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本体论的家族相似性——辩证唯物主义与建构主义(提纲) [打印本页]

作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时间: 2006-7-22 22:56
标题: 本体论的家族相似性——辩证唯物主义与建构主义(提纲)
<font color="#333333">一,? ? 解题<br />? ?国内目前对于建构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关系存在着三种观点<br />? ?1,? ? 二者本质上是相同的:社会本体(郭树勇代表)。<br />? ? 问题:忽视了二者本体上强调的重点不同,后者强调的是物质的重要性,前者强调的是观念的重要性。<br />? ?2,? ? 二者本质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br />? ? 问题:将辩证唯物主义机械化;将建构主义简单化极端化<br />? ?3,? ? 二者本质上不是一个层次的:后者是哲学层次的涉及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 全方位的思考,而后者仅仅考虑了哪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本体论哲学”载于《欧洲研究》) ?<br />? ? 问题:哲学上的本体论之争依然涉及了谁起的作用比较大的问题<br />我的看法:<br />? ?三种观点都有自己的道理,但也都有一些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他们都是从本质主义的角度去思考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之间的关系。本文想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运用维特更斯坦的语言游戏之间的家族相似性来思考,由此本文反对“有共同的本质而只有彼此的相似性”(《欧洲哲学通史》第168页)。<br />? ?家族的相似性的一种表述:“——我没有提出某种对于所有我们称之为语言的东西为共同的东西,我说的是,在这些现象中没有一种共同的东西能够使我把同一个词用于全体,——但这些现象已许多不同的方式彼此关联。而正是由于这种活这些关系,我们才把他们全称之为‘语言’”(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第65节)<br />? ? 首先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本身的本质就很难确认。建构主义本体论上有物质本体(如温特)也就极端的观念本体(如奥勒夫);而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种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处于一体的地位,说他本质上是物质的,那如何将它与机械唯物主义相区别?说它是唯心主义,这不符合常识。所以我们将二者各自看成一种语言游戏。<br />? ? 其次,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具有一些特点上的相似性——交往行动性、实践性。正因为这个相似性,本文将建构主义本体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归为一类,即倾向实践的本体论。(顺带略述西方马克思的实践哲学)<br />? ?“建构主义组成了一个大家族。在相对主义和实证主义成员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第286页)<br />? ? ? ? ? ? ? 二,? ? 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特点分析<br />? “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恩选集第一卷,第18页)<br />? “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的表现自己的”(同上书,第29—30页)<br />? “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他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葛洪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同上书,第43页)。<br />? “物质的自然界并不是直接的影响世界历史,而是间接的作为一个伊始不仅在人与自然之间,而且同时也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物质生产过程”(卡尔。柯尔施《卡尔.马克思》第112—113页)<br />? 1,? ? 马克思的理论思考:二元对立<br />? 观念与物质、各关于主观、整体与部分等等。“这些二元思考模式的重复和固化对于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表现得摇摇欲坠”(菲利普.柯尔库夫《新社会学》第一页)。<br />马克思的本体论的新颖之处不在于辨证或者唯物,而在于它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以超越早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极性。(同上述第4页)<br />?2,? ? 马克思主义的实际面上:实践<br />? 反对思辨形而上学。将理论引向具体的个人的生活世界。<br />?3,? ?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特点:<br />?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句话的两个分句:互为一体不可分割)而沟通这两者的就是实践——主观见之于客观<br />? ? ? ? ? A,? ? 物质:<br />? ? 整体历史性:并不是“无声的、死的——或者充其量说生物学上、有生命的——自然界”(《卡尔.马克思》第112页)<br />? ?日常生活性:这种物质是人们能够接触到的,实践到的。而非抽象的、在人类生活世界之外的物质。比如一种从未被人意向过的物质,是不能对人类意识起任何作用的<br />? ?交往实践性“马克思、恩格斯一人的实践为根本,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创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从社会历史中来理解物质和意识”(“西方国际关系理解中本体论的哲学基础”载于《欧洲研究》第20页)<br />? ? ? ? ?B,? ? ? 意识:<br />? ?它是物质的能动性的反映,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的反映,这种反映过程中意识的作用也参与其中。