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auringhua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2-25】国家图书馆免费资料!!

[复制链接]
bsljj 该用户已被删除
661#
发表于 2008-4-3 14:21:2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62#
发表于 2008-4-3 15:05:1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663#
发表于 2008-4-3 15:54:58 | 只看该作者
v
664#
发表于 2008-4-3 18:0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的帖子

:( 有隐藏啊
mycollege 该用户已被删除
665#
发表于 2008-4-4 14:06:5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66#
发表于 2008-4-5 22:00:09 | 只看该作者
顶。。。
667#
发表于 2008-4-6 11:36:00 | 只看该作者

国际组织3

8西欧联盟 (Western European Union -- WEU) 1955年5月6日成立,前身为布鲁塞尔条约组织。
1948年3月17日,FaGuo、英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五国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宣布成立布鲁塞尔条约组织。1954年10月23日,布鲁塞尔条约组织五国同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在巴黎签署《巴黎协定》,对《布鲁塞尔条约》进行了修改,决定将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改为西欧联盟。1955年5月6日《巴黎协定》生效,西欧联盟正式成立。联盟总部最初设在伦敦,1993年1月迁至布鲁塞尔。
 9非洲联盟(非盟) 联盟的宗旨是促进欧洲的团结和推动欧洲统一的进程。西欧联盟在防务与东西方关系上与北约基本一致,但更强调欧洲安全和防务。1991年1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同意西欧联盟作为欧共体和北约组织之间的联络机构。同月,西欧联盟发表声明指出,西欧联盟将作为欧洲联盟防务的组成部分和加强北约欧洲支柱的手段进一步发展。
10非洲联盟(African Union -- AU,简称“非盟”)成立于2002年,总部设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非盟是集政治、经济、军事等为一体的全洲性政治实体。非盟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推行改革与减贫战略,实现发展与复兴。非盟现有53个成员国(2005年1月),其主要机构有非盟首脑会议、执行理事会、泛非议会、常驻代表委员会和非盟委员会等。首脑会议为非盟最高权力机构,每年举行一次,其主要职责是制定非盟的共同政策、监督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向执行理事会和委员会下达指示等。特别首脑会议需经三分之二成员国同意后方可召开。执行理事会由成员国外长或其他部长组成,每年举行两次会议,负责实施大会决议和对成员国的制裁。根据《非洲联盟宪章草案》,非盟下设联盟大会、部长理事会、泛非议会、司法机构、非洲法院和非洲银行等专门机构。非盟的前身为总部设在亚的斯亚贝巴的非洲统一组织 (简称“非统组织”),1963年5月成立。1999年9月,非统组织第4届特别首脑会议通过《苏尔特宣言》,决定成立非盟。2000年7月,在多哥首都洛美举行的第36届非统首脑会议通过了《非洲联盟章程草案》。2001年7月,第37届非统首脑会议决定正式向非盟过渡。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0%,而经济总量仅为世界的1%,贸易额只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2002年,非洲共吸收60亿美元的外来直接投资,仅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1%,是发展中国家吸收直接投资总额的3.2%;非洲有两亿多人长期营养不良,文盲率高达70%,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近2500万,联合国难民署的统计显示,截至2003年初,全世界难民人数为1030万,其中330万在非洲;在联合国公布的49个最不发达国家中,34个是非洲国家;非洲债务负担沉重,许多国家每年要拿出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偿还外债;基础设施落后,整个非洲使用的国际互联网带宽总和不及人口仅44万的卢森堡。 非盟委员会主席科纳雷 2002年7月8日,非统组织在南非德班举行最后一届首脑会议。9日至10日,非洲联盟召开第一届首脑会议,并宣布非盟正式成立。2003年2月3日,非盟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首届特别首脑会议。大会通过了非盟宪章修订案,其中包括进一步加强妇女参与非盟的事务、明确非盟大会主席的职责和增添和平与安全理事会为非盟正式机构等事宜。
2003年7月10日至12日,第二届非盟首脑会议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举行。会议期间,非盟成员国领导人就“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消除地区冲突和防治艾滋病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并选举出以马里前总统科纳雷为主席的非盟委员会。2003年7月10日,非盟第二届首脑会议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举行2004年2月27日至28日非盟特别首脑会议在利比亚海滨城市苏尔特举行,大会通过了有关水资源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决议。2004年3月18日,非洲联盟泛非议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正式成立。已有46个非盟成员国批准了关于建立非盟泛非议会的议定书(截至2004年9月),达到了使该条约生效的成员国数量。泛非议会由非盟53个成员国各派出5名议员组成,设有1名议长和4名副议长,坦桑尼亚著名妇女活动家蒙盖拉夫人当选泛非议会首任议长。根据规定,在未来5年内泛非议会只履行协商与建议的职能,从2009年起开始行使其立法职能。 2004年5月25日,非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成立。