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央行新年首调存款准备金率 房价易稳难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7 11:3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人民银行14日晚间宣布,将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2011年央行祭出的首项货币政策工具,也是近3月来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如此高密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当然是事出有因。从国内市场的角度来看,进入新年之后,2010年末笼罩在银行间市场的资金紧张阴云已经逐步散去,流动性恢复到相对宽裕状态,在1月份的前11天中,新增贷款达到了近5000亿元,明显突破了2010年2季度以来的均衡放贷节奏。
此外,货币市场利率也出现快速回落的局面,7天期同业拆借利率和7天期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恢复到2.50%左右的水平。数据显示,一季度央行公开市场资金到期量达到16100亿元,因此需要央行加大资金回笼力度。尽管央行已实施了二次加息,但是目前的市场利率倒挂局面没有改变,使得通过央票发行来回收流动性的操作难度加大。鉴于此,央行1月10日重启阔别市场3年的14天正回购操作,回笼资金600亿元,创下去年5月以来正回购的天量。
更为重要的是,央行此次火速出手的原因还在于对冲外汇占款增加形成的流动性压力。数据显示,2010年第四季度,外汇占款增加迅速,仅12月份就增加4033.18亿元。2010年全年累计新增3.26万亿元,给央行对冲流动性带来了较大压力。据预计,2011年新增外汇占款仍将保持在4万亿左右。在央票发行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或将成为常态化工具。
从国际市场走势的角度来看,当前,输入型通胀压力变得异常严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2011年频频攀升。截至1月12日19时,布伦特原油指数最高冲上97.99,达两年以来新高;国际场外铜价则在1月4日创历史新高。而国内市场的物价上涨压力也极大,据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监测的数据,1月初,蔬菜价格再次出现大幅上涨,部分品种涨幅为10%左右。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日前表示,由于春节期间消费增加、生产减少,去年同期物价指数相对较低,受翘尾因素影响,今年一季度物价同比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从长期看,国际输入型通胀、国内劳动力、土地价格等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使物价仍面临一定上涨压力。
由上可见,央行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在对流动性进行灵活管理,防止商业银行再度出现年初信贷井喷的状况,同时避免春节前因各种突发因素导致市场通胀预期走强的情况。就某种意义上来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政策紧缩的开始——如果接下来商业银行有过激的信贷冲动将启动差别准备金率的政策;如果一季度的物价上涨压力过大,将可能实施加息政策。近期召开的央行工作会议已指明方向——2011年要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
新年首调存款准备金率影响持股信心
■本报记者 张炜
央行14日晚间宣布,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2011年首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近3月来第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史无前例创新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投资者的持股信心。
虽然市场普遍预期12月份CPI的升幅有望回落,但对于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感到意外。1月5日举行的央行工作会议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4项主要任务的第一条,是稳物价。“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金融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调控的针对性,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另外,年初商业银行再次表现出放贷冲动,新年前7天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达4800亿元。在此背景下,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2011年上半年,预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加息会“轮番上阵”。机构普遍预测,1月和2月的CPI升幅将反弹。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报告称,1至2月是传统的春节期间,节日需求会带动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低温雪灾等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将给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输带来困难。另外,从2010年11月开始,CPI中非食品价格的涨幅开始有所扩大,如果这种趋势延续的话,其将与食品价格一起助推CPI涨幅进一步扩大。预计2011年一季度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个别月份可能突破6%。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上周在沪向媒体表示,2011年将是通胀之年,上半年的CPI升幅会重新反弹到5%,甚至达到6%的水平。