<br />意识的反作用性:是人们唯一能把握的,人的能动性的表现。他作用于具体的世界。在自然界,他们创造了人化的自然;在社会领域,立脚于“人化了的社会和社会化了的人类”。尽管这一作用是在历史阶段上物质决定的。<br />?4,? ? 辩证唯物主义家族<br />? 首先,对本质主义的二元论倾向的批判。将马克思的本质归为唯物主义,就是讲物质的决定作用看为本质的,这样势必忽视意识的反作用——机械唯物主义。但如何得到反映的确定性?这里机械的唯物主义暗含着唯心主义的悖论。<br />? 其次,马克思主义者的各自有自己所强调的部分。如经典马克思主义面对欧陆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思辨风潮,他们更强调的是物质对意识的作用;而西方马克思面对现在西方工具主义,他们更强调意识的反作用。<br />? 然而尽管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但他们都遵循了面向生活世界,面向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哲本体论特征。他们各自的侧重也是面对现实的生活世界作出的,本身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反本质主义的。<br />? ? ? ? ? ? ? ? 三,? ? 建构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家族相似性<br />? 1,? ? 建构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借鉴<br />? ? ?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br />? ? ? ? ?B,“当新的社会形势在行为者日常生活的实践和互动(面对面的,但也包括电话、书信等等)中创造出来的时候,过去的社会形势也被重新生产,得到适应,被转移和改变”<br />? ? ? ? ?C,“这个过去的遗产和这个日常的工作打开了通向将成为现实的可能领域”(《新社会学》第14—15页)<br />? 2,? ? 国际政治建构主义的新现实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br />? ?现实主义的“结构”:实力的分布——静止的具体的物质<br />“结构”决定国家的“社会化”:机械的唯物论<br />对日常交往的忽视(《世界政治体制中的继承与转换》载于《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第140页)<br />? 3,? ? 建构主义的本体论路径<br />? ? ?国家间的交往发展 ? ?实践决定 ? ?国家间的观念结构的形成:认同、规范和文化 ? ?实践建构 ? 国家间的具体的结构 ?实践决定 ?国家的行为、身份和地位(《对建构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考》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11期)<br />实践的特征:<br />? ? ? ? ?A,? ? 温特:无政府状态是国家编造(make ?up)的,包含两个层次:人们的行动是给予一定的意义的,而意义起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56)<br />? ? ? ? ?B,? ? 奥勒夫和克罗托奇威尔:强调人在行为和实践中形成的规范,尤其是构成型规范对国际关系的作用。(同上书P58—63)<br />? 4,建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家族相似性<br />? ? ? ? ?A,? ? 社会的行为和观念起源与交往与实践<br />“国家的认同不是既定的,而是通过复杂的、历史的、相互交织(有时是互相矛盾的)实践(再)建构起来的——因而它是灵活的、不稳定的、经常变化的。”(《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第286页)<br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构成了对国家观念的制约,也是观念结构形成的基础。比如Ruggie对封建国家体系向现代国家体系转变的分析。(《世界政治体制中的继承与转换》载于《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第140页)<br />? ? ? ? ?B,? ? 试图超越二元对立<br />? ? ? ? ? ? 温特的“行为体——结构问题”中对沃尔兹和沃勒斯坦的对比分析。(《未来国际思想大师》第383—384页)<br />? ? ? ? ?C,? ? 强调行为体的社会性<br />? 5,一个分析案例:功能主义安全共同体<br />? ? ? ? 各国在经济和社会等功能领域的长期交往互动中建构出来的对共同体重要性的认同。它为其他的认同提供了丰富的认同素材、使它们逐步强化和持久化的持久动力(刘兴华《地区认同与东亚地区主义》,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5期第20页)<br />? ?建构主义存在着一种有关人性的基本假定:“人士积极地、社会的、创造性地存在”(《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第285页) <br />? ?四,结论 </font><p></p><p>参考文献:<br />1,朱聃: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本体论的哲学基础”,载于《欧洲研究》2004年第3期<br />2,刘兴华:“地区认同与东亚地区主义” ,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5期)<br />3,郭树勇:“试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及其研究方向”,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4期<br />4,? ? 范菊华:“对建构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考” ,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11期<br />5,? ? (奥)维特根斯坦著,李步楼译《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版<br />6,? ? (法)菲利普.柯尔库夫著,钱翰译《新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版<br />7,?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br />8,? ? 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br />9,? ? 郭树勇著《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长征出版社2001年1月版<br />10,? ? (挪威)诺伊曼等编,肖锋、石泉译《未来国际思想大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br />11,? ? (美)基欧汉编,郭树勇译《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p><p></p><p><br /></p>
