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5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朝鲜战争的历史之鉴(原创)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18 08:3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引 言<br />  <br />  朝鲜战争爆发距今已55年,《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签订也超过52年<br />  了,但关于这场战争的研究与论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回首这段历史,有人认为战争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理由是:其时正处于冷战格局正式确立前的不稳定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于1945年已经结束,但战后格局的正式确立要十年之久才得以最后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苏美两国从战时的合作逐渐走向对抗,各种国际势力处于重新组合当中,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对峙的局面还没有最后形成(这一点到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以及次年东德加入该组织时才最后确立)、也都还没有确立各自权力所能达到或应达到的边界,两大阵营还没有涵盖整个国际关系。这样一个阶段正是处于模糊状态的边界地带产生动荡与战争的危险期。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战争爆发是必然的。也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朝鲜战争,中美之间可能在中国南疆附近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夺取全国政权后,它所代表的中国革命利益和国家利益同美国遏制新中国的战略计划已经发展成对抗性矛盾……两国各自出现的这些新特点和利益冲突,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立即表现为大规模的意志和力量的较量。这样一场斗争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只是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上有其偶然性。” 入江昭也认为“一场战争注定要在东亚爆发”。 <br />  笔者认为:“国内”意义上的朝鲜战争(即南北朝鲜之间为着国家统一而进行的战争)其爆发或许是必然的,然而,“国际”意义上的朝鲜战争,即由中美两个大国参与的大规模的朝鲜战争则是完全可以避免、而且应当避免的,借用邱吉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评价,就是“An unnecessary war”(非必要的战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之空前、牺牲之惨烈都被历史重要当事人做这样的定性,朝鲜战争毫无疑问更当得起这个评价。其关键在于:作为“国际”意义上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于中美两个大国来说,都不是他们想要的。敌对的心理与行为并不罕见,然而在权衡利弊之后战争的所失大于所得、或者战争只是无谓的牺牲,战争就不一定爆发。如果中美双方彼此之间在战争爆发前有过充分的沟通与外交运作、如果政治家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问题上谨慎从事,那么历史完全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毫无疑问,美国政府对朝鲜战争的爆发要负起最主要的责任。<br />  今天的我们从那场战争中可以学到什么?无疑,战争直接的与间接的参与者各自出于不同的原因与动机卷入这场战争,他们各自从这场战争中实际学到的、与应当学到的东西也是各不相同的,本文试图从中、美、苏三个国家的角度,分别考察朝鲜战争的历史之鉴。<br />  <br />  一、 从美国角度对朝鲜战争历史之鉴的考察<br />  <br />  美国是应该从朝鲜战争中得到最多教训的国家,然而与越南战争相比,人们<br />  鲜见美国人的反思见著文字。我们试图从美国角度进行这一考察也并非越俎代庖,因为历史角色的转换常常出乎人们的预料,孰知我们不会在某个时刻碰到类似当年美国的情况,我们可不可以避免当年美国人所犯的错误,以付出更小的代价换取更多的国家利益与人类福祉?