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积极的社会变革缓解经济下滑压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3 08:5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积极的社会变革缓解经济下滑压力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国际论坛综述
  2009年3月末,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与越南中央经济管理研究院在海口共同主办了以“增长与改革——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亚洲新兴经济体”为主题的国际论坛。与会专家认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亚洲新兴经济体应跳出经济看经济,既要调整经济政策,也要改进社会政策,注重以积极的社会变革缓解经济压力。  
    社会重建在反危机中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
    与会专家认为,此次金融危机不仅波及经济领域,也对社会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冲击。经济与社会问题交织,对社会重建提出了全面而紧迫的要求。
    1、应对危机应更加注重“双防”。与会专家认为,亚洲新兴经济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既要防止经济全面下滑,又要防止社会问题加剧。例如,亚洲新兴经济体去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拖累,经济增长下滑到7.8%,IMF预测今年经济增长5.56%,增速比2007年减少近一半。与此同时,亚洲新兴经济体内的社会问题也愈加严重,突出表现在企业生存困难,失业率上升。
    据越南有关调查,2009年,近40%的企业可能破产或停产,31%的企业表示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但仍能克服;17%的企业将仍有发展,但利润会降低。企业发展困难直接导致失业人口增加。截至2008年末,越南大约有35万人失业,这一数字估计到2009年会增加到100万。
    2、扩大内需需要良好的社会基础条件。有专家认为,这场危机是由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的,但中国所遭遇的危机又与美国有所不同,美国金融危机中最核心的那些要素在中国几乎不存在。美国发生的是由房地产泡沫和金融泡沫引发的金融危机,在中国发生的主要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由于城乡、地区、贫富差距过大,基本公共服务不健全,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突出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扩大内需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走扩大内需的道路,需要通过基本社会保障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一个良好的未来预期,解决扩大消费支出的后顾之忧,扭转“高储蓄、低消费”的倾向。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制度安排,防止财富和收入分配差距转化为权利和机会的不平等。
    3、以社会重建跨过经济大“坎”。有专家指出,在相关的条件创造出来之前,生产过剩危机几乎是必然的现象。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发生就是因为美国跨越不过这个“坎”而发生的。当前,扩大内需更重要的是要为新的消费模式的形成创造制度性与结构性条件。例如,相应的城市化过程;消费信贷等金融支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中产阶层逐步发育等条件。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这一进程又和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同时发生,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任务--社会重建。只有消费持续增长所依赖的社会条件形成了,生产过剩的危机才会真正成为历史。      
    反危机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防止社会问题对经济问题的反向传导
    与会专家认为,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下,首先要关注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联性和转换机制。正如建立防范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防火墙”一样,针对当前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也要尽快建立经济危机与社会危机双向传导的“防火墙”。
    1、由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引发的社会运行不确定性急剧扩大。有专家指出,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总是存在的,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由此引发社会运行的不确定性会随之急剧扩大。一是消费的不确定性扩大,对于没有储蓄和平时消费依靠工资的工薪族而言,一旦失业,生存问题马上就会到来;二是失业的不确定性扩大;三是社会心理的不确定性扩大,在欧洲一些国家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在经济刺激计划实施的同时,尤其要注重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及时地遏制经济、社会中的不确定性迅速扩散,减少社会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集中化解公共风险。
    2、采取积极的社会政策,防止经济压力与社会问题的双向传导和相互强化。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是防范危机的反向传导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或“内生型金融危机”。
    其中,反向传导有两个最主要的环节,一个是实体经济危机向金融危机的反向传导,另一个环节就是社会危机、社会问题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反向传导。一方面,经济危机通过失业、市场价格波动等环节,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另一方面,由此形成的社会问题也会通过降低收入、抑制消费以及不稳定的社会心理等机制反向传导给经济,导致危机加重。因此,化解压力必须密切关注社会动态,防止经济压力和社会问题的双向传导和相互强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5 14:1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