作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时间: 2006-7-22 22:56
<font color="#333333">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学领域的长足发展是冷战以后的事,它在90年代后期开始传入中国,由于它对国际问题观察的崭新视角和对结构现实主义十分有力的批判,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但这里出现了个问题,建构主义强调的是观念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这明显与强调辩证唯物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因此国内一些建构主义倾向的学者开始关注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试图通融二者,防止二者对立起来。<br />? ?我们为什么要拼命的将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融合起来?学术争论嘛,有矛盾是在所难免的,为什么要尽力避免了?本文对国内学者的上述努力持一种理解态度,一方面,研究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地道的“中国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长期处于主流意识形态,官方也不遗余力的加以灌输,尽管现代社会对这一官方意识形态有逆反心理,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考方式在中国人心中已经是很根深蒂固的,所以建构主义要在中国有真正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去关照它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这也是其本土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建构主义确实借鉴了辩证法的一些东西,并结合学术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它与辩证唯物主义确实存在着联系,挖掘这种联系既是对建构主义的贡献,也有助于我们对辩证唯物主义理解深化,尤其是它在国际政治中的运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一问题又不仅仅是一个“中国问题”,它也具有普遍性的学术价值。<br />? ?当然,我理解学者们的这项工作,但并不等于我同意将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统合起来,因为它们毕竟有很明显的不同,一个强调的是观念对物质的作用,一个强调的是物质对观念的作用。但本文认为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本体论虽然有矛盾,但却有很多相似性,不能以一种固定的标准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br />? ? ? ? ? ? ? ? ? ? ? ? ? ? ? ? ? ? ? 解题<br />? ?本文题目是用的“家族相似性”,这是针对现有的关于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关系研究的不足,避免绝对的对立或者一致,所想出的一个新词。现阶段对二者关系研究,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态度:<br />? ?第一种态度认为,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二者都认为世界是某种力量的建构,而这种力量不独是物质力量,用马克思的话说,‘现实不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观规律,而且是有意识影响的’”,它们都认为“国际关系学面对的对象世界,根本上讲不全是物质的,而是社会的,实践的” 。尽管没有明说,但作者无疑认为在本体论上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是社会实践本体。这里不能不说作者的思考有相当的合理性,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也比较深入。但本文认为,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本体论的并不是一致的,不管辩证唯物主义多么的强调观念的反作用,但始终给于这种反作用以物质的限制——“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像,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的该思想映像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 ”,而建构主义认为“权力和利益之所以具有意义和内容并因之产生作用,首先是因为观念使然。 ”很明显而这强调的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如何能确定是社会实践而非这个与建构主义相区别的“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了?<br />? ?第二种观点,认为二者的本体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没有什么可比性。“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物质主义与理念主义的这个论,并不完全等同于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在国际关系理论中,不论是物质主义还是理念主义,都没有彻底认为国际关系的现实是由精神或物质组成的,而是在承认精神和物质共存的前提下,研究两者的相对作用 ”。这种观点对哲学上的本体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本体论作了区分,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不是两种本体论有区别,就不能做类比了?答案是否定的,毕竟无论是哲学还是国际关系学的本体论都涉及了是物质还是观念对世界的作用大一些这个问题。