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新闻发现学引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20:4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系彭菊华教授撰写的《新闻发现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据说是新闻学界第一本将“新闻发现”研究成“学”的专著。最近抽空阅读该书,想从中获取一些有用的知识,但读后,“发现”其中有太多的问题值得商榷,现择要列出其中几点,就教于彭教授和读者。

一,“新闻发现学”,是否名实相符?
  
常识告诉我们,凡称之为“学”者,必须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目的;有该学科明晰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有其独具的理论体系等等。然而,通读该书,从头至尾,连什么是“新闻发现学”这一基本概念也没有。作者在“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全书试图努力按照建立新闻发现学的理论要求来做,为此立了一个框架,提出了一些概念。大抵首章为总论,末章为余论,中间各章是本论。本论中先提出几项根本律则,后阐述几个重点问题。”(第362页)

按理说,“总论”也好,“绪论”也好,论述的重点应该是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目的、意义等等。但是,该书的总论(即第一章)是“从发现新闻到新闻发现”,谈了两个问题:一、新闻系于“发现”;二、新闻属于“发现”。须知:“新闻发现”作为记者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与“新闻发现学”作为一门专门学问是两回事。书名既为《新闻发现学》,可只字不谈“新闻发现学”,而只谈“新闻发现”,不知“总论”与书名有何关系?所谓“试图努力按照建立新闻发现学的理论要求来做”,那么,建立的“新闻发现学的理论”,应该在“本论”中得到体现。因为“本论”是全书的主干和核心,能够构成“学”的体系。

可是,该书的“本论”共9章,无法构成一个内在关联、逻辑严密的整体。为什么第8章是“报道选题与新闻点子”,第9章是“新闻普查与新闻策划”,换一下位置行不行?取消它,对全书是否有影响?仅凭所谓的“几项根本律 则”和“几个重点问题”,可否构成“新闻发现学”?

明明书中说了“新闻的发现,历来是新闻采访学研究的一个问题”(序),那么,这个问题,为什么在“新闻采访学”中,又可以独立成“学”?这些问题不回答清楚,如何让读者信服和接受“新闻发现学”?我以为,将某一问题的研究,动辄称之为“学”,这在学术上是欠严肃的。

二、全书有太多的文字游离于“新闻发现”之外

用洋洋30万字来论述“新闻采访学”中的一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应该被论述得充分而透彻。然而,说句大实话,我读《新闻发现学》这一30万字的大部头所得到的,还比不上我读南振中先生关于“新闻发现”两篇短文所得到的多(见《新闻战线》2004年7、8期)。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书中太多的水分和泡沫。

先看“章”的标题:“第7章:线索规则和细节原理;第8章:报道选题与新闻点子;第9章:新闻普查与新闻策划;第10章:新闻创新与新闻的创新。”

我们不妨作一个小测验:先不告诉新闻从业人员或新闻专业的学生是什么书名,问:根据这4章的标题,请判断这是一本有关什么内容的书?学生会回答《新闻写作学》《新闻采访学》《新闻学理论》还是《新闻发现学》?我猜想:不会有人回答《新闻发现学》,除彭教授的个别学生外。

再看“节”的标目:第4章,二、“一三五工程——1、捕捉新闻素材;2、发掘新闻主题;3、选择新闻角度;4、把握新闻时机;5、寻求新闻形式。”第9章,一、“1、新闻普查与普查新闻;2、新闻普查原理的意义。”这些内容,是《新闻发现学》中特有的内容吗?

