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广网北京5月26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7时45分报道,《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正式发布,据了解,获批的《方案》将改革重点明确定为六大项,包括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以深港紧密合作为重点,全面创新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
为什么选择深圳作为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它有什么优势?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改革方面有什么作为?中国之声记者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高国力。
深圳先行先试优势明显 改革需全面推进
记者:深圳是沿海城市,所以选择深圳作为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为什么会选择它作为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试点?它有什么优势?
高国力:深圳作为我们国家上世纪80年代率先成立的4个特区城市之一,应该说是经历了将近30年快速的发展,本身其先行先试的优势就比较明显。在四个特区城市里它也是走得相对比较靠前,所以整个深圳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已经在体制改革和创新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对其他城市的改革创新发挥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但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下,还需要特区城市继续发挥体制探索创新方面的作用,如果仅仅停留在某一方面,比如说体制改革这一方面,就显得不是很全面。中央政府在其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比较领先,推进速度相对比较快的情况下,实施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体制改革,是因为它在全国有比较好的优势,需要四个领域的改革来共同推进,更好发挥对其他城市的带动作用。
城市特点凸显 改革空间很大
记者:在审批制度改革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索,您觉得这个可行吗?
高国力:尤其进入本世纪以来,深圳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的力度在加快,在小政府大社会布置改革方面,在行政管理职能的协调方面都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这次更进一步促进深圳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大胆探索和创新自身发展模式的管理体制体系,寄希望于对其他地方起到带动作用。
记者:深圳社会领域体制改革涉及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您觉得深圳在这里能有什么作为吗?
高国力:深圳在15个副省级城市里面还是比较有特点的,比如它的户籍人口只有二三百万,但是它实际的人口已经达到八九百万,所以在许多领域面临着与其他城市有很多不同的问题,这也是今后很多城市都会遇到的。所以它在就业、社会保险、外来人口保障方面都有一定的问题,需要探索的问题也很多,这块改革空间很大,我个人觉得它应该会凭借自己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创出一个新的路子来。
探索中央和地区的财力匹配
记者: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比如关于财税体制的改革,您觉得它能作什么呢?
高国力:财税体制改革这个问题现在大家都很关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步伐,但是深圳应该会在中央和地区的财力匹配方面,以这个为目标,尽快探索。比如中央政府的财力和中央政府的财权要基本匹配,地方政府的财力和地方政府的财权要匹配。
现在的问题是财权方面,中央政府比较集中,导致地方政府财力很弱,很多地方欠账很多,我想深圳可能会在中央和地方的财力方面有所探索,中央提到的物业税、资源税方面都应该加以探索。
记者:有一个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这个内容好象并不具体,您觉得对这个完善体制机制方面有什么考虑呢?
高国力:国务院出台科技中长期规划、4万亿投资以及需要实施的科技重大专项里,都有对科技体制的支持,深圳作为一个高科技发展城市,体制非常有特色,技术也非常雄厚。目前在国内外已经有影响了,我的理解是可能中央政府也是借助与深圳在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应用方面一定的影响,寄希望它能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