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李振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中国外交史的一些整理

 关闭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5-12-21 10:31:56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多谢
<br>
62#
发表于 2005-12-21 13:47:09 | 只看该作者
ding
63#
发表于 2005-12-22 08:26:44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支持 表扬一个~  
<br>
64#
发表于 2005-12-22 08:26:55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支持 表扬一个~  
<br>
灯火阑珊 该用户已被删除
65#
发表于 2005-12-24 15:36:3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6#
发表于 2005-12-26 15:58:37 | 只看该作者
<!--quote-李振唐+2005-08-21 11:13--><div class='quotetop'>引用:(李振唐 @ 2005-08-21 11:13)</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各位,本人到此论坛时间不长,此帖算是攒人气!
<br>希望这点内容能对各位研友有些许帮助!
<br>顺便借帖对白*等几位的辛苦付出表示由衷的感谢!
<br>本人愿广交研友,互通有无,共勉共进!我的QQ号:183244421
<br>新中国外交史
<br>毛**建国前夕提出的三大方针:\r<br>  毛**在1949年春、夏之间,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r<br> “另起炉灶”就是说,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把他们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r<br>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说,帝国主义总是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对于帝国主义同中国建交的问题,“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中国要在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屋子打扫一下。\r<br> “一边倒”就是说,当时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局面下,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新中国完全依赖于苏联的。\r<br> (意义)这三大方针有效地防止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武装干涉,回答了新中国建立之初如何制定自己的外交方针,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国家和如何对待社会主义国家等问题,为新中国外交关系规定了方向与原则,为迎接50年代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r<br>新中国与各国建交的原则:
<br>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项重要的外交任务就是和外国建交,取得别国承认。\r<br>  根据毛**建国前夕对外交工作的三大外交方针,中国与外国建交问题上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分两类不同情况进行:一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它们宣布承认新中国,中国立即与其建交。二是民族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原则。这是因为它们中绝大多数与国民党集团仍然有着不同程度的牵连,有的甚至企图制造“两个中国”,因此采取先谈判。谈判的内容主要是要求对方明确以下3个问题:①是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②是否在联合国支持中国恢复自己的席位?③是否将各该国管辖地区内属于中国的财产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r<br>  (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与外国建交问题所采取的态度,反映了新中国高度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使我们很快迎来了建交高潮,对于新中国的发展和打破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r<br>和平共处五项原则:\r<br>  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r<br>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论渊源)①列宁的“和平共处”理论②斯大林关于“三大矛盾”学说③近代中国思想家所追求的“平等”。\r<br>  (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br>1、新中国建立后,外交政策的过渡性,有两个转变:
<br>①中国***由革命政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br>②**领导人由革命运动领导人向国家领导人的转变。\r<br>2、中国国内的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r<br>3、中国领导人对中国外交的重新思考和调整。表现在:\r<br>①重新调整对两大阵营理论的认识。\r<br>②对国家外交政策认识的深化,把国家作为外交的对象。\r<br>  (提出的过程)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作为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得到印度的赞同,并写入1954年4月29日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同年6月28日和29日,在中印和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都确认了五项原则(把“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准则。1955年4月在印尼召开的万隆会议(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的和平相处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r<br>  (意义)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阶段性界碑,是由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对外关系转变的关键性步骤。\r<br>      2、从中国外交的发展全局来看,在当时对中国突破西方遏制,扩大对外交往产生重大的积极作用;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外交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政策,对中国外交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r<br>第二中间地带:\r<br>  毛**在1963年至1964年间提出关于总体国际形势的战略思想。\r<br>  60年代,中苏分歧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西方世界也发生分化,以FaGuo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反对美国控制,在这一背景下,毛**多次指出:“中间地带”有两个,第一中间地带是指亚非拉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第二中间地带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r<br>  毛**关于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突破了按社会制度和意识行态来划分国际政治力量的公式,为团结一切和平反霸力量、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提供了理论基础。\r<br>毛**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r<br>  毛**通过总结1965——1971年的备战,总结中国外交的挫折和发展,总结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总结各种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对中国的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r<br>  1974年2月,毛**在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第一次提出该思想,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上详细阐述了这一战略思想。主要内容:美苏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r<br>  这个战略思想同以前提出的“中间地带”观点在具体的敌我友组成的某些内容上虽然不同,但是所使用和根据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致的。\r<br>三个世界的划分,为当时的国际统一战线提供了战略依据。它从中国是第三世界观点出发,我们必然加强同第三世界团结,争取第二世界,联合反对第一世界的控制,在反对第一世界霸权的时候,要集中力量反对更加危险的苏联的扩张。\r<br>大三角:
