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nymess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分享] 8种快速恢复精力的方法

[复制链接]
CHERRYDLY 该用户已被删除
511#
发表于 2011-1-19 11:16:1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
发表于 2011-3-4 10:24: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可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3#
发表于 2011-3-8 13:07:16 | 只看该作者
最近老爱瞌睡,看看怎么恢复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4#
发表于 2011-3-8 21:52:3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5#
发表于 2011-3-9 10:19:35 | 只看该作者
很期待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6#
发表于 2011-3-9 19:09:21 | 只看该作者
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7#
发表于 2011-3-10 13:42:19 | 只看该作者
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8#
发表于 2011-3-10 18:11:14 | 只看该作者
要看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9#
发表于 2011-3-12 23:58:58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章 政治文化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含义和功能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
1.概念:
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3. 特点
A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B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
C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做为一种观念形态,政治文化的变动往往与政治制度的变动不同步。
总之,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与政治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
A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
B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
C影响政治过程,即对政治体系的决策和执行的过程和方式发生作用,从而影响更个政治体系的功能
D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
a政治文化对于确立政治制度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b政治制度是以一定的政治文化为背景的,政治文化的变革必然导致政治制度的变革。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和结构
一.政治文化的类型划分
1.划分标准(马克思):
A经济基础
B阶级性质
2.基本类型:
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
1.政治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层次居于政治文化结构的核心地位,它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和价值界定,它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的状况,体现了社会阶级关系和不同阶级的地位与利益。
2.政治价值观
政治价值评价一般指的是人们对政治世界的看法,它包括人们看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活动的标准,并由此形成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
3.政治心理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1.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政治社会化指的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成员接受政治教育的过程。
2.政治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目的与过程、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体现:
A主导型政治文化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的引导和制约。主导型政治文化是统治阶级政治思想的集中反映,是政治体系认可的文化,它的传播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关系着政治共同体的稳定程度。非主导型政治文化作为亚文化系统,与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政治价值取向存在一定差别,因而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它将对主导型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构成一定威胁或影响。政治共同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巩固和发展,必然要不断地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进行规范和引导,以维护其政治体系的稳定。
B培养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政治能力的手段。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过程。通过政治社会化,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获得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个体学习政治文化的过程,首先是个体政治(意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个体认知系统的建立、政治价值系统的形成等。其次是表现为个体对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的学习和认识过程。
C对****型政治文化的地DIZHI和斗争。政治共同体对社会中存在的与现存政治制度相对立、与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政治价值取向相反的、可能导致产生不同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之间的冲突的亚文化系统进行DIZHI和斗争,阻止它的社会化过程,使其无法形成有影响的社会力量,从而减弱它对政治体系的威胁
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P244-P246)
1.家庭
2.学校
3.社会
三.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正确方向(P246-P248)

第十二章 政治发展
第一节 政治发展的实质内容
一.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观
其基本宗旨是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战略利益服务,其共同特征有以下几点:
1.在适用范围上,将政治发展限定于第三世界在
2.在评价标准上,把西方政治制度奉为理想模式,西方政治学家看来,西方政治制度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
3.在研究方法上,推崇“价值中立”的实证分析,试图通过具体的实证分析来显示自己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但就本质而言,所谓“价值中立”不过是一层虚伪的外表,这种研究方法实质上是狭隘的、非历史的和形而上学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
1.基本看法(P255-P260)
A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所谓政治发展,实质上也就是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发展要求的、由进步阶级、阶层或集团推动的政治制度变革和政治体制的调整过程,这种变革和调整促使了政治关系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合理,即体现了一种前进上升的方向与趋势。
B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政治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引起的。
C政治制度的新旧各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
D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2.常态下的政治发展的特征(P258-P260)
A政治生活一体化
B政治结构的合理化
C政治功能的完善化
D政治变革的自主化


第二节 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政治革命
1.政治革命的涵义与特征
作为总体社会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主题、以夺取政权为主要标志、以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为基本内容的激烈的政治大变革,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
2.政治革命的根据与条件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政治革命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旧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拼命维护旧的经济基础,阻挠社会进步时,必然引起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迟早要组织起来用革命的手段夺取政权,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解放生产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可见革命的客观形势是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极端尖锐化、各种因素汇合起来形成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危机的结果。
3.政治革命的类型和形式(略)
4.政治革命的地位与作用(P265-P266)
二.政治改革
1.政治改革的含义与特征
A含义
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矛盾状况,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依靠现有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改进政治体制、调节政治关系、完善政治功能,以巩固和加强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称作政治改革。
B特征:
a同政治革命相比,政治改革不是政治形态的根本质变,而是以维护现有的政治制度为前提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它以不破坏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是政治发展的量变过程,体现了政治发展的渐进性忽和连续性。
b同政治改良相比,政治改革通常要落实为政治体系的较大幅度的变动。它并不仅仅是单纯的量变,而更重要的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从其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刻性而言,政治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2.政治改革的根据与条件(P267-P268)
A根据: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B条件:
主观条件:政治领导层的改革意象和改革能力
客观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
3.政治改革的目标与方式
A目标
a调整政治结构
b提高管理效能
c协调利益关系,方法:参与的扩大化和权威的稳定性。
B改革方式
a激进改革:强调总体设计和强制性变迁
b渐进改革:强调长远和眼前、总体与局部的平衡,主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4.政治改革的地位与作用(P270-P271)


