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一、中国的反日情绪:日本国民的「心事」</font><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从2004年7月末到8月初,在中国举行的「亚洲杯」足球赛上,几乎将要整个会场掩埋的中国观众的针对日本球队的反日言动,经过日本电视、报纸等传媒连篇累牍的报道,给包括那些平时并不是太关注政治及日中关系的年轻人在内的日本社会以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在决赛之后,赛场外一些球迷焚烧日丸旗,向日本使馆的车辆投掷石块,使事态发展成外交问题。</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此次足球骚*之所以在日本国内引发如此之大的反响,是因为牵扯到足球,这个在日中两国间有广泛人气的运动,而且,以最纯粹的形式暴露出中国国内反日情绪之浓重。如果说去年,在西安西北大学事件和珠海日本人买春事件中,虽然也曾发生过反日抗议活动,但中方的愤怒还应该算是「事出有因」(比如说起因於一些中国媒体的不正确报道)的话,那么这一次,尽管日本选手和观众的所作所为无任何不妥,却导致如此骚动──到底中国人为何如此愤怒,为何如此讨厌日本?这些在成为包括球迷在内的日本国民关心的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日本国内厌中情绪强化的原因。</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这种日中间的情感纠结因何而生,应如何应对,不但成为国民的心事,代表日本社会舆论的各综合月刊及报纸的意见专栏也纷纷推出特集,学者、新闻记者们则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展开自己的分析和主张。这些看法或许将成为我们今后思考日中关系的基点。下面,笔者试分析一下,通过此次事件,日本的媒体及社会舆论形成了甚么样的对华认识。分析的物件,是「亚洲杯」以后刊发的《中央公论》、《论座》、《月刊现代》和《世界》等综合性月刊的9-11月号,及全国性报纸(《朝日》、《每日》和《读卖》)的意见专栏等。特别是月刊普遍在9-10月号集中了中国方面的特刊。其次,一些带有强烈反华倾向的杂志,在去年的论坛中曾经有过介绍,此次权且排除於考察物件之外。此外,并非所有的相关报道都已经「一网打尽」,挂一漏万,在所难免,特此说明。</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一个总体的感觉是,对中国的批判色彩强烈。尤其是《中央公论》在9月号推出了《东亚:民族主义的危险性》、10月号推出了《足球?亚洲杯警惕中国的暴走》,《月刊现代》於10月号推出了《总力特集质疑中国:危险的邻人!》等特刊。如果唯读这些内容的话,未免会形成与《诸君》、《正论》等反华系媒体大同小异的错觉,可是,《中央公论》5月号上,也刊登了〈反中「原教旨主义」有害无益〉(神户大学/五百旗头真教授执笔)等文章,可见并非是清一色的反华文本。除此之外,在《论座》10月号上还刊登了〈如何超越相互倾轧的日中关系「感情摩擦」〉,《世界》9月号上刊登了《特集何为靖国问题》,提出了与日中感情摩擦关系颇深的靖国神社问题。如果将各个杂志刊载的文章的主要问题按内容加以分类的话,大致如下:</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1、「亚洲杯」问题(喝倒彩等,作为北京五环在即的奥运东道国的应对)</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2、反日情绪高涨的原因</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3、(对2的)日本方面的对应</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4、围绕靖国参拜问题</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5、解决问题的处方</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下面,请允许我依次介绍主要的论点。</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二、「亚洲杯」系列骚扰事件是如何被接受的?</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将此次事件集中到足球问题上加以评论的,是发表於《中央公论》10月号上的宇都宫哲壹的文章1.他认为,在欧洲「虽说对国歌的起哄已日趋减少,可当德国代表来到自己国家的时候,还是会受到毫不客气的嘘声的「欢迎」。自然,在人们的心底里也许潜伏着对纳粹德国的令人厌恶的记忆,但背景中似乎也有一些嫉妒的成分:哪怕仅仅是因为其强大,其从战败国一跃成为经济大国,进而成为引领欧盟(EU)的发动机。」对於足球与喝倒彩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他评论道,「无论是巴西、德国,还是美国、日本,大凡国力强盛而足球亦强的国家,大抵难逃球场被嘘的命运。」</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但是,宇都宫指出,「我们视为问题的,并非喝倒彩本身」,「问题统统集中在中国人作为「东道国」的态度上」。他进而批评道:「此次「亚洲杯」期间中国观众席上的氛围,可以用作为东道国「不合常理」的一句话来形容……又不是直接对战,却一味地对日本队狂嘘不已的态度,大约与国际赛事的主办国身份是不相符的吧。四年后的北京奥运将会怎样,可想而知。」</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同样的主张认为,「作为国际体育赛事的观众的态度,对於与比赛内容完全属不同层面的特定国家的非难和无礼行径,无论有甚么样的背景,也是不能允许的」2(青木保);「无论赋予何种理由,在体育比赛上妨碍(他国)国歌的演奏,向外国人投掷投石块、垃圾,破坏日本大使馆的公务车辆……是无法原谅的。」3(上村幸治)如此,众多的批评基本上都把焦点投在此次比赛的中国观众的礼仪问题上,呼籲中方能以更加与东道国相称的理性、文明的态度迎接四年后的北京奥运。</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三、反日的原点何在?</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评论者所关心的焦点多集中於对第二点的分析上。</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上村把目光投向了助长「敲打日本」的背景,以及长期的对日自卑感问题上。「重要的是他们认为「应该敲打敲打日本」」、「只要物件是日本的话,做点过火的事也会被原谅」、「只要是批判日本,上面也不会当成问题」等已经成为集体意识。「(中国曾被列强半殖民地化),尤其是日本,一个亚洲的蕞尔小国却先行成就了现代化……中国虽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日战争的战胜国,但中国人却几乎从来没有「胜者」的实感……战后,日本率先实现高度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因此,中国人的受害者意识在战后反而被强化了。」