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融海啸延缓“富二代”接班 危机使他们更坚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4 16:2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融海啸延缓“富二代”接班 危机使他们更坚韧 金融海啸延缓“富二代”接班


  金融危机令“富二代”们向父辈交出企业决策权,也令他们更加坚韧、更具危机意识


  “我的父亲和比尔·盖茨同年同月同日生!”缪新颖手里玩转着一个酒瓶,酷酷地对本报记者称。


  这是11月29日晚上10点多,在广东江门的一间大型酒吧里。舞台上主持人正邀请观众到台上做一个互动游戏。温州小伙缪新颖想冲上去,结果被他的朋友陈天红、叶凡等人抢了先。


  从外表上来看,他们显然是“80后”的都市男女,周末到酒吧放松心情。不过,他们还有另一个身份——“富二代”——都在父亲创建的企业中担任要职,都是呼之欲出的新掌门人。


  这一晚,这间酒吧里的“富二代”代表超过40位;他们聊到零点过后,非常不情愿地离开了。


  因为,次日早上等着他们的,是一场名为“金融海啸中的民企转型之道:长三角对话珠三角”的论坛。


  危机释兵权


  第二天的早上,站在记者面前的,还是同样一帮人——三十来位长三角地区的“富二代”,十来位珠三角地区的“富二代”。但他们的着装显然正式了许多,虽然相互之间都已熟悉,这一论坛可以说是朋友间的交流,但他们仍然正襟危坐,甚为“认真”。


  除着装外,“认真”的另一处细节表现是,好些人都做了“功课”,以便发言时做到言简意赅、直击要害。


  缪新颖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温州新丰集团董事长缪存良的儿子兼助理,今年25岁;缪家做的是装饰材料,在温州和广东都有工厂,缪新颖与父亲“分而治之”,自己负责温州的3家公司,父亲负责广东的1家公司。


  这样的“分工”,父亲显然有意在历练儿子,缪新颖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所以自从前年从加拿大留学回来进入父亲的公司,一直干得很努力。


  未曾料到的是,今年的“金融海啸”,来得如此凶猛。尽管缪家企业以内销为主,但仍然受到了冲击,11月份的销售额比上一月下滑了25%。


  这使得缪父很受触动,之前有意退居“幕后”的他,恢复了忙碌,紧锣密鼓地开会,研究、部署应对之策——11月份的会议不下五次,12月1日下午,缪家召开了又一次小范围的“家庭会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16:30:2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家里很民主,我跟父亲是很好的朋友。”缪新颖说。不过,他承认,金融啸发生后,他更多是以父亲的“智囊团”成员的身份参加决策讨论,一些应急方案的拍板,资金调度等,仍是父亲亲自掌舵。


  比缪新颖还要惆怅一些的,是和他同岁的温州老乡陈曦。陈曦是温州知名鞋企东艺鞋业掌门人陈国荣之子,他大学毕业后,并没有进入父亲的公司,是选择到上海创业,成立上海维泰利德贸易公司,做起贸易商来;他还曾大胆进行证券投资,一度成为浙江东日的第三大股东和神马实业的第三大流通股东。


  然而,两年后,他的贸易公司最后落得被父亲“吞并”的宿命。陈国荣显然是出于资源整合、“抱团过冬”的考虑。


  陈曦后来意识到了这个“冬天”的残酷:“我一直在想,危机可能并未过去,未来两到三年环境可能会更坏。”他用一种超出他年龄的深沉,对南方周末记者诉说着他的忧虑。


  难得的契机


  “逆运不就是性格的试金石吗?”19世纪FaGuo作家巴尔扎克说。这句话用在当下金融海啸中中国的“富二代”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以“80后”为主体的的“富二代”们,对权力的迷恋并不像他们上一代人一样,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的个性能否得到最彻底、最直接的释放。所以,缪新颖和陈曦们,并没有因为“兵权”被削弱而萌生过多的不快,反而在思考危局下暗藏的机会和变革的可能性。“我在找时机,最近几年可能要投资银行等金融领域,到时候我就可以大显身手了。”缪新颖说。


