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开始蒙牛伊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5 11:4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开始
  
  

     同是来自美丽大草原的中国乳业巨头:蒙牛和伊利因为一场恶性商业“营销门”事件而引起了社会对中国乳业的关注和担忧。
    事实上,两个企业的暗战与恶斗,从蒙牛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没有停止,
        1998年,伊利副总裁牛根突然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无奈之下,牛根生白手起家,受尽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硬是在重重围剿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蒙牛因此诞生。6年之后,蒙牛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
        2003年,发生了据称是伊利诋毁蒙牛的“未晚事件”,当年呼和浩特市公安机关接到蒙牛的举报后,多地公安机关即展开调查,结果发现上海、广州等地媒体刊登的《标王能将蒙牛推得更高吗》、《蒙牛不会做“牛疯子”》等文章是由北京的“未晚公司”提供的。公安机关查获了多份伊利集团与该机构签署的合同,其中的一份由伊利集团某高管签署的合同中,双方约定,伊利集团付给后者444.3万元,用以实施所谓的"伊利集团号外行动整合公关传播"。”
        2005年,蒙牛和伊利因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赞助问题和“航空奶”问题发生口水战。
        2010年初,伊利和蒙牛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辽宁省沈阳市阜新县、黑龙江肇东市等地发生奶源争夺战,互不相让,为此,让当地政府卷入其中。

        2010年,伊利、蒙牛两大乳业巨头联袂上演“罗生门”事件,一个网帖说“蒙牛炮制了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另一个网帖说“是伊利炮制了此次的蒙牛事件”,如此跌宕起伏的剧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桥段,让民众再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给了奶粉界。蒙牛和伊利分别作为中国奶业的领军企业,如此知名的公司,居然互相用恶意诽谤这样下三滥的手段来打击竞争对手,10多年宿怨未停息,今又爆出新的口水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前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都会哑然失语。为争夺同一块蛋糕,广告战、价格战、口水战、圈地战、媒体战层出不穷。为了攫取利益的最大化,挖人与反挖人,侵权与反侵权,并购与反并购,抹黑与反抹黑,纷繁芜杂,最后大家刺刀见红,鱼死网破每一场战役都不会是终点。这样无休止的打下去,没有赢家,受到损害的不仅是两个企业的形象和中国乳品业的形象,也会损害消费者利益,为洋品牌的奶业占领中国市场提供可称之机。
     中国乳品行业近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其中一方面是得益于企业的营销手法。乳品企业刚开始采用概念营销、事件营销等手法时,对于开拓市场来说无疑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但后来营销的立足点却慢慢走上了歪路,一是概念营销泛滥,脱离了产品本身;二是开始热衷于打击同行,刻意炒作事件,同行之间的互相攻讦越来越多,脱离了营销本身。乳品行业近十年几乎没有摆脱过负面形象。2006年,“有抗奶”将停。2009年,液态还原奶彻底被禁。此外,还有“毒奶粉”、“碘超标”事件等。“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尚未完全落幕,“奶粉导致性早熟事件”又已经甚嚣尘上。此次幕后黑手事件的发生,说明我国乳品行业竞争越来越刺刀见红,行业发展还有待规范。是到了政府出手,大力整顿和规范乳品企业经营行为的时候了,对当地政府来说,也非常有必要请蒙牛和伊利坐下来好好谈谈,必要时进行企业重组和整合,杜绝同一地企业的恶性竞争。
     对蒙牛、伊利和其它中国的乳品企业来说,应该认识到这样恶性竞争下去的后果。作为消费者只会对两家企业都失去信心,行业恶性竞争没有赢家,中国乳业再这样下去,只能让绝大多数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越来越没有信心,转而寻求国外奶粉。中国乳品企业应该学习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肯德基与麦当劳之间的竞争,要良性竞争,而不是恶性争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兄弟相争,外人得利,还是捐弃前嫌,互谅互让,相逢一笑泯恩仇,别再以“恶性竞争”来损害中国企业形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13:2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