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站在战略角度对待台湾提出的政治要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 09:5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21 11:36:49   

  作者:肖永国 北京 研究员

  自2008年马英九代表中国国民党行使中国在台湾的主权以来,尽管素有“马更正”之名的马英九从“终极统一”,倒退到“不统”“不独”“不武”,但是基于中国国民党处于在野党的位置上与中国***打下的政治基础,2008年的马英九执政顺利“收割”了两岸政治成果。但是,很遗憾,马英九无法容忍党内人士“碰触”所谓的“总统权力”范围内的“两岸政策”,所以2009年才是马英九执政的“元年”。  

  马英九执政最大的政治风险就是错误选择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关系,以及执政必须面对的治理台湾的最大困难、问题。这是马英九执政频频意外的根本原因。我们之所以判断马英九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关系的错误,并非站在中国大陆的角度做的分析,而是以有利于台湾和台湾人民的福祉为标准做出的政治结论。在执政初期,马英九不顾两岸基本历史和现实,还不断提出如“外交休兵”、“拓展国际空间”、“互不否认”等各种政治要求,并一再对发展两岸经贸文化搞政治威胁、设置政治障碍。这让中国大陆很“头痛”。中国大陆“头痛”的不是两岸政治协商或谈判,而是马英九超出两岸历史与现实,总是以高估自己政治能力的方式乱提政治要求。  

  一、发展两岸关系必须面对的世界格局的变化;  

  自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从政治、社会处于崩溃边缘的地区大国发展为在亚太和全球举足轻重的地位,绝非偶然。这是中国大陆准确判断世界格局向“和平发展”的方向发展的结果。在三十年中国大陆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大陆为了积极创造“和平发展”的世界局面,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也出现过一些失误等等。但是,本质上有利于中国大陆各项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和平发展”的世界格局并没有改变,尤其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等重大政治事件发生后,“和平发展”的世界格局日益获得增强。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三点主要的原因:  

  1、 保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来没有放松;  

  2、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不同层次的交流和交往;  

  3、 科学处理“稳定”、“改革”与“发展”之间的政治和社会关系,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国大陆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我们看到中国大陆三十年各种问题的同时,中国大陆的经济活力、人民生活水平及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中国大陆获得世界的尊重绝非偶然,而是中国大陆在历次的内部危机、地区危机、全球危机中充分发展和表现“现实力量”的必然结果。因为尊重和认可现实,是每一位政治家的基本政治素质。  

  固然,一个刚刚成立60年的共和国是无法与“和平发展”了230多年的美国相比的。对于中国大陆而言,在尊重世界秩序、规则的政治前提下,以中国大陆的现实力量积极参与世界格局的维护和发展,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中国的战略和现实利益。这就是当今世界格局中的“中国角色”。 中国大陆受到全球各国、各地区普遍尊重和认可的事实,也应该是台湾执政当局必须面对的国际现实。  

  由此可见,对于马英九的“外交休兵”,与其前任相比,唯一改变的是获取所谓“台湾国际空间”的方式和方法的差异而已。所以,对于台湾而言,拓展台湾国际空间,必须尊重国际基本政治现实,按照两岸历史、两岸现实及基本国际规则办事。那种凭借“中国大陆后门”制造独立于中国大陆的国际政治事实的做法,是没有意义的。  

  二、世界格局中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外交对峙;  

  自蒋经国确立两岸人员往来的政策以来,两岸民间关系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尽管台湾后继执政者执行“戒急用忍”、“有效管理”等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但是仍然无法阻挡两岸民间的经贸文化的交流、交往与合作。本质上,这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为世界创造的“中国机会”导致的结果。然而,在这近二十年中,两岸在国际范围的外交对峙和冲突始终没有间断。台湾的“金元外交”、“烽火外交”等拼命制造“两个中国”的政治手法,使两岸在外交对峙中形成了处于高危状态的“国际政治洪峰”。  

