列举。


第十一章    隋唐道教哲学思想
总论:
『总论』道教思想部分只要掌握名词解释即可。如果有中哲辞典是最好了。把书中出现的重要名词列举出来,再做好答案,背熟。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三张伪法   守一存真    重玄之道   万物禀道生    识体   存想     泰定   
司马承祯与周敦颐主静思想比较。


第十三章   隋唐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
总论:总论』
隋唐佛教主要有五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其中以后三者为重,可出大题。前二者了解渊源和名词解释。后三者几乎年年考,重点掌握。各派代表人物要知晓。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1、三论宗掌握两个名词解释
三论      二谛八不中道
2、天台宗掌握三个名词解释和性具说
止观双修   一心三观   一念三千
3、唯识宗
名词解释:唯识真性  万法唯识  唯识无境
                   我    法
                   能缘    所缘       见分    相分    转识外境  
                   八识
                  六尘   六境
                  思量识    我痴  我慢   我见   我爱
                  藏识   有漏种子  无漏种子
                  转识成智    烦恼障  所知障
                  三性   
                  真唯识量   因明学    三段论式    初三
『分析』学会用以上名词说明唯识宗的主要观点!
4、华严宗:掌握宗密的判教说和四法界,重点是圆融无碍。
5、禅宗:掌握教材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即可。
注意
『注意』中国哲学史中的佛教哲学与佛教哲学史中的侧重点有所区别,这一阶段的佛学对柳刘以及宋明理学的影响较大,但是从内在关系上考的可能性不大,过于深入了。但是也不能放松一些很明显的关系,比如华严宗的理事关系论述和宋明理学的对比,程颢的定性说等等。
第十四章    韩李柳刘哲学
总论:
『总论』此部分重点了解天人关系、性情问题、人性论,还有些政治观点的名词解释。教材内容不是很深,要点也很清楚。韩李的新儒学运动对宋初思想变动有影响,二人与宋初三先生被公认为是理学的先导和前驱。范仲淹、欧阳修其实也很重要,只是研究不多。要补充和注意的是古文运动的背景、与经学的关系、三教融合的具体理论表现等等,柳宗元和刘禹锡援佛入儒的特征比较明显。这些内容掌握了可能对宋明理学的学习有好处,但是考试不看也无妨。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1、中国哲学史上代表性的人性论。
『分析』做个人性论专题,一一列举阐明。
2、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关系论述总结。
『分析』做个专题,掌握所有教材涉及的重要考点。
3、韩愈道论。
4、李翱复性之方——不动心(思考:跟西方哲学史中的不动心有何区别?)
5、李翱性情说。
6、名解:《六逆论》、生人之意、    惟元气存、  《天论》、法行法弛
『注意』柳宗元的生人之意对功利学派有影响,注意联系比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8 17:36 , Processed in 0.42187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