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小泉政治」改变日本政治及其未来之演变
[打印本页]
作者:
岸上的猪
时间:
2008-10-27 09:07
标题:
「小泉政治」改变日本政治及其未来之演变
「小泉政治」改变日本政治及其未来之演变
杨钧池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因为「邮政民营化」相关法案在参议院受挫之故,宣布解散众议院。由于众议院大选投票日为9月11日,有人戏称此为小泉首相「911自杀事件」。然而,从日本国会改选的结果来观察,此次改选绝非小泉勐撞之举,而是非常细腻的政治操作,对日本政治或是「小泉政治」有相当大的影响。
按照日本宪法之规定,当参、众两院出现不同决议时,众议院可要求举行两院协调会议来化解衝突,或者众议院以叁分之二多数赞成而「否决」参议院之决议。然而,由于日本众议院只以五票之多通过「邮政民营化」相关法案,小泉首相如果要求众议院再次针对「邮政民营化」相关法案举行二次投票时,其实很难以取得「否决(参议院决议)门槛」。因此,小泉首相及其幕僚早已秘密安排众议院提早改选的相关策略,最主要的策略在于「迎合重要选民的想法」以及「塑造多数选民的意志」。
就「迎合重要选民的想法」之部分,小泉及其幕僚坚持「邮政民营化」,并且多次清楚地强调邮政民营化将开启「从官方(领导)转型民间(主导)」的结构改革路线,这些主张符合日本财经界以及美国政经人士的期待,也奠定小泉在此次改选的胜选基础。相对的,在野的民主党塬本就被人诟病其欠缺一定的政策理念与主张,此次对于邮政民营化的立场又是暧昧不清,陷入自我矛盾的窘境。
就「塑造多数选民的意志」之部分,小泉及其幕僚安排所谓「刺客」等具有高知名度、或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士,一方面藉由刺客与保守势力的对立而拉高选举的声势,另一方面则藉此吸收都会地区的游离选票与妇女选票。民主党的「改革」形象与声势也因为刺客策略而被边缘化,过去支持「改革形象─民主党」的都会地区选民也改变投票的意志。
除短期性的选举策略操作外,小泉胜选的关键性因素还是在于日本政治制度改革后效应。长期以来,自民党统治日本政治具有叁个特质,一是派阀均衡,派阀内部运作取代党中央的角色与功能,派阀领袖的幕后协商取代首相的权力。二是自民党与利益团体之间的紧密结合,尤其是营造业、建筑业、邮政团体、医师团体等,这些利益团体提供自民党派阀运作所需要的政治献金与支持票源。叁是由下而上的决策模式,多数出身于地方议会或政经势力的国会议员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尤其是长期经营众议院特定之常任委员会的「族议员」对特定政策更拥有关键性的影响力,而这些「族议员」往往又是派阀运作不可欠缺的要员,亦是特定利益团体所支持的对象;至于首相的责任只是「公平分配」这些政策所带来的政经利益
日本政治在1990年代先后改变众议院选举制度以及重组中央政府行政组织之后,自民党统治的叁个特质亦逐渐出现质变。众议院选举制度改採小选举区制,并且引进政党比例投票制度,一方面提高了党中央(相对于派系)的提名权力,另一方面也改变选民对政党提名人选的判断基础,塬本强调地方性特殊利益或人缘关係,如今则强调候选人的政策立场以及政策说明与辩护能力,此一变化趋势明显地表现在都会地区选民的态度。至于中央政府行政组织的调整则提升首相的决策权力,首相在特定政策领域,例如外交、安保与财经事务,则具有相对的、由上而下的决策优势。更重要的是,多数选民对首相或是可能担任首相的潜在人选的判断基础,也逐渐注意到他们对外交、安保或财经政策的基本态度与政策立场。换句话说,日本选民愿意接受一个具有清楚的政策立场之首相人选,而不是一个「以和为贵」的利益协调者,更不是一个由「闇将军」(king-maker)或派阀所支持的假面国王。因此,小泉在这种「首相权力总统化」的基础上,顺势接受制度改革后的政治效应,逐步排除他所认定之「抗拒力量」。
小泉政治对日本政治的效应,主要有二,一是小泉政治所代表的改革形象、具有专业地位或是政策诠释能力的趋势将持续深化,甚至有可能引发日本政治产生新陈代谢的效应,除了地方势力或世袭的国会议员,专业的政治人士,例如松下政经塾(松下电器创办人松下幸之助为培养日本年轻政治人士而设立的专业学校)培养的国会议员将有机会崭露头角。
其次,小泉首相此次的政治运作,可以说是日本政治史首次的「公民复决」,确立了「当国会无法解决的重大政治议题则交由选民来判断」之政治模式,邮政民营化成为势在必行的政策。如果再加上自民党与公民党此次总共囊括叁分之二的席次,小泉首相除了可以摆脱参议院的牵制外,小泉首相已经具有在众议院提出宪法修正案的提案权,小泉与自民党将会加速对宪法修正案的讨论。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