  在这种世界现实的环境中,马英九执政当局如果继续以“凯子军购”或“凯子外交”的方式充当围堵中国大陆发展的“政治棋子”的角色,只会是“自取其辱”的政治结局。如果说,两岸外交对峙时期,中国大陆对台湾形成了“国际政治洪峰”的高危状态,那么,在两岸政治和解时期,应该在稳定两岸政治关系、化解两岸政治危机及共创两岸政治和谐等三个层面上下功夫,而不是要求中国大陆解除“国际政治洪峰”。因为高危状态的“国际政治洪峰”是在两岸外交对峙时期历史形成的,只可能在两岸融合和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化解。否则,凭借两岸任何一方的主观臆断对处于高危状态的“国际政治洪峰”解压,只会导致中国大陆“人财两空”的政治结局。这就是两岸政治家都必须具备的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基本政治素质。  

  所以,在两岸经济融合尚未起步的条件下,发展两岸关系首先从“外交”或“外事活动”上入手是根本错误的两岸和解的政治道路。  

  三、正确判断两岸政治发展阶段;  

  如果据此做两岸关系发展阶段的政治判断的话,两岸在共同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前提下,两岸的和平发展时期应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 以发展两岸民间关系促进两岸政治对话阶段;  

  2、 以实现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两岸政治互动阶段;  

  3、 以共建两岸社会主导推动两岸政治谈判阶段;  

  两岸在和平发展的初期,之所以要通过“发展两岸民间关系”的方式促进“两岸政治对话”,是因为台湾存在着社会族群对立、政党政治冲突和台湾执政当局执政能力有限及台湾民间力量强大的政治现实。两岸在这种环境中,密切两岸民间交流和交往的根本目的是在台湾扎下两岸未来发展的“根基”。“中国统一”必然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其源泉与动力,本质上在于两岸融合的程度和深度。在台湾政党政治冲突严重的现实条件下,在十年内是不可能产生两岸政治关系突飞猛进的,只能求得两岸政治稳定。  

  更何况,马英九在执政的“黄金时期”失去了规划和定义两岸现状与未来的“历史机遇”。所以,台湾执政当局发生政治转变的基础和条件,本质上必须通过中国大陆在发展两岸经贸文化关系的过程中,利用对国际局势的把握能力及共同面对全球危机的历史契机创造出来。但是这一切的“根基”的形成必然是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马英九执政不到一年就发展起来。  

  所以,中国大陆为两岸关系“积极质变”至少预留十来左右的时间是适当的。  

  如果马英九执政当局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三心二意或犹豫不决,只会给两岸制造意外的“灾祸”,比如,“两岸周边”的主权和领土冲突及“全球金融危机”的纵深化发展等。所以,在“以发展两岸民间交往促进两岸政治对话阶段”,发展两岸关系应该严格执行“先经济后政治”的政治原则。  

  在这一特定阶段,马英九诸多的政治想法,那是马英九制造的不符合两岸历史、现状的政治问题。中国大陆可以与之接触、沟通、交流和交往。如果两岸在“以发展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两岸政治对话阶段”达成政治成果或外交、外事活动成效,中国大陆必须充分考虑到马英九的执政能力。两岸执政者都应该清楚:执政之要在于“以简驭繁”,而不是“以繁驭简”。那种把两岸现实问题复杂化的做法,说的好听一些是“创新”,说的深刻一些是“无妄之灾”。  

  四、正确处理两岸民间交往中台湾执政当局的“政治挑衅”;  

  基于马英九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关系,及台湾岛内的政治现实,两岸之间的“一个中国”的政治原则,是不会得到台湾执政当局自觉遵守的。这就意味着,两岸的政治波折在马英九执政时期是中国大陆不可避免的必须面对的政治现实。  

  两岸之间的“民间交往”与“政治挑衅”的关系相似于“婴儿”与“洗澡水”的关系。不能因为台湾的政治挑衅就放弃或消极对待两岸民间交流、交往与合作。但是也不能发展两岸民间关系而无视台湾政治挑衅的危害。所以,为了更好的发展和密切两岸民间关系,越是在台湾执政当局蓄意政治挑衅的时期,中国大陆越是要坚决贯彻“先经济后政治”的对台政策。  