还看看具体的论述,就会更加觉得,书中的许多文字完全游离于“新闻发现”之外。例如:眼尖手快抓“活鱼”;“等闲拈出便超然”;“盘马弯弓射大雕”等等,等等。按照一般的常识,每提出一个问题,或一个新的命题,总要围绕中心主题把意思说清楚,尤其是甲和乙之间内在的关联,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如被称为“新意迭出”的“叙言新闻”“潜在新闻”一节(第105——117页),用了13个页码的篇幅进行解释,但就是看不到最想知道的:它们与“新闻发现”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又如“新闻的富矿”、“一三五工程”等等,实在看不出这些内容与“新闻发现”有何内在关联,研究“新闻发现”,为什么应有这些内容?而在书中看到的,是太多与“新闻发现”无关的孤立而冗长的叙述。真是:“新闻发现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这或许就是用30万字来解说“新闻发现”4个字,却没有说清楚的主要原因。

三、语言生涩不通,错误太多

在语言表述上,该书使用了大量文白夹杂的句式来叙说自己的“见解”。常常是:一句之中,前半句是白话,后半句是文言;一段之中,一半是白话,一半是文言。这种半文半白的语言,在白话文兴起之后,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可在该书中却是主要的行文方式。当然,如果用得好,也未尝不可。但是,无论如何,使用正确、让人读懂,是最起码的标准。下面,选几段书中的原话,看是否正确和读得懂:

第23页:“细观一个个新闻发现,因作品而作者,因作者而传媒,会了解到,凡地道的新闻发现,特别是那些“远走高飞”者,术业特色颇浓,带上专门性标记,存乎其人其事,成于其人其事。”

且不管“新闻发现”有不有“地道”与不地道之分,是否有“专门性标记”,这段话,我反复读了多少遍,就是搞不清其中高深的内涵。“因作品而作者,因作者而传媒”,指的是什么?“存乎其人其事,成于其人其事。”与前半句如何联系?我真的没搞明白。难道教授写文章,就是这样的风格和水平么?为何不把意思讲明白一点,让我们搞业务的也能从中受益?


又如:第21页:“但如此这般追新,一律打上时新的烙印,不准例外,应数新闻发现,莫此为甚,亦惟此而已。”

就我所知,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没有“莫此为甚”的说法。如果把“没有比这个更-----”变成古代语言的话,也应是:“唯此为甚”或“未有甚于是者”。

再看第74页的一段话:穆青在1990年3月写的一篇文章《宣传先进人物是记者的职责》中讲得更为明确:“--------”。旨哉斯言。

本来用白话说得好好的,突然来了句“旨哉斯言”,不知是什么意思,于是去翻《辞源》之类的工具书,得知,“旨”是一个名词,有美味、意义、意见等意思,在感叹句中,赞美或否定什么,应用形容词,如“郁郁乎文哉”,“大哉言矣”等等,未见用名词来赞美的。            

在《新闻发现学引论》中,诸如此类文白相杂而又文义难明、文法不通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妨再随便抄一句话给大家看看:

第112页:还有,以天地之大,新闻事实知多少,然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任何一家传媒,任何一位记者,绝不会穷尽“一亩三分地”里所有的新闻。

我瞎猜:作者的本意是否是:“还有,以天地之大,新闻事实之多,任何一家传媒,任何一位记者,绝不会穷尽“一亩三分地”里所有的新闻。”

另外,“引用”是该书行文的一大特点,然而,在引用时,确实有点太随心所欲 和牵强附会了。这是学术著作不应该有的。例如:

第2页:总之,发现就是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发展是硬道理”,无论何时处,全都如此,永远如此。

众所周知,“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的名言,用到这里,显然不合适。文中讲的是“发现”,一下转到“发展”,那么,后文的“全都如此,永远如此”,指的是“发现”,还是“发展”呢?“发现”与“发展”是同一个意思吗?

第22页:简单归纳或一味模仿所得例证性猎获,类似农夫“求田问舍”,商贩提蓝叫卖之作。

记得“求田问舍”是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一个典故,表示他不愿意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为自己谋求田产和房产,做富家翁。用在这里,怎么可以?

至于如“林林总总的现实社会生活,有若干重复现象,……有时候,简直达到惊人的相似。惟其如此,“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第8页)和“所谓时机,亦为“超级变变变”(第154页)之类的话,就不一一举例了。作为重要论据的引用在学术著作中,讲究的是严谨、准确和科学,而不是引用者即兴、随意的言谈。如果称之为“学术专著”的书,可以这样写,那么,这还是“学术”吗?