<br>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舆论界出现中、美、苏三国鼎立的国际战略格局的提法。国际舆论界认为中国在美苏关系中有巨大的制约作用。因为美苏当时处在军事力量均衡状态,如果中国偏向任何一方,就会给对方产生巨大的战略压力,还认为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尤其是亚太地区的重大问题,如果无中国的参加,就难以得到解决。\r<br>中国政府从来认为世界政治秩序,不应有几个大国来决定。中国实行独力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作任何国家附庸,不参加任何军事联盟,这有利于保持国际形势的平稳和世界的和平。\r<br>求同存异原则:\r<br>  中国对外交往中处理彼此关系的原则之一。最早是由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来的。\r<br>  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针对某些国家对中国的攻击,作了一个即席补充发言,他阐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可以“从结束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会议应将“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后来会议在对一些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时,会议几乎陷入僵局,周恩来又根据求同存异原则对争论的问题进行发言。会议终于接受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制定了《最后公报》而胜利闭幕。\r<br>  中国在以后处理与外国关系中,凡遇到分歧时,除了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基本外交路线外,也运用求同存异原则处理一些问题。\r<br>周恩来人民外交的主要内容:\r<br>⑴在处理国家关系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政府的立场,而且要考虑到该国人民的立场,并以此为据制定出相应的对外政策。\r<br>⑵通过人民外交影响政府和国家的对外政策,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目标服务。\r<br>⑶人民外交的内容不仅仅限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也可以通过两国有关的组织协商达成一些协议,这些协议具有某些政府间外交的性质,周恩来把它们叫做国民办外交。\r<br>⑷国民外交以争取外国人对中国友好为目的,所以必须自觉地对外国人做工作,让他们了解中国,争取对华友好的人越来越多。\r<br>邓小平的政党外交论:
<br>  邓小平时期的党际外交首先是在区分国家关系与政党关系、国家利益与党的利益基础之上进行的,党际外交是从属于国家间的外交的,又对国家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r<br>  邓小平提出的党际外交的基本原则:各党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r<br>  邓小平认为共产党之间的关系的准则:①党与党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党关系,不是父子党关系。②任何国家的事情都只能由那个国家的马列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自己去判断,犯错误也使它们犯,它们自己去纠正,不要拿我们自己的观点、模式强加于人。\r<br>邓小平还认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与非共产党的关系要遵循的原则为:①不干涉别国的内政。②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谁也别把自己的观点和意识形态强加于别国。\r<br>邓小平不结盟外交战略:\r<br>  不结盟战略提出的四个因素:\r<br>(一)        中美准结盟关系是在两国实力极不平等的状况下实现的,不利于中国自力更生的能力。\r<br>(二)        80年代初美国出现反华的倾向,在台湾上向中国施加压力。\r<br>(三)        中美关系过近不利于世界格局中的力量均衡,不利于世界和平,削弱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r<br>(四)        “一条线”不利于中国外交的灵活性,对中国国家利益没有好处。\r<br>   不结盟战略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是“四不一全”,即: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进行全方位的外交活动。\r<br>不结盟战略是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对外处境下最好的体现国家独立自主精神的政策.
<br>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br>  中国政府为解决与有关国家的领土主权争议而提出的政策主张。\r<br>  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钓鱼岛、南沙群岛等主权属于中国,同时又说:“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这就可以消除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这个问题迟早要解决。世界上这类的国际争端还不少,我们中国人是主张和平的,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中国政府尊重历史与现实,考虑到中国和有关国家的利益,通过双边谈判和合作,共同解决钓鱼岛、南沙群岛等涉及主权争议问题,并已与一些国家达成某些共识和谅解。2002年11月,中国政府根据这一政策主张,与东盟十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r<br>一国两制:
<br>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最初是邓小平为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构想。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正式宣布了这一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方针。1982年12月,全国五届人大通过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也对“一国两制”做出规定: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r<br>  按照“一国两制”原则,中国政府先后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中国同时正在努力争取以“一国两制”的原则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quote2--></div><!--quote3-->
<br>非常感谢!\r<br>
灯火阑珊 该用户已被删除
67#
发表于 2005-12-27 13:08:3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8#
发表于 2006-4-20 12:29:45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帖子很全呀:)
110 该用户已被删除
69#
发表于 2006-5-2 15:29:0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croton1985 该用户已被删除
70#
发表于 2006-5-2 19:28:2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13 13:16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