  换句话说,“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就是把“婴儿”与“洗澡水”之间隔开的“舒适的毛巾”。在两岸之间的“民间婴儿”长大成ren、具有独立行为和思考能力之前,都需要两岸细心呵护、认真培养。否则“中国统一”是没有通过和平的方式予以实现的政治可能的。所以,两岸在培养和发展“民间往来”的过程中,不能有“拔苗助长”或“急于求成”的政治想法,也不应该有“悲观失望”、“拈轻怕重”的错误观念。因为两岸统一的复杂性,所以在“国台办”和“中台办”的基础上,中国大陆成立“国家统一部”是适合的一个方式。该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制定、规划和落实各种发展和密切两岸民间关系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所以,在当前特定两岸关系发展阶段,发展两岸经贸文化关系才是中国大陆必须重视的主要经济和政治任务。因此,“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台湾尚且没有形成维护“一个中国原则”自觉性之前的特定时期,中国大陆必须始终坚持的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政治准则。  


  五、站在战略角度正确对待台湾提出的政治要求;  

  所谓“战略角度”就是以“超越台海”的战略眼光关注和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因为两岸关系的本质是“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上的政治对立”。所以实现中国统一,本质上必须是最大化的强化两岸“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关系的同时,努力消除两岸之间的“政治对立”。  

  (一)强化两岸“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关系;  

  造成两岸“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关系破裂的根本政治势力是“两岸周边”的国际政治势力和台湾内部的***政治势力。如果把这两种政治势力做对比的话,其重点又是打击“两岸周边”的国际政治势力为主。因为它才是台湾岛内***势力的“外在根基”和“源泉”。所以,中国大陆必须以“两岸周边”的主权和领土冲突为契机实现至少五大政治目标:  

  1、 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  

  2、 切断“台独势力”与国际***势力的政治根基;  

  3、 帮助马英九执政当局政治转变;  

  4、 加强对台湾民众“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教育”;  

  5、 促进“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国际政治认同;  

  所以,两岸与“两岸周边”的政治冲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事件。中国大陆积极做好筹划和准备才是当务之急。  

  (二)循序渐进地消除两岸之间的“政治对立”  

  循序渐进地消除两岸之间的“政治对立”在当前两岸关系所处的发展阶段,要在四个方面入手:  

  1、 两岸加强和完善“反独促统”的统一战线;  

  两岸继续加强和完善“反独促统”的统一战线,至少要构建三道“反独促统”的政治防线,即:国际“反独促统”的统一战线、台湾岛内“反独促统”的统一战线及台湾执政当局内部“反独促统”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支持两岸发展关系和两岸统一的各种台湾政治力量,立足于台湾实际,服从和服务于台湾人民利益最大化的发展方向,全心全意为台湾民众服务。  

  两岸构建三道“反独促统”的政治防线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变台湾执政当局错误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关系,最大程度的削弱主张“台湾独立”的政治势力的发展基础,全面压缩主张“台湾独立”的政治势力的生存空间,最大限度的弥补中国国民党脱离台湾民众制定和执行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所造成的政治不足。  

  2、 密切两岸民间交流、交往与合作;  

  发展两岸民间关系,无论是形式、对象还是方式与方法等方面,都不同于发展两岸之间的政治关系。从台湾社会的层面上来说,发展两岸民间关系就是要做好台湾“三大群体”的交流、合作和服务工作,即“台湾工商群体”、“社区生活群体”及“社会弱势群体”;从台湾社会组织界别而言,发展民间交流就是做好“八大组织类别”的交流、交往与合作,即台湾政党、新闻媒体、教育文化界、社会服务领域、经济金融领域等;如果从不同年龄层面上又可以分为老年群体、中年群体、青少年群体等。  

  具体地说,这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协调、发展和促进工作:  

  (1)中国大陆要制定和落实好“扶植台商”和“投资台湾”的双向发展规划;  

  (2)以“教育文化”、“新闻媒体”、“工商金融”、“台湾民生”和“台湾政党”为发展重点,中国大陆要确立不同的发展项目,积极予以推进;  

  (3)积极促进台湾做好“开放两岸人员往来”、“顺畅两岸货币流通”、“制定两岸平等经贸”、“优化台湾投资环境”、“确立台湾经济定位”等五个方面的发展两岸经贸文化的基础工作;  

  (4)积极构建、组织或合作做好优化和服务“台湾社区生活群体”和“台湾弱势群体”的工作;  

  (5)以台湾青少年的培养和交流为重点,以科学、人文的方式帮助台湾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际观、中国观和台湾观。两岸合作开办大学、中学等教育组织是一条捷径;  