四、理论抽象,以偏概全,违背常识

序言中说:该书“做了大量的理论抽象和理论概括工作”,的确,书中抽象的话不少,但有些“理论抽象”到底是否正确,还值得怀疑。例如:

1、第3页:“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及其一切事物都是发现出来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皆因了发现。新闻传播全然如此。”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你发现不发现,它都存在,更不会因为你没有发现,它就没有了。可到了彭菊华教授的“理论抽象”中,却有了新的见解:“世界及其一切事物都是发现出来的”;意思是说,你没有发现,“世界及其一切事物”就不会出来。当然,彭教授说了个前提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但不知是指哪种意义?又说“新闻传播全然如此”,那么,“新闻传播”中的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在哪个地方发现的?众所周知,严密、正确,是理论抽象的起码条件,不然,就是谬论。

2、第158页:“可见,任何一篇新闻报道,其话语方式的最终确定,无不系于发现。凡得体的报道方式,无一例外地成为人们发现新闻的目标和收获。”
   
在“寻求新闻形式”一节里,有三个主要概念:新闻形式、话语方式、报道方式。从文中知道,彭教授的意思是,新闻形式和报道方式都是指新闻体裁,如消息、通讯、评论。而“话语方式”是什么,他没有解释。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两句“理论抽象”到底是什么意思。“任何一篇新闻报道,其话语方式的最终确定,无不系于发现”。话语方式在新闻作品中,是否就是语言表达方式,如果是的话,那么,它的“最终确定,无不系于发现”。是说作者发现了叙述、议论、抒情、说明中的一种,然后,确定下来。我们在写作时,谁是这样做的。

“凡得体的报道方式,无一例外地成为人们发现新闻的目标和收获。”彭教授在第4章说过,发现新闻的行动目标是发现新闻信息。这里,“人们发现新闻的目标和收获”是报道方式。我弄不明白,消息、通讯、评论这些报道方式,居然成了人们发现新闻的目标和收获。这是什么逻辑,又有什么依据?

3、第144页:“发现新闻主题紧随捕捉新闻素材之后,以充分地占有材料为基础,向全部材料去发掘。所谓提炼主题,把这个意思表述得再确切不过了。”
  
且不说“发现新闻主题”的提法是否正确,单说前一句是“发现新闻主题”,后一句是“提炼主题”,而且“所谓提炼主题,把这个意思表述得再确切不过了”。这就让人有点糊涂了:新闻主题到底是“发现”出来的,还是“提炼”出来的?“发现”和“提炼”是否是同一个意思?既然“提炼主题,把这个意思表述得再确切不过了”,还要“发现新闻主题”干什么?作为学术著作,说话起码要经得起一般的推敲,符合逻辑才行。我觉得,书中前后矛盾的地方,似乎太多了一点。

附带说一句,该书在出版前,得到了学界前辈蓝鸿文先生(序言)的嘉许。但是,我看了序言后,觉得有两点疑问值得提出来:

1、蓝先生在作序之前,是否看过书稿,本文提出的问题,蓝先生是否留意过?

2、序言是否是蓝先生亲笔所写,如果是的话,请重读“序”中的一些话,看是什么感觉:
(1)“业务理论出新,同政治理论出新相比,并不容易,同样需要对实际的深入研究,这实际上又是一个科学研究出新的问题。”
(2)“新闻学研究出新的难度也如影随行那样越来越大。”
(3)“如此说来,《新闻发现学引论》难道就没有欠缺或疏漏的地方吗?非也。”

这是受人尊敬的蓝先生的学识、水平和文笔吗?我真的有点不大相信。

以上所述,只是我读《新闻发现学引论》时,认为存在的问题,特提出来商榷。彭教授在书中将新闻作品划分为精品、次品若干等级,又说“立言唯谨唯慎,但求益人益世”(后记),对照该书实际,真正翻过此书的人,还是自己去评判吧。
  
(感谢作者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4年10月8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4 07:2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