「围绕靖国神社问题,中国国民甚至可能在想:我们依然在受日本的愚弄。」</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滨本良一则着眼於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及苏联的崩溃),使党的领导层用爱国主义取代退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统一国民的思想,以期「救亡图存」。」「虽然从(1994年制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看不到「反日」的字样,事实上确是反日教育的实施纲领。」4</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互联网象徵性地反映出中国日益蔓延的反日情绪。滨本良一说道:「在生活中原本与日本没有丝毫瓜葛的青年,会突然与同龄人一起创办反日网站。如果一个人对中国政府当局的反日宣传毫无批判地接受的话,也许就会产生那样的想法。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只要给他得到关於日本社会真实资讯的机会,他的误解应该会很容易得到澄清。」</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渡边昭夫指出,根本的原因在於官民间的鸿沟。「在今天的中国当局看来,「和平」(友好与协调)无疑意味着国家利益。但在民间社会,由於种种原因,比起政府所希望的国际协调来,却存在一种主张更加强硬的对外姿态的声音。对於处於「崛起」期的国家来说,这种倾向尤为强烈。」「当今的国家,为保全、伸张国家利益计,必须处理错综複杂的利害关系。因此,在国家性质的行为中,一种自制的组织结构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另一方面,所谓「民声」其实是一种「单论点群体」(single issue group),因其能量只在某一点上汇集、散发,很容易走向过激。」所以,结论是「那种只要将一切交给民间,超越过境的友情便会自然生发的想法未免幼稚,这也是本次「亚洲杯」所教的一课。」5渡边昭夫阐述有时从「国益」的立场出发,对民意加以诱导似乎也不无必要。</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天儿慧举出包括历史问题及爱国主义在内的要素,指出「种种要因的複合共鸣」6:</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1)就普通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历史的情结」,日本尚未作出回答,对这种不满的积蓄;(2)(爱国主义教育的)众多题材是抗日战争,日本人的残暴和侵略被大大宣扬,其结果,使彻底的反日教育的更加强化;(3)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所做的扶贫、环保支援及形形色色的友好交流等「正面」活动鲜为国民所知,致使「负面」印象丛生,极端的「对日误解」蔓延;(4)中国国内改革开放政策的走偏日益严重……对此的不满如以批判政府的形式加以宣泄的话,势必碰壁,所以「反日」就成为这种积怨得以宣泄的通道和人们安易的选择;(5)一些有排外的民族主义倾向的、「强烈的反日意识的群体」抬头,利用互联网,呼籲类似的行动,其存在也开始呈组织化态势。</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至於上述反日民族主义的成因,正如经常被指出的那样,「政府主导的爱国主义」加上「近代以来积蓄的对日本的複杂感情」借靖国神社之机延烧,而民众的意见已然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表达的变化又助长了这种越烧越旺的「反日情绪」,这几乎成了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个共识。</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四、日本如今如何看待中国?</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与中国日益升级的反日情绪相「匹配」的,是正在日本蔓延的「嫌中感情」。「在日本,受战后民主主义教育成长的世代已经成为主流,在他们身上,有一种比起过去的历史,更重视中国的强权特性、非民主政治体制问题的倾向。」加上「在日本频频发生的中国人犯罪也使两国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所谓「喉舌」)的中国媒体,却对这样的事实不加传达,使问题的解决找不着头绪。久而久之,日本人反而对中国产生了一种「受害者意识」。就这样,出现了中国人和日本人相互在心中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竞相招致对方反感的奇异景观。」(上村)</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日本的对华感情也谈不上好。前年,在围绕「脱北者」(指北朝鲜逃亡者)的「渖阳总领馆事件」上,对始终以高压态度居高临下的中国当局的不快感,近年来,对在日本国内日益严重的中国人犯罪的不信任感,对强行登陆尖阁群岛(即钓鱼岛)及在附近海域开发资源的挑衅性行动的反感,进而,对其毫不掩饰「大国意识」的咄咄逼人的态度的受威胁感,这些感觉都在不断地使充斥各种论坛的「反中」论调持续升温。」(天儿氏)</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古田博司认为,如此醒目的国民感情的鸿沟之所以无法填平,原因在於东亚传统思想的构造7:</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此前东亚地区的不谐和音,主要起因於日本对这个地域的侵略、掠夺和榨取。因而,只有日本不停的赎罪才是对这一区域的和解与协调的贡献。这一结论,经某些「伦理派」人士的不断诱导,被传播至今……但是,细究其根源,不谐和音难道不是源自从东亚方向传来的「顽固低音」(Basso Ostinato,执拗地在低音部分不断重复的音素)吗?</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东亚诸国的民族主义,最内里的一层以中华思想为原型,在它的基础上,又由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叠床架屋而形成了新的层面。从内向外面向新层,以自己为「中华」,东亚的「霸主性」容易被「一气呵成」,而新层却是以对於「无法遗忘的他者」的日本的反动为动机,不断地撩拨着内里的对於夷狄日本的侮辱与憎恶。</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古田认为,东亚思想的「共通性」就是把自己定位为「中华」而轻蔑周边其他国家、民族的构造。因此,对於所谓「东亚共同体」的构想,他相信由於其内部缺乏内在的论理张力,其一旦离陆,便会「空中分解」。所以,他说,「在东亚诸国的民族主义依然生猛的时候,我国不易操之过急。」</fon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