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主社会的台湾要不要侮辱蒋介石塑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11 00:0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都: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从威权政体转型到民主社会之后,清算是不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邵铭煌:一定有的。民进党执政之后,恶意破坏也是有的,以前在南部有蒋中正的头像被吐口水、喷漆,或者把手折断,这是很偏激的有政治色彩的民众做的。民进党不断地丑化、抹黑蒋中正,说他是台湾的罪魁祸首,是“二·二八”事件元凶,白色恐怖的制造者。


  因为威权体制给他们带来了一段不愉快的经历,像施明德和许信良他们曾被关押过,这些遭遇的感受一辈子都不会轻易消除的。


  南都:最开始建中正纪念堂的目的,应该是想给人们一个纪念、瞻仰蒋介石的地方,同时发挥教育功能。后来出现的去蒋化运动,应该是始料未及的?


  邵铭煌:我想有一部分人是从仇恨出发。我们应该尊重历史,说蒋中正有负面的作用,那也没有关系,只要在纪念堂里把蒋先生做过的功绩与过错一起呈现出来就好了嘛。他毕竟是已经过世的人了,不必要用现在的一种恨,对他做一种处理了。





  慈湖雕塑纪念公园收集了100多座蒋介石雕塑,这是其中最著名的,曾是台湾最大的蒋介石铜像,2007年3月被高雄市文化局拆解为117*块和百余小碎片。完整的重组修复存在难度,且要花费上千万元新台币。最后多方折中的结果是,重组焊接成一件颇具后现代风格的作品,其名“伤痕与再生”,则体现了对和解共生的希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1 00:01:29 | 只看该作者
蒋介石时代过去了,一如这锈蚀斑驳的塑像。然而对待一个历史人物,用非理性的方式破坏、侮辱铜像是不健康的。


  开栏语


  “回家真好。”这是南航机师踏上台湾土地的第一句话。浅浅的海峡,让我们相思一个甲子。


  第一次来,却恍似回家。本报记者一行3人,分别第一、第二和第三次踏上这个美丽的岛屿。一些重温,一些发现,在这块似远还近的土地,阅读它流离寻岸的身世。


  我们的匆匆行脚,回到台湾,回到中华文化的优美深厚,也分享她的经验和价值。在相同与不同之间印证彼此,在友善互动中更加了解,逐渐熟悉。


  这一束寄自宝岛的书简,我们希望为读者看到台湾,向她提问,与她对话。我们赞美让两岸握手的政治智慧,我们祈祷永远的和平与繁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1 00:01:36 | 只看该作者
 “大中至正”牌匾换为了“自由广场”,“中正纪念堂”改为“台湾民主纪念馆”,更名背后,几多政治风雨。




  蒋介石陵寝在蒋经国去世前夕,都是需要团体提前申请,造册并经管理处审核后再回函予以确认,前后大概需要10天时间。前来的团体要在司仪的带领下对蒋介石遗像行礼如仪。现在不是这样了,每个人都可以在陵寝前探头探脑。蒋大头(介石)和蒋小国(经国)的公仔,也开始在慈湖景区公开贩卖了,娱乐化的结果,必然解构曾精心建设的庄严感。但祛魅后政客利用民粹进行的仇恨宣传,也成为转型初期台湾政治生活中挥之不去的新魅影。


  那本书握在蒋介石的手中,向上扬起,或者他把它捧在手上翻阅。凑上去看,书上刻着“《中国之命运》蒋中正著”几个字。28个来自大陆教育系统的游客被上百蒋介石铜像围住,在这迷宫一般的雕塑群中,其中一个指着这本书说:应该改成马克思著作。那种放松的戏谑神态,让一旁导游的志工队长萧淯宏也忍俊不禁。


  每天都有经由第三地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到这里参观。桃园县大溪镇两蒋陵寝,这是台湾诸多地理景观中,最需端庄态度观摩的所在,也是与祖国大陆最具比照价值的历史性地标之一。但,挥别威权的台湾,已在民主化进程中远离了瞻仰领袖的虔心,日常这里终究只是一个观光的场地;而国共合作也早已取代了“汉贼不两立”的时代,大陆游客对此业已脱敏。


