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白海豚的生死存亡近年来日益为人们所挂牵。
□拯救“海上大熊猫”迫在眉睫□位于珠海的海豚救护中心有望年内竣工
南方日报讯(记者/苏稻香通讯员/郭兴民)珠江口海域被称为“海上大熊猫”的濒危珍稀水生动物———中华白海豚的生死存亡近年来日益为人们所挂牵。
“在上周六同一天里,我们发现珠江口两头中华白海豚死亡。”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陈家林在昨日召开的全省海洋与渔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后沉重地对记者说,2009年珠江口鲸豚搁浅死亡案例明显增加。
一天发现两头白海豚死亡
“上午发现的白海豚身体腐烂大,什么原因引起其死亡仍是个谜。下午在珠海琪澳岛发现的死亡白海豚我亲自参与了解剖,从下午6点一直忙到深夜12点。”陈家林说,这头白海豚身长1.91米,重190斤,看起来很新鲜,初步解剖分析结果,白海豚很可能是因疾病而死,“肺部布满了麻点,像是肺囊肿,最后结果还有待病理研究确认。”
陈家林说,以往很少发现中华白海豚因病死亡,但近一两年,随着环境的变化,白海豚因病死亡案例不断被发现,“疾病或许会成为今后中华白海豚死亡的主要原因”。
去年海豚搁浅死亡案增加
据统计,2009年珠江口鲸豚搁浅死亡案例明显增加,全年统计数字达48件,其中中华白海豚22件,除了香港海域发现的8件和澳门3件外,其余11件都在广东海域发现,往年一般会发现6—7头,“是往年同期的2—3倍”。据统计,2003—2009年7年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搁浅死亡103头,其中港澳海域63头、广东海域40头。
去年白海豚死亡案例之所以大增,陈家林分析,是源于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水质恶化、珠江口海洋工程施工等环境的变化,对白海豚死亡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有关解剖鉴定,有些白海豚有肌肉充血现象,可能是船体撞击或水下爆破造成;有的在猎食时不幸钻进了渔民设置的定置网(又称“迷魂阵”)而死亡;有的则因疾病而死亡。
海上监测本月起展开
随着珠江口海洋工程项目开发,珠江口海域环境日趋复杂,有关专家分析,前不久开工并将持续建设几年的港珠澳大桥工程的施工对白海豚的影响“不言而喻”。对此,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制订了针对中华白海豚的系列保护措施,拯救“海上大熊猫”。
2008年10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与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下调小组在广州签署了《港珠澳大桥工程中华白海豚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书》,广东保护中华白海豚研究中心建设项目有望在今年内立项。
据了解,有关补偿协议书规定,一期补偿款将达8000万元,后期研究及补偿的具体费用双方还将继续协商。
“中华白海豚种群海上监测工作从3月起正式展开,一直到2016年大桥竣工结束。”陈家林说。
海豚救护中心年内或竣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