<br />  综合来看,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美国政府应当吸取教训:<br />  <br />  1、对觉醒了的中华民族感情的蔑视以及对中国实力的低估<br />  <br />  本来,在1949年5月,根据美国在亚洲以收缩力量和防线为特征的战略调整部署,美国军队已经全部撤出了中国,随后在6月又从南朝鲜全部撤出。然而,在1950年6月27日,也就是“国内”意义上的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天,杜鲁门总统就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以完成统一大业。而此时中国政府并未对朝鲜战争表态,美国的行为无疑是一个主动的挑衅行为。在进入台湾海峡的同时插手朝鲜战争,并且在越过三八线之后仍不止步,无视于中国政府的警告,这对于遭受百年屈辱的中国人民来说,面对帝国主义强权的再次大兵压境干涉民族统一,不能不是极大的感情伤害。在并不久远的历史上,日本帝国主义者正是取道朝鲜半岛开始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日本帝国主义者也正是从中国人民手里夺走了台湾岛作为侵华基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美国介入台湾海峡唤醒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使中国政府感受到对国家安全与统一的巨大威胁,激发了中国人民介入朝鲜战争的最原始动力。<br />  对于中国介入朝鲜战争的可能性,美国方面并非不曾考虑过:<br />  “……这固然存在着风险,因为中国人说如果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他们就要介入,但是,艾奇逊与麦克阿瑟一样瞧不起中国人,倾向于把他们发出的威胁低估为恐吓,深信中国人不敢冒险与美国的压倒性火力对抗。更有甚者,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中国人打交道的经验判断,美国领导人认为,如果中国人胆敢插手,他们将很快被消灭。” <br />  在杜鲁门向麦克阿瑟提出“中国或苏联进行干预的可能性”时,麦克阿瑟就断言:“很小。如果他们在(战争爆发后)第一或第二个月就干预,那会起作用。现在我们不怕他们干预了。我们已经不再恭恭敬敬站在一边了。”他说,中国在东北有一支30万人的军队,最多能派5、6万人进入朝鲜,如果没有空军。“如果中国人南下到平壤,那一定会遭受惨重的伤亡。”殊不知,中国之所以没有在开始就进行干预,就是因为期望美国能够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美国人的骄横与目中无人注定了要遭到迎头痛击。<br />  <br />  2、美国对战略形势的重大误判及情报工作的不足<br />  <br />  从历史资料看,还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美国的杜鲁门总统、艾奇逊国务卿等<br />  美国最高决策人员如事先确信大规模的中国正规军已经准备入朝,并将不惜代价将美军赶回三八线以南,仍会支持麦克阿瑟将战争推向中朝边境地区。 也就是说,美国越过三八线是建立在错误的战略判断基础上的。朝鲜战争期间中美双方意志和力量的较量过程表明,美国决策者总以为中国领导人会以他们那样的思维方式来判断、推理、决策。对于中国发出的明确无误的警告,不是看成“虚张声势”,就是以为能用武力威胁来吓倒。导致美国判断错误的主要因素在于美国政府对自己的军事力量特别是空中优势过于自信,迷信核武器的威慑作用、以及美国情报工作的不足。毫无疑问,单就军事实力的“硬件”方面来说,美国远在中国军队之上,但美国恰恰忽视了对战争胜负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民心与士气。由于认为事关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前途、由于确信中国的核心利益受到巨大威胁(起码没有相反的理由不做如此考虑),中国必将倾举国之力阻挡来犯之敌,而美国作为全球性大国,面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可能具有跟中国同样的作战意志或决心。而这一点只要在情报工作做得及时到位,完全可以认识得到。历史事实充分地说明:在没有对战争后果进行详细而谨慎地评估时就对不涉自己核心利益的地区发动大规模武装干涉,其后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的。这个历史教训尤其适用于台湾问题。如果美国政府不吸取朝鲜战争的历史教训,忽视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意志、决心、以及更基础的——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那么历史必将在史无前例的规模与层次上重演。 <br />  <br /></p><!--editpost--><br /><br /><br /><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杀猪的 在 2006-05-18 08:34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6-5-18 08:33:34 | 只看该作者
