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Condrall,一个美国穷学生,怀着对美国百年史前淘金热的向往,尽管只是道听途说中国经济神奇发展,就毫不犹豫地来到中国,在既没背景又没人脉的情况下,仅凭一张外国人的脸面和通过模仿,在中国白手起家,仅用短短几年就获取超过十亿的财富。如果你从中获得启发,也许你就是下一个亿万富豪。
1983年Paul大学毕业,他初次踏足中国是首都北京,由于当时中国能说流利英语又能让外国人听懂的人很少,他马上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中文。他首次体会到美国与中国的文化差异,Paul每天下课后操着五音不全的普通话四处找人聊天,晚上用中文写日记。不到二年,他就能说一腔流利的普通话,比许多国内其他省份的学生还纯正,也写得一手好文章,如果不见其人,只闻其声,还以为是个中国人。反观中国学生,只会背诵课文,拼命做习题,埋头啃外国文学小说,结果花了十年学习英文,还是很烂。
1985年的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还很低,外国派驻北京的机构不多,跨国公司也未成气候,且不屑于他没有行业经验,而私人在北京创业环境很困难。Paul操着得意的中文,用半年的时间四处混,但到处碰钉子,什么也捞不着,只好回美国。他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法律,毕业后回到出生地华盛顿,面对竞争激烈的律师行业难以立足,郁郁寡欢。经过思前想后,他总觉得凭借自己流利的中文,应该作为连接美国和中国两地的纽带才有优势,于是他写信给美国美开乐服装纸样公司的总裁,信中说中国有八亿人口,都是自己在家缝衣服,颜色仅有灰色和黑色,最后他毛遂自荐为美国美开乐服装纸样公司打开中国市场。与公司总裁面谈时,他带了一些旧纸样,说自已从小到大所穿的衣服都是妈妈购买该公司的纸样做的,凭着流利的中文,他终于获聘为该公司打开中国市场的前哨。
1989年他再次来到北京,按计划逐家拜访所有的大百货商场。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末期,商场的主任十分傲慢(还没有采用经理头衔),普通厂商代表除了要找熟人介绍走后门外,还要天天到场,等候主任有空闲又好心情才可以请求入场事宜。但他所到之处,只要一听到有美国人找,主任都丢开手上的工作,热情地接待,Paul一腔纯正的普通话总能引起对方惊诧和钦佩,在接触和商谈的过程中,他深深体会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崇洋媚外和害怕外国人向上级投诉,事情总是意想不到的顺利,即使面对海关和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不例外,这些都成为日后他常向别人炫耀的故事,亦让他从骨子内瞧不起中国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