第三节 政治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社会主义革命是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民主政治是政治发展的必然目标(P273-P276)
1.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征:
A新型国家政权是绝大多数人真正享有民主权利
B公有制基础使人民当家作主得到切实体现
C民主集中制为民主建设确立了全新的组织原则
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一项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这个过程需要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改革,有步骤、有层次、有秩序,由浅入深、有低级到高级持续而稳定加以推进。
三.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P276-P284)
1.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难题
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使社会大生产的物质基础还不够牢固,这在客观上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构成了制约和限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身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影响,使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遇到了严重的障碍;历史条件的复杂性和主观认识的某些偏差,造成社会主义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失误,致使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环节甚或较为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凡此种种,都需要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改革,逐步的加以解决和克服。
2.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治发展的认识
A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B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根本任务
主要内容
a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c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e坚持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C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结构的合理化与政治管理的高效化,是社会主义条件在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途径:
a党政职能分开,转变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方式
b稳步而有序的下放权力,解决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c精简机构,建立方位适当的行政职能体制和高品质的行政指挥体制
d完善决策机制,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D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复杂矛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谋求渐进发展
四.政治消亡是政治发展的最终归宿
社会主义者应当为政治消亡积极的创造条件:
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文化水平
3.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第十三章 国际政治
第一节 国际政治的含义与特征
一国际政治的含义
1.定义:
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2.基本含义:
A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这会多个行为主体之间,这其中,它主要发生于国家之间,同时,也发生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特征:
a具有特定的自身利益和利益要求
b具有特定的行为能力
c具有特定的组织形态
B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利益关系、力量对比关系、国际政治行为主题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C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
国际政治关系的特点:
a全球性的政治联系
b诸行为主题之间的有机的政治联系
c有序的政治联系
d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二.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国际政治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它与国家内部的政治也有密切的联系。这种密切联系的本质,在于国际政治是各国国内政治在国际范围和领域中的延伸和相互作用,这一本质的具体特征是:
A各国在国际政治关系中的主导性利益要求,是其国内国内政治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利益的对外延伸
B各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力量,是体现一国政治的综合国力在国际政治中的运用
C各国的对外政策和活动,归根结底是为国内政治服务的
D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2.区别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又是不同范围和背景下的政治,这种范围和背景的不同,使得国际政治具有与国内政治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从而形成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A在正常情况下,国内政治存在着一个公共权威,这一权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权威,形式上却具有公共性,而在国际政治中却不存在这样的公共权威
B两者的利益构成和内容有所不同。就国内政治而言,其利益构成主要是阶级利益、阶层利益和其他社会集团利益,统治阶级的利益是国内政治的主导利益和主要内容。而在国际政治中,其利益构成了除各国统治阶级的利益外,还包含各国的民族利益、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C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在行为主体方面不同。国内政治的主体是阶级、阶层、政府、政党以及政治团。体,其中阶级是最稳定、最具决定作用的政治主体,而在国际政治中,最重要、最具决定意义的行为主题是国家。


第二节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一.主权国家
国家具备的基本要素
1有固定的领土
2.有定居的居民
3.有统一的政权组织
4.具有国家主权——最重要
二.国际组织
1.分类
A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若干国家为了特定的目的和利益,通过共同签定条约而建立的常设性组织
B非国家间的国际组织,则是由个人、社会团体或政党所建立的国际组织,不具有国际法主题的资格
2.国际组织的基本特点
A国际组织都具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
B国际组织的基本存在和活动依据是参与者所签定的条约,超越或违背条约规定的机构、职权和活动,均为非法或无效
C国际组织的活动原则是各参与者的地位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或者个人事务,更不得侵犯各参与者自己的权利
三.其他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略)


第三节 国际政治格局
一.国际政治格局
1.概念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世界主要矛盾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
2.基本含义
A一定时期内世界的主要矛盾,是国际政治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B国际政治格局是以世界范围内的基本政治力量为主干形成的
C国际政治格局是世界基本政治力量之间的组合方式和构成状况
3.战后国际政治割据的形成和发展(P303-P305)


第四节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一.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1.定义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是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活动中都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它体现在国际政治活动中的一切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原则、规章和规则之中。
2.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特点
A普遍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对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广泛的使用性
B共识性,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是建立在大多数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普遍共识基础上的
C应然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是国际政治诸行为主体应当遵循的规范,因此,它是国际政治生活的价值主张
D约束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对于国际准则行为主体具有相当的约束力,这种约束既体现为道德性约束,又体现为实际性约束。由于国际政治缺乏同意的强制性权威,因此,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只有不同程度的约束力,而不具有强制力。
3.当代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
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二.国际法
1.定义:又称国际公法,它是国家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用以国家等国际法主体的国际活动和行为,调整国家等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约束力的原则、规范和制度的总和。
2.特点:
A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B国际法是由主权国家在处理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要法律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国际惯例:是国家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并被多数国家认可的调整和规范国家之间关系的习惯
C国际法的约束力的基础,是相关国家承担的相关国际义务,其执行主要是靠相关国家的自动、自愿和自觉
3.国际法的作用
A国际法是保障有序的国际政治关系的法律条件,
B国际法是确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法定依据
C国际法为裁定和政治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提供了法律标准和原则基础
D国际法为非常状态下(例如战争)的国家政治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0#
发表于 2011-3-13 10:06:22 | 只看该作者
顶,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9 16:40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