  (6)两岸深化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开放中国大陆的“台湾产业开发区”等,制定有利于台湾产业在大陆发展的有利政策,帮助台湾各行业借助内陆资源发展台湾优势产业;  

  (7)中国大陆进一步开放市场,让台湾的优势产品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8)两岸进一步开放人员往来及证书互认等工作,为台湾确立地区和全球经济地位创造条件。  

  中国历史无数次的证明,“闭关锁国”者亡、“固步自封”者亡、“因循守旧”者亡、“难聚英才”者亡。这几条,台湾执政当局已经占了几条了。这确实值得台湾反思。然而台湾执政当局的政策误区,恰恰就是中国大陆发挥作用的突破口。所以,发展两岸民间关系,中国大陆不仅要有科学、完整、严密的调查研究,更要在马英九执政当局违背人民利益最大化的方向上找到适宜的工作突破口。  

  换句话说,对待马英九执政当局的政策误区,中国大陆如果换一种政治思维去思考,这样看到的往往就是中国大陆的政治机会。  

  3、 两岸通过政治默契或合作,共同支持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持续执政;  

  当前,造成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持续执政困难,除了台湾的政治现实因素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台湾民生为第一执政要务”的执政理念贯彻落实的不够彻底;  

  (2)脱离台湾民众的实际需求、违背台湾民众利益最大化方向等执政问题很严重;  

  (3)泛蓝政党整合缺乏规划,泛蓝政党扎根、建设和服务基层的意识、能力和基础都很薄弱;  

  (4)台湾行政机构行政能力有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制造问题的能力太强;  

  台湾的选举社会更要注重贴近台湾民众生活实际制定、落实各项政策。对立的政党之间竞争的首先是“民心”和“团结”的较量。对立政党最终的拼比本质上是台湾基层民众生活的满意度。所以,对于马英九执政当局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以促进“台湾工商业群体”的发展为方向,以提高“台湾社区生活群体”的生活水平为工作中心,以优化“台湾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环境为政治亮点。同时,要积极组织和动员各泛蓝政党扎根于不同群体的基层,充实、发展和壮大服务台湾基层组织的政党队伍。否则,泛蓝持续执政的政治困境是无法解除的。  

  4、 两岸共同解决台湾遭遇的困难、问题和风险;  

  中国大陆在台湾遭遇各种困难、问题和风险的时候积极帮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中国大陆的任何有益于台湾面对困难、问题和风险的举措,一定要充分考虑台湾的实际,不能“一厢情愿”或“帮倒忙”。所以,中国大陆制定的有益于台湾的各项举措,在充分与台湾方面沟通和交流的前提下,要本着“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1)有利于台湾民众发展民生的需要;  

  (2)有利于两岸人民利益最大化;  

  (3)有利于泛蓝政党持续执政;  

  当然,中国大陆帮助台湾的最高政治境界并不是共同面对困难、问题和风险,而是如何防范各种困难、问题和风险的出现。这就需要两岸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两岸共同确立台湾在亚太地区及全球的经济定位;  

  (2)两岸共同制定和落实台湾的发展规划;  

  (3)两岸共同创造有利于台湾民众支持和理解的两岸政策;  

   基于篇幅,无法一一详述。但是,有一条是肯定的:消除两岸之间的政治对立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既没有“一蹴而就”的“快捷法门”,也没有“一夜变天”的现实可能,只有本着尊重两岸历史和两岸现实的政治态度,循序渐进地予以“量变”的积累。在时机和条件都成熟的两岸环境下,创造性的发挥“历史机遇”的作用,实现台湾执政当局的政治转变、社会转变和人心转变。  

   对于马英九提出的各种政治要求,要本着“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妥善、谨慎地处理。中国的俗语说:屎壳郎能举起多大的粪球本质上取决于屎壳郎的能力,与地球引力有关,但是并不是取决于地球引力。换句话说,中国依靠60年的发展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就是马英九执政当局必须面对的“地球引力”。所以,马英九执政当局不能指望以“地球失去引力”的方式来帮助屎壳郎成为“大力士”的政治愿望。那是不现实的。  

  总之,一句话:两岸问题的解决急不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1 09:51:22 | 只看该作者
先顶~晚上仔细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1 09:51:25 | 只看该作者
急不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4 17:00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