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交大七年之求学经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6 10:0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毕业三年了,回想在交大七年的学习生活,一直想有种冲动,整理并和各位分享一下。这次不谈校园风月,只是絮叨一些真实的经历。   

关于选择大学专业  
1997年9月开始进入了交大学习,专业是高分子,当时还属于化工学院,这个专业后来并入材料学院。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是有点儿戏,因为我当时知识面比较狭窄,不明白各个专业的具体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当前社会的主流热点行业是什么。高考的分数还可以的,在县里是理科第一,泰安地区是第33名。最后,我自己稀里糊涂地选择了高分子材料,主要是从字面上去理解,感觉高分子更像是高端科学  

关于选择西安  
当初选择读书城市的时候,我费了一番心思。清华,北大,我不敢报(虽然后来证明分数都够了),经过权衡,我看中了西安交大,一是感觉分数肯定保险,二是觉得西安这个城市的生活消费应该比北京,上海要低,可以替父母省一些钱。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选择了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而且直到现在我对西安还有很深的感情,就连目前我生活的深圳都无法替代它。   


进入校园之后,才逐渐明白了高分子学科的含义,也看到了各个学科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不但表现在学科实力上,而且在各个学院的学生面貌上也可以看出距离。  

记得在西安火车站下车,好不容易挤上了接新生的校车,车上遇到一个和我一样来报到的学生,看样子是他父亲送他一起来。后来无意中攀谈起来,他问我是哪个专业的,我就说是高分子。 那个男孩说,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言语间有些自豪和骄傲。他父亲,一个看起来像个小商人的人说,我儿子的专业很吃香啊,你这个专业很冷门阿… 我当时听了,先是有些错愕,接着有些羞愧了,甚至一下感觉到了差距。那是我初次了解到专业之间的差别。   

后来分了班级,从周围同学和老师了解到,高分子属于化学和材料学科,冷门的专业,而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很光明的,具体到月薪多少云云。而且我也了解到,未来的几十年里,这个行业会常兴不衰的发展下去。当时,我的简单的想法是,换个专业,我也要去学计算机。  

后来,我了解到了本科班原则上是不允许换专业的,但我后来又知道考研究生可以跨专业。大一的时候对考研究生还没有很明确的想法,觉得有些遥远。我去了解了一下计算机的本科课程,发现大一大二的基础课程都是差不多,不过计算机程序设计方面,信息类专业学的是C,而其他工科专业学习的是FORTRAN。 当时我是买来C的书自己学习的,并逐渐迷恋上了编程。   

当时交大流行的计算机还是以IBM286/386为主,计教中心上机教室里都是双子星的386,MSDOS系统。 基础知识也都是操作系统相关的,整天记忆一些DOS内部命令和外部命令。 当时我对计算机能玩游戏感觉是比较神奇的,但我本身对于当时流行的红警游戏不感冒。 当时蒋德明当校长的时候,校园里的通宵机房还是比较多的,在西二楼,老的车队那边有不少机房。一个小时2块,通宵10块左右。当时经常周末和宿舍同学与上通宵网,他们玩游戏,我就在一边乱搞,要么是照书上写的编几个小程序,要么就是到处COPY小程序到磁盘,反复的用AV95,KV300这些当时流行的杀毒软件来杀毒玩,当然看到一个个病毒被杀出来的时候,竟有一些兴奋和激动的快感。98年徐通模上台当校长,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把校内的各种黑机房赶出去了,我们也少了一些方便的上机场所。  

后来,对程序设计的兴趣逐渐浓厚了,我开始鼓捣一些小程序,比如当时用C编写了一些小的画图软件。也顺便了解了其他程序设计语言,比如PASCAL,因为当时计算机专业学习数据结构都是PASCAL语言版本的。经过一些实践,我对算法和数据结构的理解有了一些提高,并作为软件学科的核心知识来学习。到了大三,大四的时候,INTERNET开始流行,当时也在图书馆学习了一些关于CGI,PHP,ASP,PERL等WEB程序设计语言的知识。  