<p>3、美国决策者犯了致命的机会主义错误<br />  <br />  1949年3月,麦克阿瑟在接受报纸访问时,已经明白表示朝鲜不在美国防御范围内:“我们的防御线穿越星罗棋布的亚洲澳的岛屿链。它起自菲律宾,通过琉球群岛(包括其主要基地冲绳);然后折至日本,阿留申群岛而到阿拉斯加。”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国务卿对全国记者俱乐部演讲,说得更露骨。他不仅同意韩国不在美国防御范围内的说法,还明确表示不具意愿保障亚洲大陆地区之安全:“到目前为止,就太平洋其它地区的军事安全而言,必须坦率以告:没有人能够担保这些地区免遭军事攻击。但是,同样明白的是,在实质关系上而言,这样的担保也不太有意义或必要。” 1949年,杜鲁门总统接受建议,把美军部队全部撤出韩国。<br />  苏联和北朝鲜领导人都相信了美国人声称朝鲜不在其防御范围内的说法,他们认为,美国在默认中国***占领大陆这个局面之后,不会为了并不重要的韩国去大动干戈;事实上美国的行为也正是给人这样一种印象。问题在于:美国战后的政治与战略规划中,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类侵略的可能性。 <br />  然而,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不仅立刻介入,而且在占领汉城、越过三八线后,继续大兴向北进犯。在1950年7月介入时,美国宣示的目标是“击退侵略”,在9月份,当美军在仁川登陆告捷,北朝鲜部队溃败之后,目标又变成了“统一”朝鲜。这就给中国方面一个疑问:下一步美国的目标是什么?麦克阿瑟没有把中国人历史记忆中日本人取道朝鲜侵略中国东北的情况当一回事。华盛顿曾经下令麦克阿瑟不得以非韩国部队向鸭绿江推进,但麦克阿瑟指之为“不切实际”,美国政府则遵守尊重前线司令官判断的传统,不再坚持,终究酿成大错。<br />  9月30日,即美军占领汉城的当天,周恩来总理就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3日,周恩来在同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的谈话中又明确表示,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但杜鲁门认为,潘尼迦是“经常同情中国***的家伙”,对他的话不值得认真看待,周恩来的谈话很可能“只是对联合国的恫吓”。 艾奇逊的看法是,周恩来的谈话“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警告”,但“不是一个官方政策的声明”,不应被用来动摇美军的决心。 <br />  杜鲁门与艾其逊曾经试图让中国要相信美国不打算进攻中国,但是由于此前的出尔反尔,美国的保证在中国已经失去了信用。“中国领导人不希望打仗,然而,由于坚信美国人使之别无选择,那么毛**就宁愿在朝鲜而非中国的土地上作战。” 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参战,美国政府的机会主义自食其果。<br />  <br />  4、放任国内政治对国际关系决策的压力<br />  <br />  孔华润认为“如果不在朝鲜有所行动,那么政府可能面临一场政治性的灾难。<br />  如果能取得成功,则不仅能使政府的批评者哑口无言,也许能使杜鲁门在白宫度过第3个任期。” 这个评论可谓是一语中的。战后的美国,尤其是在国际上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谓“失去了中国”)、苏联又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美国国内政治气氛急剧右转,1950年初兴起麦卡锡主义,杜鲁门出于打击对手、巩固对政府的支持也热衷于给人扣红帽子。一方面国内这种政治氛围不断发酵,另一方面杜鲁门政府也在对此推波助澜,反过来又成为决定美国政府不得不、或必然作如此选择的恶性循环。然而这事实上并不符合国家利益。而当时的政治家囿有成见、并且很大程度上从自己的政治前途考虑,造成朝鲜战争成为大规模的局部热战成为不可避免。这警示我们:政治家出于国内政治、出于对自己政治声望与前途的考虑,可能并不一定会做出真正符合国家利益的决策,真正有作为的政治家必须敢于顶住国内政治的压力,做出预见性的决策,即使当时不符合人们普遍的看法,但只有被后来的历史证明了的才是正确的。<br />  <br />  5、没有在朝鲜半岛有效地构建起威慑体系<br />  <br />  威慑,就是通过使对方害怕会处于某种环境或得到某种结果,而放弃采取某<br />  种行动。亨利?基辛格认为:“威慑要求把权力、使用权力的意志及潜在侵犯者对两者的估计结合为一体。而且,威慑是上述因素的产物,而不是它们的总和。如果其中任何一项等于零,威慑就将失败。” 因此,要有效构建威慑体系,力量、使用力量的决心、以及信息传递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美国的力量当然勿庸置疑,事实上,美国在朝鲜半岛没能有效地构建起威慑体系,阻止战争的爆发,问题也不在于美国缺乏这种力量,而是美国为朝鲜问题使用其力量的决心受到人们的怀疑。