再者,现代的西方哲学中所谓的“唯心主义”也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理解人的观念对物质世界的作用问题上,没有谁完全否认客观物质的存在。<br />? ?最后一种观点最简练也最直接,认为二者本质上是不同的,一个本体是观念,一个是物质。这种观点其实是将将辩证唯物主义机械化;将建构主义简单化极端化。<br />? ? 三种观点都有自己的道理,但也都有一些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他们都是从本质主义的角度去思考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之间的关系,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拥有一个本质的东西存在,只要通过这个就能确定是非。本文想尝试着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运用维特更斯坦的语言游戏之间的家族相似性来思考,由此本文反对“有共同的本质而只有彼此的相似性 ”,由于家族相似性的反本质主义倾向,所以很难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这里有一个相似性的表述:“——我没有提出某种对于所有我们称之为语言的东西为共同的东西,我说的是,在这些现象中没有一种共同的东西能够使我把同一个词用于全体,——但这些现象已许多不同的方式彼此关联。而正是由于这种活这些关系,我们才把他们全称之为‘语言’ ”<br />? ?首先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本身的本质就很难确认。建构主义本体论上有弱式观念本体,甚至有唯物的倾向,并倾向于实证主义的,如温特。也有极端的观念本体,倾向于相对主义的,如奥努弗。“建构主义组成了一个大家族。在相对主义和实证主义成员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 ;而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中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处于一体的地位,说它本质上是物质的,那如何将它与机械唯物主义相区别?说它是唯心主义,这不符合常识。所以本文将二者各自看成一种语言游戏。<br />? ?其次,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具有一些特点上的相似性——交往互动性、实践性。正因为这个相似性,本文以此为标准将建构主义本体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归为一类,即倾向实践的本体论。<br />? ? ? ? ? ? ? ? ? ? ? ? ? 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特点分析<br />——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分析<br />? ?其实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中国的学者应该是很熟悉的,一般就两句话:“物质决定意识,以示反作用于物质”,但在理解和用法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把握的。首先这两句话一起界定了辩证唯物主义,仅仅强调任何一句而忽视另一句都会陷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面。至于物质如何决定,意识如何反作用的,它们无疑遵循生产实践的作用。“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的表现自己的 ”,这段话可以说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十分逼真的解说。<br />? ?这里我们要具体的考察一下在马克思主义笔下的物质和意识究竟是什么。<br />? ?首先,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这一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中从来没有给物质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这个定义是列宁下的,它将物质的高度概括为“客观实在性 ” 。然而在实践中,对人的意识有决定作用的物质,却有着一些特点,是不能为我们所忽视的。<br />? ?A,? ? 这个物质是物质生产的过程:马克思认为决定人类的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他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葛洪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br />? ?B,历史整体性:辩证唯物主义在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时,并不认为所有的物质都能决定人的意识,而是进入了人的实践范围的物质有这项功能。换句话说,这里的物质并不是“无声的、死的——或者充其量说生物学上、有生命的——自然界 ”。可见这里的物质是在整个历史实践继承下来的客观实在,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是社会建构的。<br />? ?C,日常生活性:这种物质是人们能够接触到的,实践到的。而非抽象的、在人类生活世界之外的物质。比如一种从未被人意向过的物质,是不能对人类意识起任何作用的。<br />? ?D,交往实践性:这点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早有共识,国内近几年已经慢慢认识到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一人的实践为根本,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创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从社会历史中来理解物质和意识 ” <br />? ?其次,意识是物质的能动性的反映,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的反映.。意识的反作用是人们唯一能把握的,人的能动性的表现,他作用于具体的世界。“物质世界自从发展到出现了意识的时候以来,它的面貌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然界已经不是人类出现以前的‘洪荒之世,而是‘人化’了的自然界了。在人类活动的范围之内,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的‘意识的印记’ ” 。