和平安全理事会主要机构包括大会、军事参谋委员会、贤人委员会、非洲快速反应部队、特别基金等,其职责是负责非洲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具有强大的干预和协调能力。 2004年7月6日6日,第三届非洲联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开幕。和平安全理事会由15个理事国组成,它们是加蓬、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南非、尼日利亚、喀麦隆、刚果共和国、肯尼亚、苏丹、利比亚、莱索托、莫桑比克、加纳、塞内加尔和多哥,任期分别为两年或3年。2004年7月6日至8日,第三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大会通过了《非盟的展望与非盟委员会的任务》、《非盟2004-2007年战略框架》和《非盟委员会各部门行动计划》3个文件,敦促非盟成员国加紧落实“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加速非洲一体化进程。会议还决定将泛非议会总部设在南非。2004年9月3日至9日,非盟在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举行特别首脑会议,讨论解决非洲大陆就业、消除贫困和社会保障等问题。2005年1月30日至31日,第四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举行。会议期间,与会领导人承诺加强非洲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一致赞同设立一个专门委员会,研究加强非洲在联合国的作用问题。2005年3月,非盟和平与安全专员赛义德•金尼特说,非盟计划组建一支由1.5万人组成的非洲常备维和部队,以应对非洲大陆可能发生的冲突事件。
11非洲统一组织 1963年5月22日至26日,31个非洲独立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他们的代表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议,25日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决定成立非洲统一组织(简称“非统组织”,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 -- OAU),总部设在亚的斯亚贝巴。会议还决定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非洲解放日”。非统组织的宗旨是:促进非洲国家的统一与团结;协调和加强非洲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合作;努力改善非洲各国人民的生活;保卫和巩固非洲各国的独立及主权、领土完整;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促进国际合作。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是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每年举行一次,协调该组织的总政策,对有关问题作出决议。会议下设部长理事会和秘书处,部长理事会由成员国外交部长或其他部长组成,负责筹备首脑会议。秘书处为常设机构,秘书长由首脑会议选举产生,任期4年。此外还有解放委员会,调解、和解与仲裁委员会,经济和社会委员会,教育、文化、科学和卫生委员会以及防务委员会等专门机构。非统组织成立多年来,在促进民族解放,加强各国的团结与合作,调解地区冲突,协调对各种国际问题的立场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为和平进步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发展非洲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非统组织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1990年纳米比亚终止南非统治并实现独立和1994年南非少数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灭亡标志着非统组织胜利地完成了非洲大陆政治解放的历史使命。冷战结束后,非统组织致力于非洲的和平与发展,在调解非洲地区冲突、维护非洲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及振兴非洲经济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使非洲国家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剧变带来的很大冲击和严重困难。非统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和主权,维护非洲团结和统一,积极主张依靠非洲自己的力量解决非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非统建立的预防、处理和解决冲突的机制,正对非洲自主解决地区冲突发挥重要作用。非统还肩负起振兴非洲经济的重任,大力推进非洲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合作,谋求通过非洲国家的集体努力发展非洲经济。在国际事务中,非统坚持反对强权政治和对非洲事务的干涉,大力促进南南合作。 1999年9月,非统组织第4届特别首脑会议在利比亚苏尔特举行,会议决定在2001年成立非洲联盟 (African Union -- AU)。2000年7月,在多哥首都洛美举行的第36届非统首脑会议一致通过了《非洲联盟章程草案》。2001年3月2日在苏尔特(利比亚)举行的第5届非统组织特别首脑会议闭幕式上,非统组织执行主席、多哥总统埃亚德马宣布非洲联盟 (African Union -- AU)成立。12美洲国家组织 1890年4月14日,美国同拉美17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一次美洲会议上,决定建立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及其常设机构——美洲共和国商务局,这便是美洲国家组织的前身。此后,4月14日被定为“泛美日”。1910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第四次大会上,改名为美洲共和国联盟。1923年在智利圣地亚哥举行的第五次大会上改名为美洲大陆共和国联盟。1948年在哥伦比亚波哥大举行的第九次会议上,通过了《美洲国家组织宪章》,遂改称为美洲国家组织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 -- OAS;Organizacion de los Estados Americanos -- OEA) ,美洲国家组织是美洲地区的政治组织,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1951年12月,《美洲国家组织宪章》生效。