到了大三,考研逐渐走近了,我面临这个选择。   

当时我对计算机的热爱应该还是比较理性和系统的,我按照计算机本科的课程体系去补充一些知识。包括ASM语言,离散数学等。 当时的目标比较简单明确,就是考本校计算机研究生。对于各种考试,我还是不怎么惧怕,从本科的各个课程,到四六级,过的还算比较顺利,虽然各个学科都不是很优秀,但也基本偏于良好吧。唯一的一次意外是大三的时候化工原理课程,我交了白卷。 因为我不喜欢这个课程,没有去听课过,在临近考试的时候借来课本进行学习,才发现很难懂,估计突击意义不大,因为距离考试只有几天了。我权衡了一下,决定先放弃吧,明年再考不会影响大局。我当时就又继续复习计算机课程,应对研究生考试,这门课后来在大四做毕业设计期间通过了。   

考研之前,和其他同学一样,先去电信学院和相关导师接触了一些,我发现导师们喜欢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学生, 我想这个是一个机会,我只要保证笔试过关就可以了。  

那年数学一比较难,我感觉也考的不是很理想,当时的打算是,如果不过线,就在沙坡租个房子第二年再考。  

谈到那年找工作,我是过年来了才开始的,那个时候考研成绩还没有出来,毕业设计也没有开始,整天闲得无聊,也跟着同学们一起去各种招聘会的凑凑热闹。 我制作的简历比较简单,主要体现的是计算机方面的求职意向,还好四六级证书都在,大三的时候也考得了一个中级程序员的证书,所以建立看上去也不是很寒酸。当时也是敢去和计算机科班的毕业生一起抢饭碗的,那个时候招聘的笔试面试的,也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年后来的好单位不多了,找来找去,好歹和浪潮签了个协议,并写明如果考上研,协议自动失效,不需要违约费,这句话是我特别提出要在协议书背面注明的。  

后来成绩下来,还不差,公费线没到,自费要交5000大洋,而且没有每月的2百生活补助,不过我已经很满意了。当时的感觉是,迈过了一个坎,感觉生活的舞台又变大了。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我们这个高分子专业就业待遇一般,那年我们班30个同学,前后有23个人读了研究生,也算是当时的一个明星班级了。  


2001年9月,我进入了交大计算机应用所学习。我一直觉得,读大学也好,研究生也罢,都是获得到一个机会而已,这并不是代表后的了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具体发展的如何,还要看你如何利用好这个时期。  
   
我承认研一的课程学习我没有认真对待,经常逃课去做其他事情,不过我对付考试还是有一些办法,所以研一的课程结束,课程都通过,还勉强拿了一个三好奖学金。  

我从读研开始,就打算逐步经济独立起来,不再好意思给家里要钱了,虽然家里不缺钱,父母也很支持我,但我想逐步学会一些赚钱的方法。  

当时计算机的研究生,只要技术好,赚钱还是不太难。当时流行的赚钱渠道主要有家教,兼职,自己接私活。 这三条我都尝试过,但对于家教我开始比较排斥,总觉得收益低且浪费时间。研究生期间唯一的一次家教,是给通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一个大学生辅导计算机课程,比如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等。因为这个和我专业接近,我接受了这个。后来很幸运的和这一家人成了朋友,,平时中秋,元旦还请我到家了一起吃饭。后来授课完毕的时候,他们给了我报酬,平均一个小时大概50块左右,这个比平时的家教行情要高不少。   

兼职基本上只做过一次,因为当时我没有自己的电脑,导师也没有电脑给我们用(这是事实)。  
那时刚上研一,在高新区的一个公司,主要使用delphi做一些界面。做了一个月,拿到1000块,就没有继续下去。一是觉得奔波比较辛苦,而且收益比较低,也浪费时间。不过当时和这个公司的经理成了朋友,经常联系,他说只要有机会合作,可以随时进行,他的这个公司的壳子,可以随时借用。后来证明,认识这个公司的经理还是很幸运的,后来的很多事情都获得了帮助。  