  陈天红注重的则是利用危机,蛰伏下来,注重品牌的打磨。27岁的陈天红,是号称“江南最大私家园林”——苏州静思园的总经理,其父陈金根任董事长。尽管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但乡镇企业出身的陈金根,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心存疑虑,不过这倒是给了思想开放的陈天红很大的空间和舞台。“我父亲是啃骨头型的;我现在换了个思路,做长线。”陈天红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她最近正在上海重金招聘一个核心团队,“完全是我自己招的人,我父亲只是来上海的时候大致了解下情况,除非是公司高层人选,他很少插手。”


  陈天红言语中充满自信。她和她父亲的“差异”,其实也折射出当下“富二代”接班的一个特征:尽管金融危机有可能推缓了他们的接班时机,但一旦有一天企业的接力棒真正传到了他们手中,他们会比预料中更坚忍,更有主见,也更具危机意识。


  林昌盛也属于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是顺德伟雄集团掌门人林伟雄之子,负责伟雄集团旗下一家子公司;伟雄集团总经理由他的姐姐林超群担任。“我父亲是老思想,不想得罪人,在向客户索要货款时习惯妥协,这一点跟我们这一代人有所不同。我的想法是,关系要搞好,同时也得明确还款计划;他一开始坚持己见,后来也偶尔接纳我的策略了。”林昌盛对南方周末记者称。


  叶凡甚至有点“嘲笑”父亲叶祥尧——一大把年纪了才经历难得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叶家父子执掌着长城电器集团,清瘦的叶凡今年只有25岁,名片上印的头衔是“长城电器集团总裁助理”,就是这位年轻的“助理”,说服父亲及早裁员,暂缓扩张步伐。


  “我觉得裁员并不丢人,反倒是光荣的事。”叶凡说,“我爸起初有些固执。而我觉得,这轮危机的‘底儿’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因为市场的情绪很难掌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16:30:40 | 只看该作者
  未竟的课程


  尽管他们中间有人以“我不是什么企业家,充其量只是一个小老板”来回应外界冠以他们的称谓,但毫无疑问,“富二代”群体,正向历史的前台走来。这一群体的主体,已从之前民间耳熟能详的诸如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之女宗馥莉、碧桂园掌门人杨国强之女杨惠妍,扩展到了整个中国企业界,以长三角与珠三角为甚。


  11月30日,数十位“富二代”就金融危机下的契机与变革聊得不亦乐乎,然而,他们谈及全是商业技能范畴,对于处理政商关系的心得,鲜有人提及。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当记者与叶凡聊起最近的“黄光裕事件”时,他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同样,对于最近坊间热议的“4万亿投资计划”话题,更多的“富二代”们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其中一位后来甚为坦诚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己虽然很自信,也已坐到了公司新掌门人的宝座上,但感觉到现在民企的外部环境并不乐观,也变得更为复杂,“未来几年内可能仍然是借助父亲的资源和关系做事,与政府打交道是我父亲的长项”。


  惟一愿意与南方周末记者分享政商关系之道的是瞿军晖。他是1981年生人,现在是浙江、海南、广东几个地产和酒店项目的负责人,最近在中山筹划一个大型项目,初期投资为5亿元。乍一听,这又是一位家业坚实的“少主”,后来记者才了解到,他是当日同行者中的“特例”——父亲是湖北农民,自己并非“富二代”。


  瞿军晖显得很老练,他说他35岁之前一定退休。而对于与政府与银行打交道的心得,“要善于变通,但绝不行贿,我可不想后来几十年光景在(监狱)里面蹲着。”瞿军晖说。然而,对于他的“变通”,在场的他的同龄人却很少能揣摩出所以然来。


  这似乎是当天“富二代”们暴露出来的“最大欠缺”;也是他们称瞿军晖为“老瞿”的一个重要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4 02:0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