如前文所述,麦克阿瑟、艾奇逊、杜鲁门通过一系列谈话和撤军等行为一再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即,朝鲜半岛对美国的战略价值并不高。这样,美国半岛根本就没有显示出为阻止朝鲜半岛发生冲突时使用武力的决心。事前不做足够的宣示与威慑、事后却大张旗鼓地指责北朝鲜“侵略”而且派军队大举介入,不正证明决策者的重大失策吗?<br />  <br />  二、 中国的教训:忽视物质技术条件对现代战争胜负的作用,制订超出实际的战略目标和方针<br />  <br />  中国在朝鲜战争中获得的成功经验似乎远远大于失误带来的教训,并且,正<br />  是由于朝鲜战争,中国获得了超出自己预料的国际威望,而且从事后补证了当年罗斯福总统的“四大警察论”并非拔高中国,中国本来就具有这一实力或者实际的潜力。正如邹谠所指出的,朝鲜战争“标志着战时罗斯福总统使中国成为强国的政策部分地、带讽刺意味地得到了实施”。 <br />  按照基辛格的说法,“(对于朝鲜战争)**得到的教训就比较复杂。尽管在<br />  物质方面相当劣势,**却能够通过军事、外交交互动作,与美国相持不下。但是它也经历了正面迎战美国军力,苦头不小。冷战期间,中美之间再也没发生军事冲突。” 这里他似乎恭维多于批评,然而,至少在这一点上,中国应该从朝鲜战争中得到历史的教训:即,忽视物质技术条件对现代战争胜负的作用,制订超出实际的战略目标和方针。正如沈志华的评论:“中国出兵朝鲜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目的本来是合理的和可以理解的,但毛**为此而设定的战略目标和方针却是脱离现实条件的;中国决策的根本失误在于错过了在有利条件下及时停战的历史机会;同美国越过三八线时所犯的决策错误一样,中国失误的主要原因也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从实现决策方针的结果来看,中国虽然最后也算实现了迫使其出兵的最初目标,但付出了不必要的过量代价,而最后被迫放弃消灭和驱逐美国军队本身则证明了其战略方针的失误。” <br />  应该说,中国国家领导人对当时中美军队武器装备的悬殊是很清楚的。中国准备介入战争时,预先准备了12个师,每3个师(即一个军)只有36门7-24公分口径的各种,合计炮144门;而美国第八军包括个3师,有炮1500门。 然而,由于定得目标过高,武器装备与后勤保障能力的不足使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双方共投入兵力100多万、历时50天的第五次战役为例:中朝方面在准备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就于4月22日提前发起第五次战役,到5月21日中朝军队再次把美南朝鲜军队打过了三八线。但由于我方部队疲劳,供应困难,无法发展战役。22日,中朝部队开始北撤,准备收兵休整。中朝方面对敌军迅速实行大规模反扑估计不足,转移计划不够周密,全线出现许多空隙,加之没有制空权,只能在夜间行动;敌军机械化装备,运动很快。中朝方面部分部队被美军截断,造成重大伤亡。尤其是180师由于师领导指挥失当,被敌人围困堵截,损失8000余人,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最大的一次损失。彭德怀总结志愿军司令部在这次战役指挥上的缺点时说:“二阶段撤回来,没有三令五申的严防敌人追击,防止敌反咬一口。我军转移时,必须要控制公路,破坏公路,防敌坦克冲击,各部多〖数〗没有这样做,〖而是〗将公路让开,使敌坦克横行无阻”。 至6月6日结束战役时,美军和南朝鲜军控制了三八线以北的部分地区。这是一次成果不理想的大规模战役反击战。毛**后来总结说,这次战役打得“急了一些”,“大了一些”,“远了一些”。<br />  <br />  三、 从苏联角度对朝鲜战争历史之鉴的考察<br />  <br />  按照孔华润对苏联在朝鲜战争中的教训的说法:“斯大林及其顾问们由于不<br />  了解美国而误判了它反应。此后的事实表明,对北朝鲜人的武装和对他们入侵南方的默许是斯大林最具灾难性的冷战投机。它把苏联与美国的缓和推迟了20年。它强化了持续40年的对抗。” 基辛格也认为:“韩战的最大输家是苏联,美国领袖认定他躲在幕后策划出整套把戏……苏联陆军在中欧遇到的真空状态已经被填补充实。即使有人主张,美国在韩国应该可以有更大收获,苏联此后的成就感指标却是如何减轻损失程度,或是在日后蛊惑其他的共产党冒险家在别的地方,尤其是中南半岛生事。但是无庸讳言,由于盟国重新武装,强化团结,权力均势多少已经倒向盟国这一边。” <br />  这两位美国学者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仅仅就支持北朝鲜主动发起统一朝鲜半岛的内战这一点来说,苏联也不失审慎,跟中国一样,是美国的一系列表态使得苏联有理由跟中国、跟北朝鲜一样认为,美国已经把朝鲜半岛划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外。“当美国军队撤离朝鲜半岛后,斯大林及其顾问们得出了也许是相当有更改的结论:美国并不关心朝鲜内战的后果。” 在这一点上犯下错误的恰恰是美国而不是苏联。<br />  真正值得苏联记取的教训是在其它方面:<br />  1、 在美军第一次越过三八线后没有及时、坚决地进行军事介入<br />  事实上,美国在第一次越过三八线时是很担心苏联介入的。