既然防通胀是当前央行的主要目标,流动性收紧也就毫无悬念。对此,尽管A股提前作出反应,新年以来没有随外围股Shi一起反弹,但并不等于完全消化了负面影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带给股Shi的心理影响将大于由此冻结3500亿元资金的实际影响。兴业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新年首调存准率“实际对冲力度仍然总体温和,但对预期的影响会更大一些,预计市场可能会对未来更长时期的流动性前景逐步变得更为谨慎。”
从最近3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看,消息公布次日的股Shi均反应较为平静。其中,2010年12月10日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2月13日的大涨了2.88%。这种不跌反涨的走势,很容易产生“市场对上调存准率早有预期,股Shi利空出尽便是利好”的错觉。实际上,11月9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来,A股一直显得无精打采。从3186点跌落至今,没能再度攀上3000点。2700点和2800点的多次“失守”,与流动性收紧有很大关系。在投资者看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加息不会“一步到位”,紧接着还有“靴子”落地,持股信心的低迷难以避免。12月13日指数的不跌反涨也只是假象,从12月14日起的11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仅拉出1根阳线,而以11根阴线挫伤了投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五跌幅居前的板块分别是稀缺资源、有色金属、稀土永磁、黄金等板块。其中,铜陵有色2010年12月31日涨停,但2011年以来“判若两人”,从最高价跌落了23.14%。这些股票被视作抗通胀概念股,却同样难逃下跌。若指望抗通胀概念股带领大盘大幅反弹,可能性不是很大。稀缺资源、有色金属等板块之所以下跌,与前期涨幅偏大有很大关系。抗通胀是该板块看好的理由,但抗通胀效应不能过度透支,涨幅过大之后势必上演“高台跳水”。而且,抗通胀概念股在股Shi中的权重分量有限,难以抵消其他行业板块因紧缩政策而受到的影响。
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加息,使得A股投资者越来越谨慎。这种谨慎不会使股Shi轻易表现为利空出尽便是利空,因为利空之后还有利空。显然,在通胀压力未明显缓解之前,投资者信心一时难以恢复到2009年前7个月的状态。
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上调房价易稳难降
■本报记者 张一鸣
央行不断收紧的钱袋子,正让楼市中的买卖双方,感觉到日趋明显的资金压力。
上周五晚间,央行宣布调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继去年11月中旬以来短短两个月内的第4次上调。
金地产机构的分析人士16日向本报记者表示,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开发商的资金链形成重大利空,特别是融资渠道有限的中小型开发商,将面临较大资金压力。
但记者接触的一些规模较大的开发商对后市却表示乐观,他们认为,在当下市场成交火热的大环境下,央行收紧钱袋子并不会对企业的资金链形成实质性影响。
“我们更担心市场转冷,买房人不愿意买房。”一位项目在北京南部地区的开发商告诉记者,只要成交量能够稳定下去,项目能够快速回款,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就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而买房人或将马上面临陡然增加的贷款压力,观望情绪有可能进一步加强,一个在坊间广为传播的消息是,国内少数几家大型股份制银行,正准备全面取消个人房贷业务的优惠,8.5折利率都将退市。
金地产机构的分析人士称,最近不少买房人恐慌性入市,如果银行全面取消优惠利率,对这部分人群将会形成实质性打击,增加他们的购房成本。
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月上半月新房成交5475套,同比大幅上涨20.2%;二手房成交9349套,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上涨近80%。
但此轮调整显然并非针对房地产市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宏新认为,大幅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与即将公布的12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有关,市场中的流动性过剩促使央行收紧钱袋子。
事实上,加上2010年的六次上调,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将高达19%的历史高位,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将高达15.5%,这意味着已经有将近两成的流动性被央行回收。
几乎所有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均认为,央行此轮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楼市影响有限。“之前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都没能抑制住楼市成交量的不断攀升,短时间内楼市向上的趋势很难改变。”
链家地产首席分析师张月表示,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与2010年12月26日的再次加息政策共同作用下,对当前的房价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被众多市场人士认为是加息通道已全面打开的标志,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1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持续不乐观,春节前后或迎来2011年的首次加息。
王宏新判断,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同时实施的可能性不会很大,但如果两者同时发生,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将会很大。
“当前房地产市场进一步火热,第三次调控预期强烈,未来金融信贷可能进一步缩紧,目前过热的市场可能会被抑制住。”张月说。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欢迎您白鶴    XQQ登录非QQ登录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9 15:1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