  只是7月4日搭乘首班周末包机到达的大陆首发团,在来与不来的反复游移中,最终还是决定暂时避开媒体的闪光灯,只去士林官邸、涵碧楼等更少意识形态深意的与两蒋有关的地方。厦门首发团则趁所有媒体不注意,静悄悄到中正纪念堂转了一大遭———吸引力终究无法抵抗吧。长期对立的两岸格局,型塑了微妙的观光心态,对我们而言,阿里山和日月潭提供的新鲜感,毕竟远不如两蒋陵寝和中正纪念堂。


  而对台湾地区民众而言,两蒋地理所能激起的那种百味杂陈的感觉,更属一言难尽。当两蒋传记作家王丰每次经过这些地方的时候,心中总有一种悲凉。这个一直关注蒋家命运和台湾前途的人,已经很久没有去里面走走了。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大抵只是心不在焉的观光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1 00:01:48 | 只看该作者
蒋介石陵寝


  威权时代的记忆


  这里是蒋介石的地盘。几年时间内,慈湖的这片空地上密密麻麻生“长”出大小不一神姿各异的蒋介石铜像上百尊。在这里“会师”之前,这些铜像遍布台湾各地,在一个时代的记忆中锈蚀斑驳但难以磨灭。


  “我刚生下来时台湾就有很多会师了。”生于1963年的任中华自读书起,就习惯了在校园门口的蒋中正像前敬礼,对他们一代人而言,很自然地生发出一种对领袖的尊敬。而国民党党史馆馆长邵铭煌在读中学的时候,每年蒋介石的诞辰,学校所设的寿堂里就会准备好寿桃和面线,在校长主持下,他要和其他学生一道去向蒋介石像鞠躬行礼。


  那是一个需要领袖的时代,当1949年12月蒋介石率残部退守台湾,被攻陷的阴影就长期笼罩在这个孤岛的上空,他需要凝聚向心力。距台北不远的桃园大溪埤尾,因景致酷似故乡浙江奉化,大溪和“溪口”也只有一字之差,让来此的蒋介石甚为喜欢,1959年,洞口宾馆建成,3年后埤尾更名慈湖,这里成为他生前最常来的行馆之一。


  蒋介石仍怀“**复国”幻想,因应当时与大陆敌对的形势,慈湖在上世纪60年代的“国光计划”中被辟为战时疏散地区,大陆三年“大饥荒”等因素,让蒋介石认为“**”时机成熟,开始筹划“国光计划”,5所新建的具战时指挥所功能的战备办公室也在1964年拔地而起。没有想到的是,次年侦察大陆沿海的海军战舰被解放军击沉,“国光计划”从此规模逐渐缩减。


  “当年蒋介石对军民的文告是‘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一直到1971年退出联合国才绝望。”世态的反复,令任中华唏嘘。1981年,他在七海官邸担任蒋经国侍卫时,蒋介石已去世6年,慈湖的行馆变为陵寝。那时这一坐北朝南的砖造红瓦平房,仿四合院闽浙形式的布局和内部摆设就和现在没有二致。


  蒋介石陵寝的正门内,立着红色古朴的屏风,“福”字朝外,“寿”字向内,被四个谐音“变福”的蝙蝠环绕,屏风的四角则是四只仙鹤。沿着蓝色亭柱和窗棂的环形长廊前行,蒋氏奉厝之所,黑白色的遗照悬挂在墙壁上,黄色菊花组成的十字架背后,他的尸骨将永久封藏在那黑色大理石棺内。


  隔了时光迷离的隧道回望,台湾的蒋介石时代,毕竟有些模糊了。慈湖的战备隧道现在已是布满倒挂蝙蝠的荒废所在,防空避难所也有名无实久矣。1983年,任中华调到慈湖管理处时,这里归“国安局”直管,1997年降格隶属为“国防部”,再到2008年初,则变更为“国防部”下属之“后备司令部”管辖。这样一条下降的轨迹,符合蒋家在台湾转型年代的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4 07:3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