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布拉格之春: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合国涌起改革的热潮,史称“布拉格之春”。改革的目标要摆脱苏联一手操纵的华沙条约和经互会的控制,走出斯大林僵化制度的误区,从捷克的国情出发,建设捷克型社会主义。苏共认为这是20年前南斯拉夫事件的重演,“威胁了社会主主义大家庭的利益”与之置于死地。1968年8月]20日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改革被武力镇压,“布拉格之春”夭折。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不仅是违****主义国家关系的一切原则,而且是“无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造成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解散的隐患。
38、戴维营会谈:赫鲁晓夫上台后力求美苏合作共同筑在世界。1957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他在戴维营举行会谈,但艾森豪威尔在柏林问题和涉及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问题上寸步不让,在戴维营期间,艾森豪威尔环希望何鲁晓夫对中国施加压力,赫不但对中国施加压力环试图制造两个中国,当然遭到反对。戴维营会谈标志着美国开始承认苏联的大国地位。
39、PKO法案: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日本以向美国提供130亿美元“资助”的代价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自卫队走出国门的梦想。这是二战结束后日本首次向国外派兵。打着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旗号,1992年日本通过《协助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法案》,即PKO法案。为消除其他国家对日本的怀疑和为自卫队出国提供法律保障,日本在制定PKO法时还提出了所谓的PKO5原则。这些原则对自卫队在参加维和行动时的武器使用、行动内容等做出了规定。
40、不结盟运动: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使夹在其中的广大中、小国家深受其害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文化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不结盟运动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也无成文的章程。它定期召开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协调局外长会议及纽约协调局会议等。首脑会议为最重要的会议。从1961年到2003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先后举行了13次首脑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涉及国际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的宣言或行动纲领,为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不结盟运动各种会议均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 不结盟运动现有115个成员国(2004年5月19日,塞浦路斯退出不结盟运动),都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并于1992年9月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
41、“三和政策”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他是赫鲁晓夫初期苏联外交政策的总方针。借助“三和政策”苏联向西方国家展开一个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迫使西方国家承认了苏联在东欧的利益和大国地位但是赫鲁晓夫企图把美苏之间的“和平共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总路线,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服从于苏联的国家利益,这就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感。“三和路线”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渊源。
42、朝鲜战争:冷战中唯一的一次热战,朝鲜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统一的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国鸭绿江,抗美援朝开始。中朝人民并肩作战,连续进行5次战役,使战线稳定在38度线附近,迫使美国与1951年7月接受停战谈判。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在朝鲜战争中美帝国主义遭受到可耻的失败,但从此朝鲜半岛处于***状态。朝鲜战争的胜利,为新生的共和国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但中国是以牺牲解放台湾的机会和推迟国内建设的代价来取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