当时主要的赚钱渠道还是接私活做项目。我经常去job版去看一些信息,发觉当时要求使用delphi/c++开发mis系统,或者使用asp/php+sqlserver开发web系统的比较常见,我就特意把这些工具熟悉了一些。   

接到第一活,是刚上研究生第二个月,一个企业网站的开发。  

有一天,我本科时的一个老师问我会不会做网页,我说会。后来这个老师介绍我给他的朋友,一个化工企业的总经理,要给他们公司做一个企业网站,我大胆的接下了这个活。说是大胆,是因为我当时一没有自己的电脑开发环境,其次对asp也是刚刚找了本书来看,所以说挑战还是挺大的。  当时我的全部家当是不到1000块,我以300块/月的价格租了一个交大同学的电脑,打算租2个月。好在不需要押金,只要学生证即可。电脑搬到宿舍的时候,我有压力,也比较开心,终于有了个干活的环境了。  
做网站要解决一些美工和网页设计的问题,当时是临时学习了一下PS, 和dreamwave工具。 然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差不多就交货了。 这个活对方还是基本认可,最后拿到了4000左右的报酬。  

后来我又凑了一点钱,花5000左右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电脑,又花了600块钱买了一个二手的cdma的手机,主要做项目信息沟通方便,那个是大概刚上研究生3个月的时候。  


后续的两个项目是和四医大有关的。  
当时刚上研一不久的时候,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也在交大读研,不过他学的是高分子相关的,在能动学院做化学电池方面的研究。当时四医大有个博士研究生和他在一个教研室在做实验,无意中提到他们四医大口腔科那边有一个门诊收费程序除出了问题,能否找个熟人给看看。 当时我同学介绍我去帮个忙。那个收费系统原本是一个简单的MIS系统,功能很简单,已经不能满足需要的。我了解到他们有废弃掉重新开发的想法,就说服对方重新开发一个完善的系统。 这个系统前后开发和修改需求,折腾了接近2个月,最后我拿到了8000块钱的一张支票。因为这笔钱是公家的,必须要找一个公司帐户入帐才能取出来,随后我联系了高新区的那个公司,通过他们的帐户把钱取出来了,转到了我的个人帐户。 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四医大的这个博士和一个硕士生ZG成了好朋友。 ZG是一个很好的人,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正好是以这个口腔医学收费系统的开发为基础写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熟识了。   

四医大口腔医院有好几个科,都一套独立的门诊收费系统,这里面蕴涵着很多的机会。不过我没有想进一步去做,因为我当时没有并没有这么多精力做这些。   

到了研二暑假的时候,这个四医大的朋友ZG也分配到了医医大研究生院教育系统做参谋,当时他们学院要做一个教育选课系统,他就找到了我。 公家的事情还是要讲究一些流程的,比如要认可软件开发方的资质,还要比较几个公司等。当时我就是用的高新区那个公司的壳子,顺利拿到单子。那个暑假我没有回家,都在宿舍里做这个系统,最后安装,调试,并通过了验收。 暑假过完的时候, 我获得了2万多的现金,两个大现金袋子沉甸甸的,当时我很兴奋,从高新区回来的时候还担心被抢。  

后来,还断断续续给一个连锁听力诊所做过一个内窥镜系统,就是控制摄像头做图象采集和管理的。 曾经试图把这个软件拿到高新区的那个公司里作一下推广,但没有成功。 此外,还给西高新的几个公司做一些MIS系统。还去铜川做过项目。 这期间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平衡课程学业,导师的项目,和自己的项目之间的关系,好在课程研二就没有了; 导师的项目也都是比较简单的MIS,没有技术含量且没有钱,所以积极性不高。   

总之,算下来,研究生前两年的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一是物质方面的,不但解决了生计问题,还有很多的富余,记得当时我买了几个手机,而且买了一个DV来学拍摄。二方面是一些项目经历,锻炼了实践能力,写在简历上,也是对招聘公司很有吸引力。 三方面,朋友和人脉的积累。这个是相当的重要,他们会带给你很多的机会,有时候可能是不经意,但可能会是很意外的机会。  