除了自然界,最能体现人的能动性的是在社会领域,“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尽管这一过程是在历史阶段上的物质过程决定的,但“物质的自然界并不是直接的影响世界历史,而是间接的作为一个伊始不仅在人与自然之间,而且同时也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物质生产过程 ” <br />——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思考:二元对立<br />? ?西方传统哲学十分习惯二元对立的思维,如精神与物质、文明与野蛮、客观与主观及整体与部分等等,“这些二元思考模式的重复和固化对于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表现得摇摇欲坠 ”。马克思是一个面向实践的思想家,它不习惯纯理论的思考,但它试图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进行超越,并取得了丰富的硕果,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为现代社会建构主义试图超越二元对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马克思的本体论的新颖之处不在于辨证或者唯物,而在于它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以超越早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极性 。<br />——马克思主义的实际面上:实践<br />?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明显的反思辨形而上学的色彩,它试图将学院派的哲学家引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注,这可以说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总方向,所以马克思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的21世纪的哲学家。在他那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br />——辩证唯物主义家族<br />?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似乎隐约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有个大致的影响,但很难说它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它的本体是物质,然而就其对作用来看,必须加入实践。所以在此本文主张用家族相似性来总结辩证唯物主义。<br />? ?首先,对本质主义的二元论倾向的批判。将马克思的本质归为唯物主义,就是将物质的决定作用看为本质的,这样势必忽视意识的反作用——机械唯物主义。但如何得到反映的确定性?在物质主义领域内是不能证明的,只有引入实践这一问题才能得到说明。这里机械的唯物主义暗含着唯心主义的悖论。<br />? ?其次,马克思主义者的各自有自己所强调的部分。如经典马克思主义面对欧陆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思辨风潮,他们更强调的是物质对意识的作用;而西方马克思面对现在西方工具主义,他们更强调意识的反作用。<br />? ?然而尽管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但他们都遵循了面向生活世界,面向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哲本体论特征。他们各自的侧重也是面对现实的生活世界作出的,本身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反本质主义的。<br />? ? ? ? ? ? ? ? ? ?建构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家族相似性<br />? 我们讨论的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但建构主义并不仅仅甚至不主要是国际关系学领域的概念,它渗透到了当今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建构主义的产生和相对论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正因为后者使人们开始对科学实在论产生了怀疑,开始从“相对于自然的我们的关系的图像” 来思考关于我们的世界而不再是我们所面对的世界。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诞生了科学知识社会学,也就是社会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它揭示了“社会过程渗入知识领域的内在方式……例如:概念应用这得目的和目标,概念应用所显示的利益,概念应用的传统导向,概念应用所依从的惯例,以及当下支撑或决定概念应用的力量等 ”。作为一种社会理论, “在这里,社会现实倾向于被当作建构起来的(而不是自然的或一劳永逸一次给定的)。 ”<br />? ? 这里需要一点说明,建构主义并不一定是唯心论的,社会建构主义并不否认“自然环境对个体认知的作用,丝毫不亚于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的作用……社会学研究所要强调得仅仅是::处于不同的社会背景或不同的历史的个体,对于显然的‘同一经验’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并且,即便他们不这么做,他们所相信的经验的长远结果也会有强烈的分歧并具有同等的可辩护性。 ”从这点看来,它既不否认物质的存在,也不否认物质世界的作用,只是强调其非唯一性。 不排除有唯心论的建构主义者。但他们都具有以上我们所说的相似性。 ?<br />? ?另外,建构主义的确是相对主义,认为没有一个绝对的真理世界的存在。这是和辩证唯物主义有些不同的地方,尽管二者都不是很极端。<br />这是从总体上介绍建构主义家族的方法和理论,现在我们先从整体上看一下建构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br />——建构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借鉴<br />? ?建构主义的出现,主要就是要打破主体和对象对立的二元对立观,强调“关系的基始性”,所以它借鉴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正是这些观点构成了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br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br />? ?B,“当新的社会形势在行为者日常生活的实践和互动(面对面的,但也包括电话、书信等等)中创造出来的时候,过去的社会形势也被重新生产,得到适应,被转移和改变”<br />? ?C,“这个过去的遗产和这个日常的工作打开了通向将成为现实的可能领域” <br />可见,建构主义在对于人们对历史的建构作用和社会历史实践对人们的认识作用方面的观点是借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二者都强调了实践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些主要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建构主义有着高度的相似性。