现任秘书长是哥斯达黎加前总统米格尔•罗德里格斯。2004年10月8日,由于面临国内的一系列腐败指控,罗德里格斯向该组织递交了一封信件,表示将从15日起辞去秘书长职务。美洲国家组织的宗旨是:加强本大陆的和平与安全;确保成员国之间和平解决争端;成员国遭侵略时,组织声援行动;谋求解决成员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法律问题,促进各国间经济、社会、文化的合作,加速美洲国家一体化进程。 它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由各成员国参加。经三分之二成员国同意,可召开特别大会。常设理事会由成员国各派一名大使级代表组成,定期召开。秘书处为常设机构。古巴原系美洲国家组织成员国,由于美国推行孤立古巴的政策,从1962年以后,古巴未再参加该组织活动。1947年,美国和18个拉美国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了《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即《里约条约》)。条约规定,任何对美洲一国的武装攻击应被视为对全体美洲国家的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应予以援助。2002年,墨西哥因认为这项冷战时期的条约“已经过时”而宣布退出该条约。2004年5月26日,美洲国家组织常设理事会举行会议,讨论由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乌拉圭和委内瑞拉9国提出的支持中国成为常任观察员的决议案。会议最后以协商一致的方式决定正式接纳中国为该组织常任观察员。目前有35个成员国和60个常任观察员。
13.77国集团 (Group of 77 -- G77) 是发展中国家在维护自己经济权益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虽然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在经济上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依然受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影响。1963年第18届联合国大会讨论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时,73个亚、非、拉国家和南斯拉夫、新西兰共同提出一个联合宣言,形成“75国集团”。后来肯尼亚、韩国、越南加入,新西兰宣布退出。1964年6月15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产生尖锐分歧。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再次发表了《77国联合宣言》,要求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并以此组成一个集团参加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谈判,因而该集团被称为77国集团。虽然后来成员国逐渐增加,但集团名称仍保持不变。 1967年,77国集团第一次部长级会议在阿尔及利亚举行,会议通过了该组织的宪章。该集团的宗旨是在国际经济领域内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推进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加速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该集团组织松散,不设总部,也无常设机构,没有章程和财务预算,议事时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作出决定。但在主要的国际经济机构中都有它的组织。 它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工业发展组织中的活动尤为活跃。每届联大和贸发会议举行之前该集团通常举行部长级会议,协调立场,研究对策,部长级会议是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主要出版物有《77国集团通讯》等。 该组织成立多年来,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组织**同利益的代表。它在促进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为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以及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主持的谈判中达成了一系列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国际公约和协定。 中国不是77国集团成员,但一贯重视发展同77国集团的合作,支持77国集团的正义主张和合理要求,并与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曾以特别客人或观察员的身份多次出席77国集团的部长级会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同该集团的关系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的进展,形成了“77国集团+中国”的新合作模式,目前中国已全面参加与该集团的所有会议和活动。2000年4月,来自77国集团122个成员国以及中国的高级代表团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首届南方首脑会议。2005年6月,“77国集团+中国”第二届南方首脑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 截至2005年5月,77国集团有成员国134个。
