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清水煮音
时间:
2008-8-25 08:54
标题:
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
:)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
全球化是中国经济如此成功的秘密,全球化也让世界和中国息息相关。
如果研究世界经济史,就会发现世界经济近30年的周期变化大约以10年为一个循环。从1982年开始的全球经济繁荣在1991年陷入了低谷,在海湾战争和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下,西方工业国的经济增长率从1989年的3.4%,跌至1991年的2.4%。而发轫于1982年的世界经济复苏在亚洲金融危机和网络泡沫的双重打击下在2001年也走到了尽头。从2002年迄今,世界经济已经走过此轮经济周期的高峰,观察家们认为,2008年~2010年世界经济将处于经济周期下行区间。全球通胀、美国次贷危机、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震荡将使世界经济动荡重来。
2008年的中国故事要更加复杂。10年前,只要政府增加投资,降低利率,控制价格,经济周期的不适就会被烫平。现在人们发现,经济的“油门和刹车”已经不完全由自己控制。前所未有的奥运投资或许只是让北京受惠,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远未结束,但是游戏的规则已经改变,早已卷入全球经济大潮的我们不得不仔细探究世界的脉搏,聆听他们的声音。
对于中国,这也许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注定是新时代的开始。
全球通胀重来
西方人这样描述通货膨胀:“狂暴如鳄,令人惊恐如武装的强盗,致命如职业杀手。”曾几何时,得益于适当的货币政策,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多年来被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各国的中央银行家们以为这个暴徒已经被永远的束缚,但是现在它又开始四处肆虐。
官方的数据显示,2008年行至中局,全球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了5.5%,这是1999年以来的最高点。在亚洲,沙特、印度、印度尼西亚的通胀率已经攀升到了10%以上,欧洲的俄罗斯的数据是15%,美洲国家也难以幸免,阿根廷的数据是23%,委内瑞拉则已经上升到了29%。放眼望去,2/3的世界人口正在忍受着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罪魁祸首是日益高涨的粮食和能源价格。
“这是一场沉默的海啸”,有人形容现在发生的全球性的粮食危机。2008年开始,30年来第一次,粮食价格上涨席卷世界。印度经济学家Amartya Sen的“民主国家不可能发生粮食危机”的断言正在经受挑战,因为他没有预见到在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美国也发生了限制购买食品的咄咄怪事。
而以石油为主的能源价格也在年中飙升到了令人咂舌的境地,5月份,高盛的知名能源分析师穆尔蒂发表报告称:“未来6到24个月,油价越来越可能升至每桶150到200美元。”几年前,他曾经准确地预测油价将会超过每桶100美元,当时很多人认为他是疯子。现在,高油价的现实让他成为了分析师中的明星。尽管在多空双方激烈的博弈下,近期的油价一路下调到112美元,但是曾经的战栗让人们依然不敢有丝毫的乐观。
面临全球性的通胀,中国能置身事外吗?
中国7月份的CPI已经从前期的高位下滑到了6.3%,但是持续高企的PPI指标使人们担心,通胀的幽灵只是在稍事休息,正在酝酿着更猛烈的反击。一个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一个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60%的国家,高通胀情势成为世界影响中国经济的最大变量。中国必须为重塑低通胀环境而战。
次贷危机未结束
“先生,我希望我可以,但是我现在一点辙都没有了。”2005年的夏天,南卡罗来纳州的次级贷款人卡特一脸悲伤地望着比特那,比特那是凯尔纳抵押贷款公司的业务员,草草地签署了文件后,卡特失去了费尽心力才得到的房屋,他的美国梦破灭了。
不过,那时候人们依然以为,这只是水中微澜,直到1年后,卡特的故事开始在全美国各地复制,次贷风暴逐渐酝酿成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人们才了解,这其实是掀动风暴的那只蝴蝶翅膀。
2008年,次贷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虚拟经济和真实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突然被无限放大在世人面前。美国经济从2007年的2.7%的增长速度一路下滑到1季度的0.9%,德国经济二季度意外收缩1%,欧洲的强劲复苏步伐戛然而止。
亚洲的故事也并不动听。去年年底有关亚洲经济能否抵御全球经济放缓的讨论甚嚣尘上,亚洲经济“脱钩论”成为学界的热议话题。但是,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亚洲地区出口已迅速恶化,亚洲经济不仅未与美国脱钩,相反,其与美国的联系正变得更加紧密。亚洲最大的经济体日本,第二季度GDP出现了负增长,它的邻居韩国也在保持了数年的贸易顺差后开始出现逆差。7月份,中国台湾地区甚至出现了罕见的贸易逆差。
天下同此凉热,前7个月中国累计贸易顺差为1237.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6%,6月份的贸易顺差甚至同比下降了20%。如果对这个数据没有直观感受,看看2008年上半年共有将近6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信贷紧缩使美国人正在经历战后最紧巴的日子,一旦他们被迫戒掉了大手大脚消费的习惯,中国南部繁荣的制造业立刻就迷失了方向。
2008年后,中国制造业何去何从?
全球化红利终结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1世纪初,中国、印度等国家卷入了国际分工的浪潮之中,并创造出巨大的“全球化红利”。拥有巨大资源的新兴市场像闯入瓷器店的公牛,将世界的经济版图顷刻间击破并且重组。
13亿廉价劳动力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若干年间,以中国为代表的世界制造业工厂和以欧美为代表的服务业国家两足鼎立的格局大势已定。由此,世界经济在新世纪以来出现“高增长、低通货膨胀”的黄金期。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行至2008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使恩格尔系数高的低收入国家感触最深。过高的食品价格迅速激起了中、印这些国家的劳动力的“工资饥渴症”,中国屡屡出现的“民工荒”已经宣泄了劳动力长期以来积郁的对收入的不满。源于大量低成本劳动力供给的“全球化红利”将以大量低成本劳动力的消失而终结。
高增长和低通胀不再能够兼得。这是全球经济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对中国的挑战。
美联储、美元、金融危机
目前看来,美联储为了扶持经济的增长,宁愿在反通货膨胀上进行危险的冒险。为了挽救次贷危机,万亿美元的流动性注入一经和石油美元的结合就将成为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梦魇。可能到来的下次亚洲金融危机因而有了不同的故事——美元流动性取代了日元、国际先进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双重错配取代了11年前亚洲本土银行面临的困局。
国际关系论坛http://bbs.newslist.com.cn
有人表示,现在的亚洲已经大不同,在经历过上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后,本土银行业已经远离了货币套利的沙场,外汇储备的过剩也使这些国家拥有了抵御热钱攻击的利器。但是,很多人却没有注意到,这次的主角却变成了欧美银行。它们凭借着先进的金融技术,以及强悍的跨国经营能力,正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呼风唤雨。
最重要的是,一旦美联储开始紧缩货币或者通胀超出限度,外资银行将会毫不犹豫地撤出他们的美元,这个故事曾经发生在10年前的泰国,10年后的越南,那么,下一个牺牲品又会是谁?
中国在十年前依靠严格的资本管制,独善于亚洲金融危机之外。如果亚州再次面临危机,中国是会依旧无恙,还是会成为地区的救星?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