<br />——国际政治建构主义的新现实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br />? ?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是在针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并综合的很多现代的后现代的前沿思潮,形成的一套方法同时也是一套理论。<br />? ?首先,建构主义针对的就是结构现实主义的静态的结构。结构现实主义认为“体系结构的不同完全是根据极(主要国家数目)在物质力量分配方面的不同而定义的,所以结构变化也仅仅是通过一种以物质力量分配方式定义的极的转化为另一种以物质力量分配方式定义的极而实现。 ”这里的结构完完全全体现在了具体的静态的实力配置上,这是静态的具体的物质形式,它从一个极端剥夺的观念的反作用,从而也就剥夺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而建构主义想作的就是强调观念结构在国际政治中是起作用的,“国际生活的特征取决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存有的信念和期望,这些信念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结构而不是物质结构造就的。这决不是说物质力量和利益不重要,而是说物质力量和利益的意义和效用取决于体系的社会结构,具体说就是取决于霍布斯、洛克和康德这三中无政府文化中占主导地位。 ”当然,由于建构主义产生的基础是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这就难免有矫枉过正的情况——过于强调观念作用的唯心倾向。<br />? ?其次,建构主义不仅仅对“结构”本身作了重新的界定,而且建立了结构—施动者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新现实主义仅仅强调结构对行为体的限制作用,互动在新现实主义那里处于一种被遗忘的境地。而建构主义认为“讲行为体和结构界定为相互建构但在本体论上又有区别的实体,其中任何一个实体在某种都是另一个实体使然的;然是‘相互决定’的。就像人的行为是以无法所见的结构框架为前提或中介的那样,社会结构也是这些行为有意或无意导致的结果。 ”这里建构主义强调一种动态的社会化力量,这是对机械唯物主义结构观的一个绝好的回应。<br />? ?第三,建构主义反对新现实主义对日常交往的忽略。在新现实主义者的眼中,国际关系就是从一个均势结构到另一个均势结构,不用去关心国家之间的交往。但建构主义认为“脱离了进程,无政府体系就没有逻辑可言,互动是被建构而成的,虽然郑重建构不存在于宏观层次。 ”另一位建构主义学者在分析了中世纪向现代国际体系转变的过程后,也得出同样的结论::“交往力度的压力是否达到引发一场不仅是个体财产权上的变化,而且是以整个社会结构为特征的产权基本结构上的变化。碰巧的是,中世纪国际体系到现代国际体系的变化恰恰代表了这种情况。这样的假设并非不合理:超越现代国际体系的任何转换将代表一种类似的情况。 ”可见,在建构主义那里国家间日常的实践交往,就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它界定着国家和国际体系的一切。<br />?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大概有一个轮廓:国际政治中的建构主义反对将国际政治行为看作一种“自然的或一劳永逸一次给定的”,它是在国家之间日常交往中被主观和客观建构起来的。<br />——建构主义的本体论路径<br />? ?分析了国际关系理论中建构主义的大致框架,本文想就此提炼出建构主义的本体论路经,在此还是要声明一下,本文并不认为建构主义有统一的本质的本体论,只是从相似性的角度认为被称作建构主义这一家族的成员在本体论的路径上有类似的地方。但至于建构主义学者们个人更强调哪一方,这是不能截然的得出判断的。<br />? ?在国际关系学中建构主义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对观念的强调,上文我也指出过,这部分是由于对结构结构现实主义的矫枉过正。建构主义的观念并不是它的最根源的东西。建构主义学者大多都强调观念来源于国家间的日常交往。拉格(Ruggie)强调“交往力度”,认为交往力度可以导致观念结构,也就是规范尤其是构成性规范的改变 ;奥努弗(Onuf)和克罗托齐维尔(Kratochwill)认为规范的形成源于国家的行为(deed)和实践(practise) 。就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来自于日常物质实践一样,建构主义的观念结构来自国家之间的长期以来形成的交往方式,并受其限制。<br />? 观念结构一旦形成,就拥有了界定一种国际体系的建构者身份,我们可以将它看作一种规范,或者一种文化,它通过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又反过来影响着国际关系主体的行为。这集中体现在无证无状态是由国家编撰(make of)的。它包含了两个层次:人们的行动是给予一定的意义的,而意义起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换句话说,国际体系结构是由国家间的交往建构起来<br />的 。<br />? ?同样,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首先也缘于国家间的交往。这里有人就要问了,结构的形成依赖于观念的建构,而观念又是交往方式建构的,这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由于这种保守性,已有交往形成的观念结构怎么会发生变化了?温特指出了五种可以引起交往变化的诱因:1,同一文化结构中不同逻辑之间的内在矛盾,如人权和主权的矛盾;2,行为体的不完全社会化,如戈尔巴乔夫统治下的苏联;3,原有交往方式在运作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结果,比如北约最初建立仅仅是一个传统的军事政治联盟,而产生的结果却是集体安全的一个典型,这是传统政治所不存在的;4,外力震动,如相互依赖的国际环境;5,原有交往结构内的创造性,如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等。这样就可能形成不同交往方式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成为结构变化的不竭源泉”。 交往方式的变化将决定体系文化的变化,从产生新的国际关系结构。<br />? ?建构主义的本体论路径可以如下图所示:<br />国家间的实践交往 ? ?决定 ? ?国家间的观念结构的形成:认同、规范和文化 ? ?建构 ? ? 国家的行为、身份和地位 ?建构 ? ? ?国家间的具体的结构??</font><br />