14国际刑警组织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 -- TERPOL) 成立于1923年,最初名为国际刑警委员会,总部设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二战期间,该组织迁到德国首都柏林,一度受纳粹组织控制。二战后,该组织恢复正常运转,总部迁到FaGuo巴黎。1956年,该组织更名为国际刑事警察组织,简称国际刑警组织。1989年,该组织总部迁到FaGuo里昂。 国际刑警组织机构包括全体大会、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和国家中心局。全体大会为其最高权力机关,由各成员国代表团组成;执行委员会由大会选出的13个成员国的代表组成,负责监督大会决议的执行情况、准备大会的工作日程、监督秘书长的管理情况等;秘书处由秘书长和该组织的技术、行政人员组成,负责执行大会和执委会的决议、编辑各种刊物、通缉作案逃犯等;国家中心局是该组织在各国的常设机构,主要负责各国警方同国际刑警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截至2005年2月,国际刑警组织共有181个成员国。国际刑警组织总部建有一个存有150余万名国际刑事罪犯材料的资料档案库和一座用以鉴定货币及其它有价证券真伪的实验室。它传送的国际通知分别以红、绿、蓝、黑四色标示轻重缓急和内容主题。国际刑警组织的电子邮件网络系统每年可处理100万封阿拉伯文、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的各种“通报”。出版物有《国际刑事警察评论》(每年10期)和《伪币和伪造物》(技术期刊)。 国际刑警组织的宗旨是保证和促进各成员国刑事警察部门在预防和打击刑事犯罪方面的合作。它的主要任务是汇集、审核国际犯罪资料,研究犯罪对策;负责同成员国之间的情报交换;搜集各种刑事犯罪案件及犯罪指纹、照片、档案;通报重要案犯线索、通缉追捕重要罪犯和引渡重要犯罪分子;编写有关刑事犯罪方面的资料等。 国际刑警组织每年召开一次全体大会,并经常举行各种国际性或地区性研讨会。该组织日常与各国国家中心局保持密切关系,组织国际追捕。“红色通缉令”是该组织在打击国际犯罪活动中使用的一种紧急快速通缉令。 中国于1984年加入国际刑警组织,同年组建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1995年,国际刑警组织第64届大会在北京举行。多年来,中国始终与国际刑警组织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15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5月14日,苏联、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8国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 -- WTO)。总部设在莫斯科。   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该组织成员国有保、捷、民主德国(1990年9月24日正式退出华约组织)、匈、波、罗、苏、阿尔巴尼亚(1968年9月13日宣布退出华约组织)。   1991年2月25日在布达佩斯举行的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特别会议上,华约6个成员国(保加利亚、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苏联)的外长和国防部长分别代表本国在一项议定书上签字,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所有的军事机构从1991年4月1日起全部解散,同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政治磋商委员会在布拉格举行的会议上,与会各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华约停止生效的议定书和会议公报,至此华沙条约正式解体 。 16核供应国集团 (Nuclear Suppliers Group -- NSG) 成立于1975年,是一个由拥有核供应能力的国家组成的多国出口控制机制。该组织在国际防核扩散及核出口控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40个成员国(2004年5月)。1975年,加拿大、FaGuo、联邦德国、日本、英国、美国和苏联等7个主要核出口国于在伦敦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加强和完善核不扩散的政策和措施及敏感核材料和设备的出口控制等问题,并通过了《核转让准则》和《触发清单》,外界称其为“伦敦俱乐部”,又称“核供应国集团” 。该集团的宗旨是通过加强核出口管制,防止敏感物项出口到未参加《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国家。集团通过《核转让准则》进行控制。准则规定转让准则触发清单中的物项须提请国际原子能机构实施保障监督;严格控制敏感物项(如后处理、铀浓缩和重水生产)的出口。1992年,集团通过了一项与核有关的两用设备、材料和相关技术的转让准则和清单,并提出核供应国以进口国接受全面保障监督为核出口条件。“准则”和“清单”一俟当事国书面通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表示接受即对该国产生约束力。 集团不定期召开会议,对“准则”和“清单”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议。需要时,集团也召开专家会议,就专门问题交换意见。集团议事规则采取“协商一致”方式。 虽然“核供应国集团”和“桑戈委员会”都是核供应国单方面组成的对核出口实行控制的非正式组织,目标都是防止核武器扩散,而且二者绝大部分成员是“重叠”的,但二者之间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核供应国集团”以进口国接受全面保障监督为核出口条件;出口控制范围包括与核有关的两用设备、材料和相关技术等。中国于1984年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并于1988年与机构签订了保障监督协定,自愿将本国的有关民用核设施置于该机构的保障监督之下。1992年,中国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全面承担了核武器国家所应承担的各项不扩散义务。1997年中国加入旨在协调国际核出口控制原则与条件的“桑戈委员会”。1998年签署了关于加强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的附加议定书,并于2002年3月生效。2004年1月26日,中国驻维也纳代表团大使张炎分别致函NSG主席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正式申请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同年5月28日,在瑞典哥德堡举行的核供应国集团年会上,经全会审议一致同意,接纳中国加入核供应国集团。
668#
发表于 2008-4-6 21:39:3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
669#
发表于 2008-4-6 21:40:36 | 只看该作者
我回了啊!
670#
发表于 2008-4-6 21:49:05 | 只看该作者
ddddddddd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2 13:09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