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2 13:38:41
|
只看该作者
产业结构调整篇——
不调整,就没出路
“我干企业这么多年,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剧变。”已经在纺织行业干了几十年的江苏东渡纺织集团董事长徐卫民感叹道,“2009年,将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大考之年。”
感叹的当然不仅仅是徐卫民,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几乎所有出口重镇都受到影响。江苏统计部门数据显示,该省2008年进出口呈现先扬后抑态势,5月份出口增幅和进口增幅均达到最高值,之后便持续下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此次受影响最大的还是资源型、加工贸易型等传统产业。在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加工贸易型企业的订单比往年同期减少30%以上。海外客户履约率降低,产品和原材料库存严重积压,部分企业不得不关闭生产线,原定投资新建厂房也因故停工。
“现在武进的纺织企业已经有2/3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但是有1/3依然活得很好,这是因为这些企业无论从设备、技术、品牌等方面都有优势,在国际国内的市场中议价能力比较强。”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委书记沈瑞卿说:“不调整是死路一条。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都在上升,不调整就要受限制,现在是快调整快得益。”
如沈瑞卿所言,“快调整快得益”。纵观全国主要出口省份,尽管现在日子都比较难过,但低附加值、低成本扩张的外向型企业越多的地区,受到的冲击无疑越大。去年企业倒闭最引人注意的是广东,对这里的一些企业,人们有个生动的描述,“雇几个人,租几间房,再借点设备,就开工生产”,这种模式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困境中都难逃倒闭的命运。
广东省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为了产业升级,在去年初就有“腾笼换鸟”的策略,不过市场的变化来得太快,没有留给广东从容调整的时间。相比之下,苏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得更早,尽管对外依存度也相当高,但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
“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我们这次'冷’得更慢的关键因素。”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较快,特别是集成电路、光伏、液晶、生物医药四个产业工业产值增幅接近50%,而传统的冶金、石化、纺织等行业则从7月份以来增幅放缓。“如果不是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无锡市的GDP增速难以达到现在的水平。”
在常州市武进区的江苏新誉风力发电设备公司,记者看到,这家企业正在开足马力生产。公司副总经理孙正平对记者说,根据市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公司2006年进入风力发电行业,当年引入了沈阳工业大学风力发电技术团队,并与国外一些公司合作,2007年开始投产,研发能力、发电能力和产业规模已经排在了国内同行业的前几位,所生产的风力发电机销往美国、泰国等地,目前订单仍然是满的。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难发现,在危机中仍然能够平稳发展的企业和地区,是因为它们在危机未现之前,就意识到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要性。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深入,结构调整正在成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分析,一个地区的产业升级大体上有两种途径,第一是招商引资,第二是自主创新。最好的办法是两条腿走路,但过去很多地方主要是靠招商引资,这反映了地方政府一种过于急躁的发展心态。
“自主创新是属于内源型的一种产业升级,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对外部依赖性小,但是耗时长、见效慢。从这个角度说,金融危机在客观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会逼着地方政府和企业改变思维,苦练内功,慢慢打造出自己的区域品牌来。”丁力对记者说。
“要调整肯定有困难,但不调整肯定没希望。”苏州市政协副主席、原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表示,结构调整“一个巴掌拍不响”,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推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