作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时间: 2006-7-22 22:56
<font color="#333333">? 建构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家族相似性<br />? 有了以上分析,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家族相似性已经基本上表现出来了,这里仅将这些相似性总结为三点:<br />? 1,社会的行为和观念起源与交往与实践<br />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人的意识一样,建构主义也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构成了对国家观念的制约,也是观念结构形成的基础。“国家的认同不是既定的,而是通过复杂的、历史的、相互交织(有时是互相矛盾的)实践(再)建构起来的——因而它是灵活的、不稳定的、经常变化的。 ”<br />? 2,都试图超越形而上的二元对立<br />辩证唯物主义用实践超越传统哲学的物质和意识二元对立,建立物质和意识决定——反作用模式。建构主义也是试图超越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结构和行为体的二元对立,建立了相互作用的结构——施动者模式,在这里,结构既是行为体行为的原因,也是其行为的结果。<br />? 3,强调行为体的能动性<br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具有能动性,他的行为诚然受到了自然社会历史多方面的决定,但他并不是被动的被决定,而是依靠自己的实践在创造自己的历史。在国际关系学界,建构主义也认为国家是具有能动性的施动者(agent),而不仅仅是被决定的行为体(actor)。“建构主义存在着一种有关人性的基本假定:‘人士积极地、社会的、创造性地存在’ ”。<br />辩证唯物主义和建构主义都具有明显的交往实践倾向,在他们那里交往实践产生观念结构,并制约着观念结构,并为观念结构反作用着。从交往实践这个标准来分析,我们可以将二者的本体都定位为社会实践本体。<br />? ? ? ? ? ? ? ? ? ? ? ? ? ? ? ?部分保留意见<br />? ?尽管我们可以将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本体都看作社会实践本体。但本文不认为有任何绝对的分类标准,这由惯例和集体的认同所决定的。所以,从不同的分类标准看,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但一旦有了确定的标准,并得到了严格遵守,这一分类就是有效的 。就像一块蛋糕,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切割,但一旦某种方式确定下来,那么切割的每一份额也就固定下来成为“现实”。<br />? ?所以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家族相似性也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以重观念还是重物质的唯心唯物标准来看的话,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确实有着很大的不同,尽管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我们以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标准来看的话,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不同就更加明显了,而其相似性也将更加的难以寻求。<br />? 我们在此强调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在社会实践上的家族相似性,只要是为了能从一个角度更加深刻的理解建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同时也期望能为建构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扫除一些不必要的障碍。 </font><p></p><p><font color="#333333"></font></p><p><font color="#333333"></font></p><p>主要参考文献:<br />1,朱聃: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本体论的哲学基础”,载于《欧洲研究》2004年第3 期<br />2,刘兴华:“地区认同与东亚地区主义” ,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5期)<br />3,郭树勇:“试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及其研究方向”,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4期<br />4,范菊华:“对建构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考” ,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11期<br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br />6,[奥]维特根斯坦著,李步楼译《哲学研究》,(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版<br />7,[英]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约翰.亨利著《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br />8,[美]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沪)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br />9,(美)基欧汉编,郭树勇译《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br />10,[挪]伊弗.B.诺伊曼等编? 肖锋? 石泉译《未来国际思想大师》(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br />11,[挪威]拖布约尔.克努成著,余万里、何宗强译《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br />12,[法]菲利普.柯尔库夫著,钱翰译《新社会学》,(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版<br /></p>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