研三,需要准备毕业设计和论文了,就没有再继续接活。  
当时研究生毕业是有发表论文的硬指标的,而且要一级期刊。一开始还有些犯难,后来看了计算机工程等一些刊物上文章的质量,就放心了,只要你交纳版面费,文章凑合一下就能发表。当时不爽的是,写了两片论文,都要自己交纳版面费。第一篇论文的录用通知来的时候,我交纳了760大洋,并在我快已离校后收到了发表刊物。第二篇论文的录用通知来的时候,学校刚颁布了新条令,硕士毕业生不再要求发表期刊论文, 我当时有些后悔,觉得760大样交的不值得,还制造了一篇垃圾论文。不过后来我改变了这个看法,这个论文不需要发表多,只要有就可以了,这个东西在找工作上的时候写到简历上,还是比较有作用的。招聘的人不会明白你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水平,有论文,就有了一些筹码。   

关于研究生毕业找工作  
在整个找工作的过程中,感觉还是比较顺利的,开始为了获得一些信心,拿了几个不是很想去的offer. 后来就开始认真思考该选择什么城市和什么样的公司了。  

关于城市的选择。   
当时我比较排斥上海的,因为我觉得那边房价太高,生活的成本很高;也比较排斥北京,因为交通比较差,空气也不好。最后权衡,我选择了深圳,同样是一线城市,当时房价并不是最高,绿化和居住环境不错,空气也好。不过缺点据说治安差,消费水平高。 最终我权衡了一下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去了深圳。 至少目前看来,这个选择还是没有问题的。   

关于公司的选择。  
这个问题我也考虑和比较过,首先待遇要好,这个是基本问题,另外还要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P&G,北电,中兴,华为这种大公司,外企,和Tencent 这样的小公司(04年还是小公司吧),各自有特点,前者培训制度完善,但由于人员众多,可能机会少一些;而小的创业型公司发展迅速,你可以在和它一起成长中受益,而且在上市之前进去,是个好时机,会有期权股票激励。  
 我看好这个公司的发展,所以做了这个选 择。有时候,薪水的起点并不是很关键,关键还是眼光长远,要动态发展的看问题。   


最后,顺利的答辩毕业了,告别研究生生活,告别西安,这也意味着我在交大的七年校园生活结束了。我将走向社会,到新的环境去开始新的生活了。。  


关于在深圳的一些经历。  
关于工作上的经历,我还不想叙述太多,等合适的时候,会在整理一下。   
2004年4月到深圳入职培的时候,工作岗位和部门已经内定了。然后就是在一次部门领导的培训课上,因为回答一个问题比较满意,被临时决定调换到一个相对重要的业务部门。这个机会对我后续生活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甚至影响到后来了职业发展轨迹,同时在让我找到了一个美女作为自己的爱人,这个就是后话了。  

2005年5月,刚到深圳一年的时候,上海北京的房价已经是连续高涨,政府对地产的调空措施也逐渐出炉,而深圳的房价涨幅并不大,一直在蓄势。我在这个时候选择买了一套二手房,首付8万左右,每月按揭和我现在房租差不多。当时投资的意识并不是刻意的,而现在快两年过去了,我还住在这套房子里住着,它的价格已经从当初的35万涨到了接近70万。 这个事情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我逐渐接受投资的观点,也逐渐去学习这个方面的知识储备。因为我知道投资知识是终身要学习的。  

2006年9月,我开始学习股票。当时股指只有1600左右。我一边接受着一边学习,现在走过来,股指已经突破3000点了。而那个时候也被认为是机会最好的介入点。   

类似的经历还有一些,看似不经意,但仔细思考后,发觉这些事情之间也有必然的联系。  

最后,我想用以下的真心感言结束这篇絮叨的长文:  
机会其实就在身边,而且有很多,但是这些只给有准备的人,等你准备好了,你才能把握住它们。  


谨和各位校友分享。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23:5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