而苏联不仅没有<br />  介入,还明显示弱于对方,使得美军逐渐确信苏联不会介入后,才放心大胆地北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尽管美国也认为苏联并没有为下一次世界大战做好准备,苏联的核武库跟美国人拥有的也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在当时苏联真的主动、及时、坚决地予以介入,美国还会不会继续北进?笔者认为,这一点基本上是可以确定的:就是,美军几乎百分之百会立即停留在三八线上,主动脱离接触以观态势变化。事实上这也正是美军决策及传达命令的内容。可以想见这会是一种蕴藏高度危机的僵持,然而这跟第一次柏林危机也没有什么两样,问题在于实力虽有差别,但远不及中美实力来得悬殊,美军人真要下决心跟苏联打一仗还真是需要一点勇气与决心的。<br />  正是苏联的姑息鼓励了美国人进行更大的冒险与投机:“在胜利的时刻,杜鲁门政府向任何胜利者都要面对的最危险的诱惑之一——扩大战争目标的诱惑——低下了头。杜鲁门及其顾问们不再满足于击退侵略和解放南朝鲜,他们断定斯大林不会来帮助他的朝鲜代理人了,他们可以指挥联合国军超过把共产主义北方和非共产主义南方一分为二的三八线,肃清北方的共产党分子,也许是在比李氏政权更民主的政府之下统一整个朝鲜。” <br />  2、 对中国的支援“不干不脆、算计精明”,种下中苏失和的种子<br />  中国之所以介入朝鲜战争,一方面是出于对中国本身国家安全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履行国际共产主义义务的需要。中国的胜负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是休戚相关、更事关苏联的国家利益。中国政府毅然决定在没有苏联空军掩护的情况下主动出兵,苏联政府理应提供相应的支援。然而苏联算计精明、要价太高,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种下中苏失和的种子,这一种子必然会在适当的时候生根发芽,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重大***,并在此后长期影响到中苏关系的改善。苏联也因其“算计精明”而把中国推向它的对手美国,使得70年代中美之间某种准同盟的形成,整个国际格局产生严重不利于苏联的重大变化,而这也是间接地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因素。<br />  <br />  结 论<br />  <br />  我们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是时间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今天的一切都跟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息息相关,今天正在发生的事情也正影响着未来——影响着即将被后人记载的历史。有一种比较悲观的论调,认为历史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历史在重复。然而,乐观地来看,人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至少在某些方面和环节,由于汲取了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使历史进程朝和平、正义、进步、以及服从于人类任何其它美好目的方向有些许改变,这一点在世界历史上不乏其例。为此,人们需要不断地去探询历史的真相,以及在显而易见的事实背后,隐藏着的因果关系及在特定时空关系中不变的结构。我们从朝鲜战争中应当学到的,至少包括:必须将重大政策决策建立在掌握充分情报信息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国际关系各参与者的核心利益与民族情感、避免蕴含重大风险的政治投机、明确自己权力的界限并构建有效的威慑体系、还有量力而行、不要制订远远超出自身实力的战略目标。其它更多的教训还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得到分析与发掘。<br /></p><!--editpost--><br /><br /><br /><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杀猪的 在 2006-05-18 08:36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3#
发表于 2006-6-14 18:16:21 | 只看该作者
<p>我国角度关于朝鲜战争的思考恐怕还要看得更远一点.包括对后来的内政和外交,这场战争的影响太大了.也希望中国能坦然的面对这段历史.</p>
上帝之手 该用户已被删除
4#
发表于 2006-12-2 12:42:3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1 12:2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